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霍桑探案」系列一(无剧透)

    本书是我 2020 年最期待的 "待汉化" 推理小说,结果中文版还是等到了 2021 年的第二个季度,才姗姗来迟。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著名英剧《大侦探波洛》系列的编剧,同时其笔下有福尔摩斯产权会唯一认证过的作品 ——《丝之屋》。2016 年出版了《喜鹊谋杀案》,2018 至 2019 年间在日本,把推理小说的榜单屠尽,实现了惊人的 Allkill。2017 年出版了本书《关键词是谋杀》,又一次蛮横地屠了一遍榜单(只说推理榜单,不包含《喜鹊谋杀案》曾获的 "书店大奖")。当然都是海外榜。如果说《喜鹊谋杀案》是一个阿加莎式的故事,读者有一种 "现代撞入阿加莎小说" 的感觉,那《关键词是谋杀》就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故事(抱歉道尔爵士,在这里提一下您的名字)。在本书中或说本系列中,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以第一人称实名出现,可谓是 "本色出演"。一般的推理小说为了营造真实感,往往会夹杂着几句,"现实往往比小说更荒诞" 或者 "这又不是推理小说" 等,诸如此类略带调侃和自嘲的句子。而本书为了极力营造真实感,书中涉及了很多作者的个人经历和重要作品。除了上文提到的《大侦探波洛》系列和《丝之屋》之外,还有他最初赖以成名的「少年间谍」系列,以及众多作者担任编剧的影视作品 ——《战地神探》《正义与否》《骇人命案事件簿》,以及受斯皮尔伯格之邀为其编写剧本的《丁丁历险记》(第二部)。本书的侦探霍桑,作者称他是《正义与否》中 "不讨喜" 的侦探之原型,还在书中频频引用《正义与否》中的桥段。作者甚至还安排了霍桑,与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这两位大导演的碰面。作者极度营造真实的程度,难免会让读者感觉有广告之嫌。至于标题中的「霍桑探案」,则是故事中霍桑曾提议的书名,很显然被安东尼否决了,不过倒是很适合做系列的名字。也幸亏被否决了,不然和我国程小青在上个世纪初创作的,并在后来被集结出版的《霍桑探案集》重名,也是尴尬。霍桑和作者安东尼的组合,俨然就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模式。安东尼和华生一样,成为了侦探的助手和案件的记录者。霍桑也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人物。除了 "一眼看穿" 的福尔摩斯式侦探素质之外,他和福尔摩斯一样性格乖张,富有正义感,也一样瞧不起苏格兰场 —— 虽然和福尔摩斯不同的是,霍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事实上,如果安东尼把本书写成《神探夏洛克》式样的现代福尔摩斯故事,我是觉得没有太多违和感的 —— 即使总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阿婆的影子。那应该是打在作者身上的烙印。既然是福尔摩斯式的故事,那就注定不是纯粹的本格,所以把它和本格比较 "诡计",是不合适的。本书开篇就已经发生了杀人事件,并且足够吸引人。著名男星的妈妈刚为自己安排了葬礼,当晚就在家中被杀,而这显然不是巧合。长篇不会只有一个死者,书至过半,出现了第二个死者。就像呼应了第一章中作者引用《哈姆雷特》的那句话,「When sorrows come, they come not single spies, but in battalions.」到本书第三章,作者称,在开篇第一章中就有一条「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凶手身份」的信息,这无疑是对读者赤裸裸的挑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奎因那标志性的 "挑战读者" 环节。当然,这两者的设定并不相同。黄金时代的奎因,遵循的是 "范达因二十则" 中的 "公平性" 原则,而本书的此处,只是作者在开篇埋下的线索。霍桑和安东尼也像福尔摩斯和华生一样 "奔波",这有点像推理小说中被戏称的 "家访流"。在侦探与案件相关者的家访交谈中,挖掘疑点、梳理线索、推理真相,而作者也会在其中埋好伏笔,或是误导读者,借此推动情节。在本书 "家访" 过程中的众多对话中,足见作者的叙事技巧,和对信息、对文字的把控力。当然,这个福尔摩斯式的故事,也在致敬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名字,包括其重要作品和名言警句,始终贯穿全书。而其中一条重要线索,就隐藏在莎翁的一部作品中,如果是莎翁的忠实读者,也许能发现(虽然笔者也很喜欢莎翁,但很遗憾,并不包括我)。另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也是作者的惯用 "伎俩",我甚至都不能对此做出评论。即使是评论,都有可能给有心的读者剧透。因此作罢。"霍桑探案" 系列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其中第二部是 2018 年出版的《TheSentenceisDeath》, 从书名不难看出,作品延续了本书的风格。在日本已经揭晓的 "2020 周刊文春推理 Best10" 和 "2021 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 的海外榜中,《TheSentenceisDeath》又是第一名。至于是否能像之前的两部作品实现四榜 AllKill,在剩下两个榜单揭晓后,我们拭目以待!

      3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笔记17 - 巧合的谋杀

      台风来临的周末,特别适合窝在家里读推理小说,邂逅了安东尼霍洛维茨的《关键词是谋杀》。对于这本小说的好奇来源于,霍洛维茨是唯一一个被官方授权可以续写福尔摩斯的系列的作者,想必对于英式的绅士推理,有深刻的洞察。小说的伴随角度比较新颖,作者的第一视角作为侦探的搭档作家,对于侦探本人颇有微词。这种搭档,既不是华生之于福尔摩斯的助手,也不是黑斯廷斯之于波洛的委托人,而是有点类似于竞争者的感觉。总是想着在侦探之前完成推理,成就自己的使命。小说的细节铺垫,和伏笔摆设,都还是在线的。对于一部推理小说,最硬核的我认为还是逻辑,在这方面小说也是合格的。之于主题烘托和人物塑造,则属于加分项了。到最后才恍然大悟,这个标题起得有多么贴切。从前有一个号称 FBI 的测试题,说是姐妹两人中的妹妹在亲戚葬礼上发现一个一见钟情的帅哥,回家就把姐姐杀害了。无论多么恐怖的事情,在现实中总是有人在实践着。所谓的反社会人格,可以追溯到基因层面。“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窗外的台风挟带风雨,吹落的树枝砸在路上的水坑里,大地隐隐作痛。恶意就像这台风,并非想象中如此遥远,只需要合适的恨就能点燃。所以,爱才如此重要,爱就算不能打败恨,至少可以不让恨打败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vivian的推理小说私笔记06|悲伤降临时,从不形单影只

        如果你热爱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一定会喜欢安东尼・霍格维茨。阿婆或是福尔摩斯,总之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小说的第一章就透露了关键线索,直指凶手,就看你能不能看出来了。读者是书外的侦探。在一半进度的时候,我猜出了凶手,因为觉得不对劲,很不对劲!但是很遗憾,在知道第一章有线索的情况下,我找了好几遍,没有找到。直觉是不能让推理形成闭环的,也不能真正指认凶手。所以,完败!很喜欢侦探霍桑,他的冷幽默,一句话能把人噎住。吃被害人家的熏鲑鱼和奶油芝士当早饭,这个桥段很冷幽默。还有他们去到第二个被害人家中,警察问他们来干什么,他不想说提前预料到情况,也不想承认来晚了。就说 “我们过来表示慰问。”🥲我想让人同情的作家日常和霍桑在一起的表情就是右边😒还有很多这种情节。以下微微剧透️第二起凶 sha,才是凶手的目的。第一起是铺垫。这个逻辑是合理的。我想到的是阿婆的《葬礼之后》。第一起 si 亡是为了掩盖第二起的真相。🔺感谢 @Frank 林 @司寇小陈 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时候会分不清到底看的是纪实文学还是侦探小说

          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英国知名侦探小说作家、编剧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作家,大概就是他的作品《丝之屋》,是福尔摩斯产权会唯一认证的 “福尔摩斯系列” 的续作,这个名头可以说是相当的响亮了另外比较有名的小说有《喜鹊谋杀案》和《猫头鹰谋杀案》,虽然一直想读,但是因为书籍的厚度,一直没有提起勇气来。得到电子书已经收录,争取今年内读下来这一部《关键句是谋杀》和另一部《关键句是死亡》是属于 “丹尼尔・霍桑系列” 的作品,得到电子书也均有收录,这个系列好像还有一部《一行杀人的台词》,一部一部读起来这部小说,一个协助警方解决疑难案件的顾问,一个写推理、探险类型作品的小说家,两个人解决了一起 “难倒” 警方的谋杀案。有一点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感觉相似之处在于,一个不做任何解释的收集信息,分析线索的 “侦探”,一个准备将一切记录下来写成书的 “助手” 不同之处在于,书是 “侦探” 想写的,所以约了小说家 “助手” 一起办案,而 “助手” 不是一个甘愿当 “助手” 的人,不愿意只是坐在 “侦探” 背后记录,而是想要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也因此经常会打乱 “侦探” 的思路和布局。也是一种不同于 “福尔摩斯探案” 的阅读体验这部小说中,有很多对于情绪的描写,比如,霍桑对警察的,“那些侦查员,把证据箱给他都找不出线索。” 浓浓的怨念,无论是作为同事,还是作为顾问,都是怨念极大作者对霍桑的,“你要是想让我写你,就必须告诉我你是怎么查案的。发表观点是件好事,但你不能话说一半就没了下文。” 也是怨念颇大。不过仔细想想,有名的 “侦探” 貌似都是这个样子,他们能够很快的锁定凶手,但是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前,不会把猜想说出来。只说已经确定的,无论是出去严谨,还是觉得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维,这种说一半的行为,都很让人抓狂也有一些关于作者内心的描写,比如,“坐在片场的时候,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的故事,这让我感到欣慰。我是片场的一部分,而它又是我的一部分。”“来这里之前,死亡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是推进剧情发展的一环。但是站在这个刚去世不久的女人的卧室里,我能感觉到死神就蛰伏在周围。” 虽然小说是作者的,原本应该由作者掌控一切,但是作为在小说里出现的人物之一,一切又超出了他的掌控 “关键词是谋杀。这才是重点。” 这是小说一开始霍桑对于这部小说的定调,而对于谋杀,霍桑的解释是,“你可以死在床上。你可以死于癌症。你可以寿终正寝。但要是有人拿刀把你大卸八块,或是把你勒死了,就存在一个模式,是一个网络 —— 而这就是需要我们解开的。” 而对于特别愿意配合警方,甚至是协助警方的顾问的人,作者给出了一种解释,“我经常看见这一幕。人们喜欢配合谋杀案件的调查,既有帮忙的想法,也有一些猎奇的心态。” 可能猎奇的心会多一点?想要参与到案件之中,看到案件最终的结果,也许会成为不错的谈资,或者成为一部不错的小说作者把自己加入到小说之中,是一种什么体验?有时候会分不清到底看的是纪实文学还是侦探小说,我经常会跳出来搜一下小说中提到的人名,电影电视剧等。也是一段很有趣的阅读体验小说中,霍桑大概是从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了凶手是谁,只是一直在寻找确凿的证据,而小说也几乎是从一开始,就把能够判断凶手的信息和线索放在了哪里,而作为 “助手” 的作者,观察到了这些线索,甚至有一些合理的推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跟案件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线索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代表了大多数读者的视角,非常的推理小说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所有的好词好句都集中在第一章

            所有的金句都集中在第一章,背锅的自然是霍桑。甚至连第一章中对真实场景的艺术再加工也被霍桑给否决了,所以从第二章开始,整体感觉才情欠奉。    文学性跟《猫头鹰》没法相提并论,后者大量的细腻生动的环境描写,就是人物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而本书则是 “在霍桑的干涉下” 楞给捣鼓成了纪实文学。    关键词是谋杀,其他都不重要。即便如此,仅仅靠对话以及剧情推进,也能让霍桑这个不那么讨喜的形象鲜活起来。如果我是评委,会认为这是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可我偏偏是读者,就觉得阅读体验稍稍差了一丝丝。    少给一星的锅,也由霍桑来背。真的不讨喜,跟霍桑的盛气凌人比起来,福尔摩斯的目中无人要可爱一些。    还有四章读完,期待结局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反转。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周一口气读完了安东尼 - 霍洛维茨的两本书《关键词是谋杀》和《关键句是死亡》。这一是位高产作家,续写过福尔摩斯,007 的作品,做过编剧,写过剧本。自《喜鹊谋杀案》和《猫头鹰谋杀案》以女编辑苏珊为主角的 “书中书” 故事后,这两本是全新的系列 — 霍桑探案,作者把自己融入其中,就如华生是福尔摩斯案件的讲述人,作者安东尼自己就是霍桑案件的讲述人。在这本小说里真实事件和人物同书中的事件和人物穿插交织,让读者恍惚觉得自己同主角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这是真实发生的案件。当然,作者还是一如即往的自信,在《关键词是谋杀》一书中,第二章就清楚表明所有关键线索都在第一章中交代清楚了。在《关键句是死亡》一书中,也在中间章节明确写清所有线索已集齐。这份对书中推理逻辑的自信,让读者看得大为过瘾。既然把自己写到了书里,作者也免不了自嘲和以读者视角来点评自己,这份幽默感也是让这两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的一大因素。目前得到上该作者的书仅引进了 5 本,希望能快点儿读到他其它的著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真真假假的很魔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名略俗套但内容完全不会

                  好新颖的写作角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略显冗长

                    过于真实不一定是好的。可阅读性不太强,勉勉强强看了好多天才看完。因为实在看不下去硬看了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彩!两个晚上熬夜读完。

                      这是看完的第四本安东尼的侦探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可能真是像作者说的,因为是从第一视角人物写的,而且又是” 真实” 的故事,所以情节显得特别真实,布局也格外不一样。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是真实的故事还是作者在大脑中的一次头脑风暴?我已经分不清了。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可以用文字去讲述一个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故事,里面每一个人物的描写,就是活生生的人,你觉得你了解他,如果让你去描述,你又发现你不了解!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故事太吸引人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双胞胎死亡时间

                          故事里面嵌套的交通事故,感觉不能自圆其说,一个是时间问题,一会儿是早上,一会儿有是下午的,感觉对不上。还有就是父亲的表现不对,见到儿子被撞,如果还能隐身,还能逃离,这样的父亲可能会一直生活在悔恨之中,感觉不能自圆其说。故事的属实技巧新颖,但不是特别抓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常有趣,探案小说家探案并把探案过程写成了小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版《福尔摩斯》

                              如果你喜欢《神探夏洛克》和《大侦探福尔摩斯》,那你大概率会喜欢这本书。本格推理,读者可以根据书中第一视角:一个作家为霍桑警探写破案传记的视角,去获取案件线索。根据案件调查进展和作者同步推理。案件故事:好莱坞明星的母亲,下午去殡仪馆安排了自己的后事,晚上就被杀害在家中。主要角色:我(一个作家、编剧、制片人),霍桑警探这其中我就是以本书作者为原型完完全全搬入书中角色的。真实与虚构混杂,让读者过一把沉溺式破案的瘾。话说我好像最近遇到好多作品都很讲究让读者沉溺式体验,刻意模糊虚构与现实的边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