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喜鹊谋杀案》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作品。一座从未发生过谋杀案的宁静小岛,两桩突如其来的凶残命案,十二个各怀鬼胎的嫌疑人。

内容简介

私家侦探丹尼尔·霍桑和犯罪小说作家安东尼·霍洛维茨受邀来到奥尔德尼岛首次举办的文学节上宣传他们的新书。

奥尔德尼是英吉利海峡中的一座孤岛,景色宜人,从未发生过谋杀案。但不久后霍桑和霍洛维茨就发现,这个看似平静的小岛隐藏着浓浓的恶意。

一条连接英法的电缆将从奥尔德尼穿过,它会挖开岛上的公墓,搅扰纳粹时期被残害的亡灵;更使得岛上居民反目,整座岛变得鸡犬不宁。而参加文学节的作者们也似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

当文学节富有的赞助人被残忍杀害之后,奥尔德尼岛进入全面封锁状态。霍桑知道:无须大费周章寻找嫌疑人,因为此人根本无处可逃。

凶手依然在岛上,而第二桩命案即将发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安东尼·霍洛维茨 重要作品年表
  • 奥尔德尼岛地图
  • 第一章 邀请
  • 第二章 出发
  • 第三章 BAN NAB
  • 第四章 黑桃A
  • 第五章 盲视
  • 第六章 第三排的男人
  • 第七章 瞭望阁
  • 第八章 风月楼
  • 第九章 玫瑰与蝴蝶
  • 第十章 积怨
  • 第十一章 灰女士
  • 第十二章 非暴力不合作
  • 第十三章 更多信息
  • 第十四章 几项推论
  • 第十五章 喧哗之岛
  • 第十六章 搜查队
  • 第十七章 光照不到的地方
  • 第十八章 赫尔克里计划
  • 第十九章 显而易见的答案
  • 第二十章 有人在吗?
  • 第二十一章 英式早餐
  • 第二十二章 加奈岩
  • 第二十三章 不要停止阅读
  • 第二十四章 来自奥尔德尼的明信片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霍桑探案」系列三(无泄底)

    【贴一篇 2022 年的旧书评】通常会在读过中文版后再写书评。因为重读中文版,一是收获一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二是很好奇译者对书中某些地方会怎样翻译 —— 尤其是对于霍洛维茨这种,喜欢大玩 “文字游戏” 的作者。还未读中文版,这次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改变。正如标题所说,本作是霍洛维茨关于「霍桑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书名 A Line to Kill,某瓣直译为《谋杀线路》。似乎也只能如此翻译,毕竟 A Line to Kill 在书中原文出现过:Its a line to kill if ever I saw one. 线路在书中是指一条 “电力线”,围绕 “电力线” 产生的利益纠葛,成为很多人嫌疑人的动机。不止一次在书评、剧评中提到过,「霍桑系列」是福尔摩斯式的故事。虽然作者霍洛维茨受阿婆的影响太大,从故事中的情节安排,到行文中的伏笔设计等,处处可见阿婆的影子。开篇在霍桑登场后,和上一部《关键句是死亡》一样,仍有福尔摩斯式 “一眼看穿” 的推理,依旧是熟悉的味道。当然还是要重申,福尔摩斯式的推理并不是 “本格”,并非所有线索对读者公平。毕竟是以 “华生” 的视角进行观察,难免有所遗漏。但依然非常精彩。这也是我为什么期待「霍桑系列」能被影视化,因为可以通过画面把一些 “华生” 没有观察到的细节、线索向观众展示,做到像《神探夏洛克》那样的效果。一、背景故事发生在英国的奥尔德尼岛上 —— 这是一个真实的岛。书中提供给读者的地图,包括岛的形状、道路、建筑、景点等,都是真实的。当然是真实的,一个属于霍桑和安东尼(用 “安东尼” 来表示 “书中世界”,与读者和作者霍洛维茨的现实世界相区分)的 “真实” 世界。就连霍桑和安东尼在岛上参加的 “文学节”,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在空间甚至时间上都相对孤立的小岛,这听起来像是 “本格” 中的 “孤岛模式”,但其实并不是。案发当晚,有百人左右在案发现场参加聚会,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在书中没名没姓的 “陌生人”。这和案发现场通常不足 10 人的 “孤岛模式” 或称 “暴风雪山庄模式”,有明显的不同。奥尔德尼岛最大的特点是,很少看到新世纪的时代特征。给读者朋友一个阅读建议:从安东尼和霍桑一行人,正式踏入岛上的那一刻起,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奥尔德尼岛的电子地图。跟随第一人称视角的安东尼,他到过的每一个地点、看过的每一处风景,几乎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对应的照片。从落地的 “奥尔德尼机场”,到众人入住的 “布莱耶海滩酒店”,再到作家们演讲的 “奥尔德尼电影院”,以及电影院对面的旅馆酒吧 “格鲁吉亚之家”…… 上文提到,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安东尼曾在清晨租借了一辆自行车,进行环岛探索:从岛屿西侧十九世纪的要塞 “克朗克堡”,到不远处落满白色塘鹅的 “塘鹅岩”,再到岛屿东侧德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海军测距塔…… 安东尼也曾和霍桑一起,沿着海边的 “博蒙特街” 步行一路向东,路过景色层次分明的 “布莱耶海滩”,远眺仿佛伸向地平线的 “布莱耶港”,途经矗立于悬崖尽头的 “阿尔伯特堡”…… 不难想象,假如本书在未来得到影视化改编,必定会实地取景。而在此之前,读者可以通过电子地图里或网上其他的照片,跟随作者 “实地” 领略奥尔德尼岛的风光。这也不失为阅读乐趣的一种。好吧…… 如果实在懒得这样做,有个网址是 visitalderney 的岛上旅行网站,也许可以帮到你。二、行文甫一开篇,就悬念不断。霍桑为何会促成奥尔德尼岛之行呢?和梅萨 (Maïssa) 在机场交谈的年轻人是谁?谁拿走了安东尼留下的 5 英镑小费?等等不一而足。有一些悬念很快就得到揭晓,另一些则一直保留到了最后面。其实,霍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悬念。前两部中都有提到,霍桑曾因把一位恋童癖 —— 德瑞克・阿伯特,踹下楼梯而被迫离开苏格兰场 —— 虽然霍桑 “坚称” 那只是一个意外事故。德瑞克其人也在本书中 “正式” 出场,与霍桑当面 “对峙”。和前两部作品开篇就发生了案件不同,第三部行文至 30% 左右才发生案件。并且这次不再是警察带着案件来 “咨询” 霍桑,而是安东尼和霍桑 “自己” 遇到了案件。行文中除了遍布悬念,同时也遍布伏笔 —— 虽然很多伏笔都是读至书末才 “反应” 过来,其中有些埋得非常之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霍洛维茨作为作者再一次面向读者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伏笔” 一直都是霍洛维茨的强项。在本作最后的解谜环节,伏笔接连被拔起。让我想到了在「苏珊・赖兰系列」《猫头鹰谋杀案》最后,霍洛维茨嚣张无比地集中 “炫技”。说到伏笔,就不得不提霍洛维茨钟爱的 “文字游戏” 了,可以说霍洛维茨把 “文字游戏” 玩儿到了极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 “异位字谜”,出现在了「霍桑系列」和「苏珊・赖兰系列」几乎每一本书中 —— 除了本作。是的,本书没有 “异位字谜”。但是,同样有对中文读者不够友好的 “文字游戏”—— 其中甚至还包括了很多英语读者都未必了解的 “伦敦押韵俚语”。笔者本人倒是很喜欢 “文字游戏”,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但肯定也有部分读者未必喜欢。相比 “诡计流” 的 “本格”—— 尤其是现今 “日系本格” 相对单一的故事情节,霍洛维茨笔下的作品其故事构成要复杂得多。例如本书,每个人背后都有隐秘,而他们的举动则会使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书中人物也因此更加立体和生动。而与之相对应的,唯爱 “诡计至上” 的本格读者,可能会觉得作者有 “故弄玄虚” 之嫌。不出意外地,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了阿婆。也同样提到了霍洛维茨创作的其他作品,例如《少年间谍》《莫里亚蒂》,以及他负责编剧的作品例如《骇人命案事件簿》《战地神探》等。三、推理按照 “本格” 等同 “古典” 的广义标准来看,本作当然是 “本格” 推理。但上文提到,霍洛维茨的作品并非 “诡计流”,因此并没有 “石破天惊” 的诡计 —— 若是一定要说,也算有点 “诡计”,但几近于无,可忽略不提。取而代之,却有一种在推理中抽丝剥茧、拨云见日的畅快,在岛上二十多位出场人物、十几位嫌疑人中,锁定真凶的期待。既然是 “本格”,又是第一人称叙述,推理所采用的线索,就全部来自上文中提到的伏笔中了,被作者埋在字里行间。那可能是安东尼作为第一人称视角,眼中掠过的每一个画面、耳中捕捉的每一句对白。“矛盾”、“不合理”、“不自然” 之处,往往就是推理的切入点。因此,即使抛开对中文读者不算友好的 “文字游戏”,依然有很多精彩的推理。本作是标准的 Whodunit。和之前两部作品一样,安东尼自行罗列并分析了每一位嫌疑人,甚至把看上去没有动机的人也列了上去 —— 作为一名 “故事中” 的推理作家,安东尼明白在推理小说中,凶手往往是看上去最没有嫌疑的人。接近末尾,书中有一个看似 “完美” 的 “伪解答”,所有矛头都指向了 “嫌疑人”。当然作为读者,我们知道那不是凶手,却也很难给出 “建设性” 的驳斥。当作者通过霍桑给出真正的 “解谜” 后,又不得不承认推理完全符合逻辑。———————— 经过三部作品的塑造,霍桑的性格特点越来越清晰。面对凶手,无论是书中的大众、陪审团,还是捧书而读的读者,都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但霍桑却坚信,“没有人理应该死。” 面对案件,霍桑只关心真相,不关心审判。请注意,是不关心 “审判”,并非 “所谓的” 不关心 “动机”。实际上,即使是高度符号化的 “诡计流”,哪怕 “动机” 很平庸,也不应省略。毕竟推理小说本质上是类型小说,而小说则需要故事的完整性,同时很多时候也意味着合理性。霍桑的性格特点越来越清晰,过往经历却仍旧云遮雾绕。在上一部作品《关键句是死亡》中曾提到,有人称霍桑为 “比利”,且问他不是在 “里斯” 这个地方,被霍桑一一否认。但本书结尾,曾被霍桑踹下楼的德瑞克,让安东尼去问霍桑关于 “里斯” 的事情。这其中隐藏了霍桑的过往,对读者来说仍是个谜。到此前为止,霍洛维茨通过两个系列的四本书,连续四年霸榜「日本四大推理榜单」的海外榜,且除了今年有一个第二名,其余全是第一名。可以料想,当本书的日文版出版后,势必又会引起新一轮的霸榜。「霍桑系列」的第四部作品 The Twist of a Knife 将于今年 8 月出版,翘首以待。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的工作只是找出真相,接下来的事就由不得我了

      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英国知名侦探小说作家、编剧首先聊一下书名,这部小说的英文名为,A Line to Kill,中文名为,一行杀人的台词文中有一个批注,专门讲了书名的由来,霍桑系列的书名:The Word is MurderThe Sentence is DeathA Line to Kill 和最新的 The Twist of a Knife 都有文学类的双关语,也就是其中的 wordsentencelinetwist 这四个词,分别指代词、句、台词,转折。但在文章中往往用的是该词汇所代表的另一重含义,如第二本的 sentence 指代判决,本书的 line 指代电缆。而本系列为了在书名中体现其双关的部分,也为了与前作保持一致,故将此书中文书名译为《一行杀人的台词》而文中最后,作者也半真半假的提了一下,起书名都快把双关语用完了可以说从书名开始,作者就非常用心了再来聊聊内容,这个系列的小说,安东尼都把自己代入到小说中,充当 “华生” 的角色,以下这个 “华生” 的角色就用 “作者” 来代替一开始,可能是由于在前两个案件中表现得都不太尽如人意,明明与霍桑得到的是相同的信息,却每每都被霍桑首先探明真相,往往都处于劣势的地位,作者想要获在与霍桑的相处中取得一些优势,所以作者带着霍桑进入自己擅长的领域,小说推广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出版社的营销会上,原本应该胜券在握的作者,依然输给了霍桑,相较于打过多次交道的作者,与会的人员对于初次见面的霍桑显然更有好感小说依然出现了 “福尔摩斯” 的观察,只是这次的观察对象不是作者,而是对出版社营销会上出现的几人,对于他们隐藏的一些秘密,霍桑依旧洞若观火这部小说中,前面埋了不少伏笔,在后面都一一给出了解释,可以说没有什么多余的情节,每一处描写,都有其用意的,非常用心而在小说中对于霍桑的描写也更进了一步,借作者的讲述,说明霍桑查案最大的武器,“他从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全都能记进那个无与伦比的大脑里,随时可供查阅。我甚至记不清自己午饭吃了什么,所以我从未赶在他之前破过一次案。” 借小说中人物的讲述,说明霍桑的性格,“你不在乎手段,只在乎结果。我去听了你的对谈,你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你不相信法律,不想帮助他人和社会,似乎完全不在意伦理道德。你是一位侦探,仅此而已。希望你能找到杀害查尔斯・勒・梅苏里尔的凶手,因为杀人是错的。但当你抓到他、和凶手面对面的时候,我希望你能想想这一点:我觉得你其实和凶手没有什么区别,本质上,你们是同一种人。” 借霍桑自己的讲述,说明他的态度,“你想让我来决定是否要惩罚你们,但这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只是找出真相,而我刚刚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接下来的事就由不得我了。你必须去自首。说实话,我不在乎最后的结果。但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这个决定也不该是我来做的。” 而在小说的最后,也揭开了一部分霍桑过去的情况,虽然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指向,感觉却是一段不同寻常的过往这部小说读的有点慢,虽然有最近事情比较多的缘故,不过更多的,还是读的比较细,我发现我还是挺喜欢霍桑这个侦探的,一个技能出色的侦探,一个性格怪异的侦探,一个身怀秘密的侦探,非常值得期待我的工作只是找出真相,接下来的事就由不得我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杀人的不是台词,也不是线缆。

        (转自公众号 "时光打磨" )安东尼・霍洛维兹 2022 年的新作,21 万字。A Line to KillAnthony Horowitz(1955–)霍桑与霍洛维兹探案系列第三册。日本 2022 年四大推理榜海外榜均占 TOP2。2023 年 7 月 5 日开始阅读 Hawthorne 霍桑,警方顾问 - 侦探(福尔摩斯)Horowitz 霍洛维兹,推理小说家(华生)先来一段细节观察小推理当前菜:格雷厄姆,企鹅出版社责编希尔达,经纪人(女)塔玛拉,兰登书屋营销主管(女)崔西,兰登书屋新人助手(女)主菜是奥尔德尼岛上的文学节:以下不剧透,但书名只是个双关语,杀人的不是台词,也不是线缆。霍桑读的书,萨拉。沃特斯的《小小陌生人》其他参加文学节的作者:马克。贝拉米 Bellamy - 美食节目里倡导不健康饮食的厨师(动机:羞辱;反面:偷瘾)助理,凯瑟琳。哈里斯 Harris(动机:骚扰)伊丽莎白。洛弗尔 Lowell - 自称有通灵能力的盲人(反面:骗子)丈夫,锡德。洛弗尔乔治。埃尔金 Elkin - 历史作家,观鸟,业余艺术(动机:二战亡灵)妻子,乔治娜安妮。克莱利 Cleary - 护士,儿童文学作者(看不出动机)马萨。拉马尔 Maissa Lamar - 法国表演诗人,黑人女子(反面:政府调查员)文化节策划人,朱迪斯。马瑟森 Matheson 丈夫,律师,科林。马瑟森(动机:胁迫;反面:偷情)在线赌博公司老板,文化节赞助商,查尔斯。勒. 梅苏里尔(人人都讨厌的混蛋被害人,吸毒,让人想起了东方快车)妻子,海伦(动机:偷情,遗产)投资顾问,德瑞克。阿伯特,恋童癖,霍桑的仇人(动机:钱,要挟)亨利。奎利佩尔医生(反面:反对线缆运动)妻子,苏珊,小学老师托罗德刑警副队长临时警员,志愿者怀特洛克出租车司机特里小巴士司机汤姆。麦金利清洁工,诺拉。卡莱尔称呼姓表示关系不熟,熟络的人直接称呼名。这就是一条杀人的线缆。Its a line to kill if ever I saw one. 霍桑系列的书名中的关键词都是双关语:The word is murder. 词 The sentence is death. 句 / 判决 A line to kill. 台词 / 电缆 The twist of a knife. 剧情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也没有开脑洞的逆转,但就是有着黄金时代推理小说的味道。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新星出版社

        成立于1989年,新星以精品立社。旗下拥有“午夜文库”“幻象文库”两条重点产品线,是国内推理和科幻文学出版的领先平台。同时,策划推出了《重新发现社会》《传家》《失控》等一批非虚构类精品图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强大的作者、译者队伍。目前已经签约海内外作家、学者数百人,国际上近90%的推理小说大师均落户新星。新星拥有专业的翻译、编辑和设计团队,不懈努力,为读者持续推出图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