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重塑内在秩序,走出心理牢笼。

内容简介

都说父爱如山,厚重伟岸,是生命最坚实的依靠。但并非所有“山”都带来荫庇——当父爱以严苛、控制、冷漠或暴戾的面目呈现,“那座山”便成了我们心底沉沉的阴影。

你是否曾感到:无论多大,内心总有个角落困囿于父亲的评价?对父亲又同情又想远离,内心充满矛盾?尝试过各种方法,就是与父亲无法和解?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复制着与父亲相似的沟通模式或情绪漩涡?——本书,不是对父辈的控诉,而是一份为你量身定制的“登顶”路线图。

我们深知:那座山,并非虚无。本书将带你深刻解析“内在父亲”如何塑造了你的内在世界,理解伤痕何以如此根深蒂固。攀越,需要勇气与智慧。作者融合发展心理学与前沿疗愈实践,提供了一系列深度疗愈的工具与方法:从识别情绪的根源,到修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从解构代际传递的思维惯性,到学习设定健康的心理边界。

核心在于:你才是自己的“登山者”和“疗愈师”。本书致力于助你掌握“重新养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夺回自己的人生掌控权。你将学会拆解心中的“恐惧之墙”,建立稳固的内在秩序。 “翻过”并非遗忘,而是超越。当你完成内在的深度疗愈与整合后,你将真正告别父辈带来的负面影响,卸下枷锁,活出内在的蓬勃。

这是一次向内的旅程,一次关于自我赋权的宣言。准备好了吗?你的内在重塑之旅即将开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起点 家是父亲的“王国”,我曾是卑微的“臣民”
  • 暴君式父亲:“老K”
  • 01 黑桃K型父亲
  • 02 红桃K型父亲
  • 03 方块K型父亲
  • 04 梅花K型父亲
  • 05 最后的话
  • 长大后的“臣民”,走不出的困境
  • 01 战斗型孩子
  • 02 回避型孩子
  • 03 “躺平”型孩子
  • 04 讨好型孩子
  • 05 最后的话
  • 请拆掉思维里的“墙”,逃离暴君式父亲的影响
  • 01 心智模式决定命运
  • 02 拆“墙”五要素
  • 03 最后的话
  • 第二章 洞察 看透本质,及时调整
  • 扫兴的“东亚父亲”,还不完“债”的孩子
  • 01 “东亚父亲”的“债主心态”
  • 02 你该如何应对
  • 03 最后的话
  •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有个制造内耗的父亲
  • 01 你很可能拥有一个NPD型父亲
  • 02 如何和NPD型父亲相处
  • 03 最后的话
  • 为什么父亲总是对你进行失败预言
  • 01 失败预言
  • 02 父亲的动机
  • 03 如何应对失败预言
  • 04 最后的话
  • 你需要做的不是原谅父亲,而是学会自我抽离
  • 01 为什么不原谅也没关系
  • 02 请学会自我抽离
  • 03 最后的话
  • 减轻“内在父亲”的消极影响,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 01 “内在父亲”与“内在小孩”
  • 02 如何减轻影响,治愈自己
  • 03 最后的话
  • 第三章 疗愈 创伤不是你造成的,但疗愈是你的课题
  • 谁痛苦,谁改变
  • 01 改变自己
  • 02 课题分离
  • 03 如何践行课题分离
  • 04 最后的话
  • 允许自我强迫,也允许松弛一点
  • 01 自我强迫的3种表现
  • 02 自我强迫的疗愈策略
  • 03 最后的话
  • 摆脱“老实人”标签,学会合理释放攻击性
  • 01 摆脱“老实人”标签
  • 02 如何释放你的攻击性
  • 03 最后的话
  • 学会与情绪闪回保持精神隔离
  • 01 情绪闪回
  • 02 学会与情绪闪回保持精神隔离
  • 03 最后的话
  • 用非暴力沟通策略说出你的委屈
  • 01 疗愈心法: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 02 非暴力沟通的三步走疗愈技法
  • 03 最后的话
  • 第四章 策略 真正的强大,不是隐忍,更不是直接对抗
  • 父亲情绪不稳定,怎么办
  • 01 为什么父亲的情绪如此不稳定
  • 02 三步走策略
  • 03 最后的话
  • 父亲一回家我就神经紧绷,怎么办
  • 01 为什么父亲一回家,你就神经紧绷
  • 02 如何消除紧绷感
  • 03 最后的话
  • 无法和父亲正常沟通,怎么办
  • 01 父亲难以正常沟通的本质
  • 02 如何与父亲更好地沟通
  • 03 最后的话
  • 父亲对外人热情友好,对家人却恶语相向,怎么办
  • 01 父亲里外不一的本质原因
  • 02 两种策略
  • 03 最后的话
  • 在家总是感觉被控制,怎么办
  • 01 在家总是感觉被控制的原因
  • 02 如何消除被控制感
  • 03 最后的话
  • 被指责忘恩负义,怎么办
  • 01 第一类:黑桃K型父亲
  • 02 第二类:红桃K型父亲
  • 03 第三类:方块K型父亲
  • 04 第四类:梅花K型父亲
  • 05 最后的话
  • 对父亲又爱又讨厌,内心矛盾,怎么办
  • 01 矛盾感的本质
  • 02 如何消除矛盾感
  • 03 最后的话
  • 总是想向父亲证明自己,怎么办
  • 01 想要自证的原因
  • 02 如何放弃自证
  • 03 最后的话
  • 发生代际创伤传承,怎么办
  • 01 代际创伤传承
  • 02 如何中断代际创伤传承
  • 03 最后的话
  • 总是下意识地和父亲对抗,怎么办
  • 01 对抗的本质
  • 02 如何破局
  • 03 最后的话
  • 第五章 工具 心理自助工具箱
  • 情绪急救工具
  • 01 内疚感急救
  • 02 失败感急救
  • 03 自卑感急救
  • 04 最后的话
  • 行为疗愈工具
  • 01 表达愤怒
  • 02 表达愤怒“五部曲”
  • 03 最后的话
  • 社会滋养工具
  • 01 第一种工具:社群阅读疗法
  • 02 第二种工具:社交宣泄
  • 03 第三种工具:集体冥想
  • 04 最后的话
  • 第六章 掌控 内部掌控,外部影响
  • 沉浸式做自己,做得不是很好也没关系
  • 01 削弱父亲的影响
  • 02 削弱权威的影响
  • 03 削弱“内在父亲”的影响
  • 04 最后的话
  • 活出从容的气质
  • 01 第一种“修行”:视野的“修行”
  • 02 第二种“修行”:心性的“修行”
  • 03 第三种“修行”:幸福的“修行”
  • 04 最后的话
  • 从今天开始,成为一个蓬勃的人
  • 01 第一颗心:宽恕之心
  • 02 第二颗心:钝感之心
  • 03 第三颗心:升级之心
  • 04 最后的话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父爱如山 VS 父“碍”如山

    在传统的东方叙事中,“父爱如山” 是对父亲形象的崇高礼赞。然而这座 “山” 并非总是提供荫庇与依靠,有时它会成为沉重的阴影,以严苛、控制、冷漠或暴戾的面目压在每个渴望自由的心灵上。而何圣君的这本《翻过那座山》不是对父辈的控诉,而是一份精准的自我疗愈指南,它融合了发展心理学与前沿疗愈实践,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深度疗愈的工具与方法。作者何圣君在书中清晰地指出:许多人无论年龄多大,内心总有个角落困囿于父亲的评价;对父亲又同情又想远离,充满矛盾;尝试过各种方法,却始终无法与父亲真正和解。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更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亲密关系中,让我们不自觉地复制与父亲相似的沟通模式或情绪漩涡。书中通过 “暴君式父亲” 和 “扫兴的东亚父亲” 等典型形象,展示了原生家庭如何成为父亲的 “王国”,而子女则成为卑微的 “臣民”。这种权力结构不仅影响了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更在成人后继续投射于个体的行为模式与选择限制上。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它不仅分析了问题,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识别情绪根源,到修复与 “内在小孩” 的关系;从解构代际传递的思维惯性,到学习设定健康的心理边界。作者提出了一个清晰的观点:“创伤不是你造成的,但疗愈是你的课题”。这一视角避免了受害者心态的陷阱,赋予了我们读者主动改变的可能性和能力。书中介绍了多种疗愈策略:允许自我强迫,也允许松弛一点;摆脱 “老实人” 标签,学会合理释放攻击性;学会与情绪闪回保持精神隔离;用非暴力沟通策略说出你的委屈。这些方法既有心理学理论支撑,又具有极强的实操性。本书最终指向的是自我重建与内在掌控。作者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隐忍,更不是直接对抗,而是通过内部掌控实现外部影响。书中鼓励读者 “沉浸式做自己,做得不是很好也没关系”,活出从容气质,成为一个蓬勃的人。这种自我接纳的态度,为长期以来被 “父亲期望” 所困扰的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存在的可能性。通过本书,我们将学会拆解心中的 “恐惧之墙”,建立稳固的内在秩序,掌握 “重新养育自己” 的核心能力,最终夺回自己的人生掌控权。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是否曾感到:无论多大,内心总有个角落困囿于父亲的评价?对父亲又同情又想远离,内心充满矛盾?尝试过各种方法,就是与父亲无法和解?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复制着与父亲相似的沟通模式或情绪漩涡?—— 本书,不是对父辈的控诉,而是一份为你量身定制的 “登顶” 路线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翻过那座山》怎么就一定是父亲这座山呢?是不是有点太狭隘了,或者是作者因为有过 “不幸” 的童年,或者是有过 “父爱如山” 的压迫。我觉得应该拿出来当做原生家庭的破局来看,要不然这么多的方法有点 “浪费” 了。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也不必一样,不过就算是再悲惨的童年,也不是自己 “自暴自弃” 的理由。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自己重新活一次,前提是您真的要。当然我现在说这样的话,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未经他人苦,却劝他人善。不过还是希望您自己可以试一试。自己的行为自己承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人的一生只是在为了自己活着,如果在所有的理论和风俗之内还是觉得不能做的更好,一直都是一个无底洞的话,那就离开,真的,这不是不负责任,而是要活的通透点。因为一切的术,前提是他可以听进去,去实践。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