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7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唯有战争才有出路"朝野上下的共识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加藤阳子的这本书的书名不是 “日本为何选择了战争”,而是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国内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都认定 “唯有战争才是出路”。战争不是日本政府的擅自决定,而是日本民众的集体选择…… 日俄战争中战胜的日本提出了 10 倍于甲午战争的赔款,沙皇却一毛不拔。原先因战争的临时征税变成常例征税。本已长期贫困的农民雪上加霜又无法表达诉求,遂成日本政治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1929 年开始的大萧条,日本农民纷纷破产,又无法获得政府的救助,他们转而支持军部。军部和农民的结盟最终促成了国家的法西斯化。日本也就此逐渐进入军囯主义…… 日本知识分子也很快找到一套逻辑自恰的"正义"解释… 日本的维新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污染,导致政治上只照顾资产者的利益,完全不顾底层农民的死活。日本应当用东方的道德精神,去战胜西方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把西方殖民者赶出东亚,促进东亚国家的共存共荣.… 只有战争才能拯救日本与日本人,“大东亚共荣圈” 的光辉鼓舞着一心想通过军功来摆脱穷困的农民子弟,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并就此几乎是上下一心的堂而皇之的拉开了帷幕……(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新解

      1. 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并不是一小撮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日本国情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走向侵略扩张道路有很大的民意基础,也可以说是形成了全民共识的结果。2. 日本法西斯化是国内、国外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3. 日本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军部能作威作福,无视政府管理,发动政变刺杀高官是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日本走向战争之路的精彩论断。我在这简单介绍里面第一章的一个小观点。最近因为一个会议,我来到了日本西南的鹿儿岛。鹿儿岛以前叫做 “萨摩”,这里到处都是西乡隆盛的雕像,可见人们对西乡的喜爱。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正因为人民拥戴西乡,在西南战争(从明治政府的观点来看,这就是萨摩的叛乱)之后,为了防止再出现西乡这样出色的政治军事领袖,日本的军队开始出现了统帅权独立,军事领导和政治领导开始分离,而正是由于这种分离,导致日本的军队出现了不懂政治、“不知该在何时结束战争” 的现象。这就是一种历史影响现实的案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虽然以天皇为中心的立宪君主制尚未出现动摇。但是,大正天皇因为幼年时期疾病的影响,体质一直相当虚弱,这个时候病症更是进一步加重了。同时,又有传闻说政府要出兵西伯利亚(因为俄国与德国单独媾和并脱离协约国,害怕战线瓦解的协约国于是计划对俄国内战进行干涉,日本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导致国内米价高涨,各地都发生了米骚动。面对这种情况,元老山县有朋决定推举原敬为首相,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当时出现的最大变化。因为在这之前,当元老向天皇推荐首相人选时,资格最老的山县一直反对政党内阁。但是面对恶化的内外形势,山县不得不同意原敬出任首相,政友会于是成为执政党,政党内阁由此诞生。除外务大臣和陆海军大臣之外,原敬内阁的成员全部由政友会的成员担任,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政党内阁(1918 年 9 月 29 日至 1921 年 11 月 4 日)。虽然这与世界的激烈变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政党内阁的成立依然算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直以来关于中日战争,我总是站在中方(受害方)的视角全盘的攻击日方,一提到这场战争就认为日本应该反思道歉。从来没有认真的考虑过这场战争为什么会打起来,双方是怎么想的,当时两国国内是什么情形,国际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从日本的角度分析了当时日本国内的各种原因以及为战争埋下伏笔国际形势是如何一步步在趋势引导以及日本国内有心之人的利用下将日本逐渐带上对外入侵的战争道路上的。从日方的角度对为何发动战争和一步步推进战争有了一定的了解,填补了自己的知识盲区。希望以后也能看到一本从中方的角度分析这一场战争的著作。同时令我深感震撼的是作者敢于大胆分析、批判、反思的精神,以及担心自己如果处于当时能否认清事实不被迷惑而作这本书的原因(这才是真正的以史为鉴吧)。同时,作者关于以史为鉴横纵向思考,解决当下问题,看清未来发展趋势的陈述也非常令人震撼👍(可用于进行比较推理的史实越多,分析越透彻,就越能看得清当下的困局以及未来的趋势)。希望自己以后能长存这种理性与担心,使用更多的史实、分析得更透彻的史实,更好的做到以史为鉴,用历史指导当下自己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直到二战战败,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 “唯有战争才是出路”?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通过层层推进的多维分析,深入浅出地探究了当时日本为政者和国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势、为何每一次都最终选择了战争。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 的著作中,她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正如本书标题,是日本人选择了战争,而不是日本选择了战争。        二战后很多人认为战争的起因在于军部,普通民众只是受到了蒙蔽。而根据一份 1931 年 7 月,针对东京大学学生做的调查显示:88% 的学生赞成使用武力,为了满蒙地区,此时距离九一八事变只有两个月。        再者,普通的日本民众认为侵华战争并不是一场 “战争”,而是一场 “革命”。当时在大藏省预金部担任课长的精英官员毛里英於菟,曾在 1938 年 11 月发表探讨中日战争的文章,题目是《作为 “东亚一体” 的政治力量》。他认为,“日支事变”(当时对中日战争的称呼)是日本等 “东亚” 各国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统治下的世界发起的 “革命”。中日战争就是这场革命的组成部分,所以中日战争并不是战争,而是革命,相当奇妙的想法吧。        当时的日本人没有把中日战争视作为一场战争,这种看法好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而且人们在今天似乎仍然继续着这种错误的认识。这也是一些日本人始终不对侵华战争道歉的一个原因。        豆瓣评分 8.2。本书是加藤教授的一些讲座集,学术性较重。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日本发动针对清朝的甲午战争,是因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内出现了藩阀政治,政府职位被长州藩和萨摩藩把持。一些日本人认为,只有日本拥有了海外殖民地,才会出现更多的政府职位。于是,他们坚决支持日本入侵朝鲜,这促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第二,甲午战争之后,因为日本迫于外国压力,归还了辽东半岛,日本国内掀起了要求普遍选举权的热潮。日本政府被迫下调了选民资格标准,同时为了筹集日俄战争的军费,日本政府又在国内加税,这导致满足标准的选民人数激增,新增选民又以工商业者为主,原先占据选民主力的地主逐渐被边缘化,这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日本农民的诉求无法在政治中获得反映。第三,日本农民长期贫困,又无法表达诉求,成为日本政治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1929 年开始的大萧条当中,日本农民纷纷破产,又无法获得政府的救助,他们转而支持军部。军部和农民的结盟最终促成了国家的法西斯化,同时又创造出打倒英美资本主义,建设所谓 “大东亚共荣圈” 的思想,这共同导致日本全面投入疯狂的对外战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惯性思维

                    或者是思维定势害死人。1895 甲午战争 / 日清战争,胜了,从大清获得一大笔战争赔款,从此一跃成为亚洲首强。1905 年,日俄战争又赢了,从此和英德法一样,跻身世界列强,这样的话,不膨胀都不行。所以二站前,面对美英的制裁和压力,一定会铤而走险,万一再赢了呢(那就是世界第一),这个诱惑谁也抵挡不住。以此兴必以此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难得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介绍了战争发起者内部的不同声音

                      看完几个感想:1. 历史事件的走向,要回到当下环境下不同人群的见识中找答案。例如日本突袭珍珠港前,日本天皇犹豫不定,军部大臣们用的是丰臣秀吉被德川家康和平欺骗后最终战败的历史典故来说服天皇同意先发制人搞突袭。2. 历史选择对与错,当时都有不同的声音,不乏后来被历史研究还原为清醒的人。比如水野广德在 1929 年写了一篇题为《无产阶级与国防问题》的文章认为,由于日本是岛国,所以本土安全基本不会受到威胁,唯一会让国家不安定的因素就只有经济上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维系与外国的经济联系,只要日本不对其他国家做出 "国际性的蛮横不法行为",经济就能得到保障。3. 最终日本走向战争,也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政党选票的利益,军部申张的农民利益,军人在战争尝到甜头后对获取更大利益的欲望…… 以至于日本跟英美宣战后,很多人的反应是扬眉吐气,可以和世界上最强国正式打一场了。看完唯一难平心静气的是,战争结束至今,相当多日本民众一直在强化自己也是受害者的身份。夏虫不可语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国内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都认定 “唯有战争才是出路”。战争不是日本政府的擅自决定,而是日本民众的集体选择。形成这种局面,归根结底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内的博弈不断激化,最终使日本人做出了侵华战争的集体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恍然大悟!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人,她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分析了当年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出了跟我们教科书上学到的不同的观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一个态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醍醐灌顶

                              读罢此书,如醍醐灌顶般地理解了历史学的趣味…… 不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左右,勇于将自己独立的判断发表出来。作者的获奖可谓名副其实,作为日本人,没有受到情感的影响,能够冷静克制的述说这段历史,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在这本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 的著作中,作者回答了历史是如何推进的、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从更多元的视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几次改变国运的战争。本书的核心内容: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国内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都认定 “唯有战争才是出路”。战争不是日本政府的擅自决定,而是日本民众的集体选择。形成这种局面,归根结底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内的博弈不断激化,最终使日本人做出了侵华战争的集体选择。第一,日本发动针对清朝的甲午战争,是因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内出现了藩阀政治,政府职位被长州藩和萨摩藩把持。一些日本人认为,只有日本拥有了海外殖民地,才会出现更多的政府职位。于是,他们坚决支持日本入侵朝鲜,这促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第二,甲午战争之后,因为日本迫于外国压力,归还了辽东半岛,日本国内掀起了要求普遍选举权的热潮。日本政府被迫下调了选民资格标准,同时为了筹集日俄战争的军费,日本政府又在国内加税,这导致满足标准的选民人数激增,新增选民又以工商业者为主,原先占据选民主力的地主逐渐被边缘化,这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日本农民的诉求无法在政治中获得反映。第三,日本农民长期贫困,又无法表达诉求,成为日本政治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1929 年开始的大萧条当中,日本农民纷纷破产,又无法获得政府的救助,他们转而支持军部。军部和农民的结盟最终促成了国家的法西斯化,同时又创造出打倒英美资本主义,建设所谓 “大东亚共荣圈” 的思想,这共同导致日本全面投入疯狂的对外战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照进现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经过准备,拼上积攒下的飞机和预算,在 1941 年 12 月开战时,的确是在军力相对平衡的状态下进行战争。但是一段时间以后,终究还是会被具有巨大潜能的美国反超,然后失败。虽然和战前军部对天皇诉说的关于大坂冬之阵的比喻不尽相同,但在 1941 年的平衡点之后两年,从 1943 年起,美国就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从这一点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日本会希望在飞机的数量、性能以及航空母舰的数量等相对充沛,综合战力尚优于美国的时机开始战争。日本对于每次开战都会给出很多借口,比如中国不遵守条约,侵犯了日本的生存权,并且抱有很多幻想,比如认为自己可以调停德苏矛盾,拉拢苏联,理由是苏联不是资本主义,是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敌的,在蛊惑天皇方面擅长使用各种历史史实,如桶狭间之战的奇袭,不在最优势时刻进行决定性的胜负讲有如大阪冬之阵的丰臣家最终惨遭灭亡等。作者观点较为客观,叙述详实,引用多方资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一口气读完

                                      虽是日本人写的,但也还算客观。其中登场的人物众多,非常精彩。就像看东周列国志一样,把日本近代的战争怎么被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推动的具体场景描绘了出来。同时中国也众多的精彩人物登场,李鸿章,蒋介石,胡适等人异彩纷呈。最后引用胡适的一段话:“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太平洋世界战争的实现。……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认定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 我曾说过,日本武士自杀的方法是 “切腹”,而武士切腹时还需一名介错人。日本今日已走上了全民族切腹的路。上文所述的策略只是八个字:日本切腹,中国介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想不想了解一下日本的现代学者是如何看待本国这段历史的?

                                        从甲午海战到八年抗日,你想不想了解一下日本的现代学者是如何看待本国的历史的?先提前免责声明一下哈。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写的还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然后是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和二战与美国开战的内容。里面的说法都是站在日本的有识之士的视角看待问题的。即使她公正客观,也可能和你从小被灌输的概念有相左的地方。如果你秉承着日本这个国家就灭有好人,就应该亡国灭种。所有提和日本相关内容的人都是汉奸,都是卖国贼的理念,请忽略我的这篇阅读感悟。因为你想骂,根本不用读文章,我也不认为能和你讲道理。我这里不抵制日货,但是抵制蠢货。我是什么人和您这样智商的也解释不着,您也别留言过来教育我。这是我的公号,你留言骂我,我直接拉黑,不会理你。省省哈。好了,如果看完前面那个自然段,您还能往下读,那咱们就可以好好聊聊这本书了。我先说一下我的感受,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强烈推荐理性的朋友都读读。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这本书更像是她上课时的录音转述,阅读的感觉特别像和一位和蔼的大姐姐聊天。上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还是听李欣频老师在北大给本科生上课时的录像呢。作者加藤阳子在开篇就诟病了日本教学将日本近代的战争史放在了这么边缘和靠后的教学阶段,是非常不应该的。所以她愿意将这门课写成书出版,也是为了让日本的初高中生可以尽早了解真实的历史。就单从这一点来说,就已经值得我们尊敬了。因为我们知道的是,日本教育部刻意抹除日本的近代历史,欲盖弥彰,混淆视听。那么作者发自内心的反驳和抵制这种行为,是不是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了,这样你还反对吗?而我之所以强烈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她让我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整。抛开上学时,意识形态教材给我们灌输的角度不谈,从开始观看【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后,从甲午战争开始的一系类的中日战争,已经是相当于重新学习了一遍。扩充了很多角度,增补了很多细节。不再是小时候《地雷战》、《地道战》里我们对日本鬼子的那种简单认知了。但即便是如此,我们仍然是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这一系列战争的。我们可以知道李鸿章、慈溪他们怎么看待甲午战争的,也可以了解日俄战争时晚晴政府和中华民众是如何站在日本一边的,后面的九一八事变和八年抗战,我们也可以了解张学良、蒋介石、汪精卫、胡适这些当时在历史前台的人的言行,更可以站在中、美、英、苏联等各个视角,去分析偷袭珍珠港、决战中途岛等太平洋战争,可维度很少能站在日本民间学者的视角去了解这一系列事件。因为我们有刻板偏见,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就是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更时大肆否认、混淆视听。可这个刻板偏见是怎么来的呢?还不是别人让我们这样认为的。不记得是哪位老师说的了,我别给人添麻烦。曾经一度被我们抵制的日本右翼教材事件,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只有千分之几,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可给我们的感觉就好像是这些毒教材要替换掉整个日本教材市场了似的。而今天我推荐的这本书,就是日本的饱学之士,理性客观的,就事论事的,给日本青少年普及这段历史的真实性的书。而难得的是,很多当时历史的细节,日本天皇是如何思考的,他又是否有别的选择。而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把主权夺回,废除曾经的不平等条约的。而日本民众又是如何一步步可以参政议政的,而日本军部为啥会慢慢获得民众的支持,夺得那些从政者的权力的。加藤阳子教授一步步的给你分析为啥会发动战争,战争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战争后日本民间有了怎样的改变。这位后续的政策推导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如同我们可以从晚清到北洋军阀,从民国到国共战争一样,一件件事带来的连带反应都如数家珍一样,读完这本书后,你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开始,到二战后期的太平洋战争,日本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战争的道路的。这里没有任何什么替日本说话,或者什么洗白的意思。只是单纯的有了新的视角,了解了更为全面的信息,让自己的知识框架更丰富饱满所带来的喜悦感。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理性思考,可以阅读 “敌国” 的书籍,那么我强烈推荐这本好望角系列丛书里面的《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而且,如果您的历史知识比我丰富,也许还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找出错漏之处予以反驳呢。期待您有这样高质量的教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甲午战争具有帝国主义时代代理人战争的性质,日俄战争更是如此。战争中,给予俄国财政援助的是德国和法国,而给予日本财政援助的则是英国和美国。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在《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中答应修改部分不平等条约,以此作为对日本的支持。有意思的是,日俄战争爆发前,美国也做了类似的举动。在日本还没有下决心开战,军部开始进行陆海军联合演习的 1903 年 10 月 8 日,美国与日本一同进行了一项活动。日本与美国在商议后,同时宣布修改各自与清朝签订的通商条约。这两者之间看似毫无关系,其实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窥见日俄战争的代理人战争性质。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