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清凉山上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82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1)希阿荣博堪布《清凉山上》大家好!今天阅读希阿荣博堪布的第二本作品《清凉山上》,跟随希阿荣博尊者朝礼五台山,在清凉圣境遇见更好的自己!无论去哪里旅行,在短时间内深度感受当地不可复制的文化,往往可遇不可求。然而这本书超越了这种可能:跟随希阿荣博尊者的足迹,五台圣境的风貌和典故在尊者的一路讲述里激扬纷呈,翻开这本书,便是一场身心清凉的旅行。每个人都该有一场这样的寂静之旅,行到高处俯瞰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在大德故事里感悟生命的真意。《清凉山上》是一本朝山手册,又不仅仅是朝山手册,它能启发我们内在的旅程。2、精彩内容:①五台山本来,每尊佛像都是殊胜的皈依处,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但由于缘起不同,有一些佛像对众生便有着特别的意义和加持。比如,全世界最为著名的佛像之一 —— 供奉在西藏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世尊当年亲自开光加持,并说此像 “如我一般”,故藏族人称之为 “觉沃仁波切”,视他与世尊无二无别。在觉沃佛前礼拜供养,与两千五百年前在世尊面前礼拜供养是一模一样的。当时的藏地,老一辈佛教学者、修行者已纷纷离去,传统的闻思修体系中断,僧才凋敝,佛法几近湮没。而人们心中对佛法的思念却与日俱增。人们需要佛法来抚平内心的痛苦,需要像祖祖辈辈一样,在佛法中去寻找和体认生命的安乐与真相。更有无数珍贵的佛法传承需要有年轻一代的修行者、讲法者将之接续、弘扬下去。佛法的住世可分为果期、修期、教期、形象期四个时期。果期,即是近传加持力最大的时期,学法者迅速就能证果。比如,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座下弟子亲闻佛陀教言,直接从佛陀处获得传承,是为近传,加持力巨大,所以很多人速疾证得果位。到了修期,更多的学法者是处于证果前的修法的阶段。而教期,学法者中大多数着重于闻思,对言词、理论的研究,相对而言,修的人较少,证果的更少。到形象期,就只剩下外在形象上的修行了。②朝圣旅程文殊道场五台山是佛子们心中向往的地方,而在我心里,朝礼五台,还有着更特殊的意义。1987 年,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偕同弟子、信众到五台山朝拜,在此停留数月,讲经说法,撰写论著法要,塑造塔像庙堂。他老人家从小就对文殊菩萨怀有极大的信心,对文殊道场五台山充满向往。那一年的五台山之行是法王如意宝在汉地弘法利生事业的开始。朝圣有助于更快的积累福慧资粮、清净业障。积资净障的众多修法可总摄为七支供: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整个朝圣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不断修持七支供的过程。内心对文殊菩萨有坚定的信心,对文殊道场五台山有强烈的欢喜和向往,这叫意顶礼。意顶礼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就是深信诸佛无所不在,遍满虚空,一颗微尘中也有无数清净刹土,一一刹土皆有佛住持,菩萨眷属围绕。有这样的信解,是意顶礼。认为一切都是佛的清净刹土,这是非常殊胜深刻的见解。初学者虽然不能亲见,但只要有这样的念头,愿意相信,就是在礼敬诸佛,就能积累巨大的福慧资粮。在圣地,我们随时以香、花、灯烛、美好的景色以及内心的快乐、信念、领悟供养诸佛,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正生起忏悔之心,并真诚随喜他人的功德。在大家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里,由于长期浸淫在鼓励自我和争斗的氛围中,惯性的思维模式和言行方式使你很难自然而然就去反省和随喜,你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提醒自己不随惯性转。然而,在圣地不一样,你所处的环境,你身边的人,都让忏悔和随喜变得更加容易、自然。③大白塔白塔通高 75.3 米,是五台最高塔,常被看作五台山的标志。塔内安放着阿育王所建的文佛舍利宝塔。下层供有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位菩萨。环绕塔基的四周建有四个大的法轮和 115 个小的法轮。塔顶有风磨铜宝瓶,高 5.4 米,历经几百年风霜雪雨,愈发显得洁净锃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塔身形周正优美、俊逸庄严,端坐于千年无涯的时间里,耸立在万里无际的天地间,自有一种 “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的力量。让人一眼见到它,就会心生感悟:“塔影浮天梵宇净,鸟声出谷暮云闲。” 上师说:“这是印度阿育王所建的佛舍利塔,当时的塔很小,历代不断扩建达到今天的规模。旁边还有文殊发塔,特别殊胜。” 落日西沉,天色渐暗,昼光幻作晚景。不知不觉中一轮皎洁明月已然升起在大白塔的上方。法王为上师点燃的智慧明灯,上师今天又为我们点燃。这看似微弱的灯火在风中轻轻摇曳,却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千万里修行之路。如《维摩诘经》所言:“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那罗延窟是文殊秘宅,在东台顶下不远的半山腰处,海拔 2769 米。那罗延,天力士名。有坚固不可摧、金刚不坏而具大力量之意。传说那罗延窟和金刚窟是相通的。《清凉山志》卷二云:“其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吐纳云霞,或灯光时出。华严云,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曾有异僧,入而不出。” 镇澄心目中的那罗延窟清虚灵动,幽寒玄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