评分及书评

4.6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Erich Ohser 德国漫画家,41 岁时因纳粹迫害自杀身亡。经典《父与子》1934 年 - 1937 年《柏林日报》连载 157 节,默默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作品🈚️鼓吹的英雄主义和自吹自擂的特征,简单的故事触碰了我们的软肋和敏感的神经,我们需要轻松愉快的内容,需要笑声,更需要人情味!Erich 以嘲讽和自嘲的方式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和可笑之处,使人在莞尔一笑中释然;他通过那些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创造了一个人人皆可置身其中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父与子

      一本经典漫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德国人,二战期间创作的漫画,两个标签已经足够震撼,结局也令人唏嘘。卜劳恩在《柏林画报》上以非政治性的主题创作了广受欢迎的《父与子》系列漫画,但他的生活依然充满了压力和困境。最终,在 1944 年,卜劳恩因被指控犯有 “反国家言论罪” 而被捕,并在判处死刑的前夕自杀身亡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声之处见深情:《父与子》的留白之美

          在喧嚣的世界里,卜劳恩的《父与子》为我保留了一片安静的乐土。我对它的喜爱,最深之处恰恰在于它的 “无声”—— 那种彻底摒弃文字对话的留白艺术。这本漫画的魅力,正在于它极致的信任。作者信任线条和构图足以叙事,更信任读者的想象力能主动填补情感。没有文字的框定,画面反而拥有了无限的张力。父亲的一个眼神、儿子蹦跳的背影,其间的幽默、温情与无奈,都需要我们用心去 “聆听” 和品味。这种参与感,让阅读变成了一场创造,每个读者心中都可能上演着略有差异的亲情剧本。正是这珍贵的留白,筑起了父子间纯粹的默契世界。一切情感 —— 责备、鼓励、宠爱、尴尬,都通过生动的画面自然流淌,超越了任何语言的局限,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因此成为了一本跨越年龄与文化的经典。我爱这无字之书,它守护了想象力的自由,也让那份沉默的深情,显得更加震耳欲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那个年代的经典

            《父与子》是一部 “超越时代与国度的” 经典画卷,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 1934—1937 年的漫画作品最全汇集,共收入 196 组漫画故事,其中 152 组连续发表在《柏林画报》上,38 组发表在三卷漫画集里,6 组首发于 1937 年 8 月 14 日至 9 月 12 日 “柏林 700 周年展” 的广告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陪小朋友读的

              陪小朋友一起读的,大多数还是能意会,有一些还是看不明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有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子两个日常生活推荐小孩去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些生活中的点滴真是有趣又温暖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