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冥想式的考察

    看过纪录片《和平》(中文译名《完全和平手册》)再看这本导演写的 “番外”。片子和书中文字如出一辙,思想流静静流淌,在安静中体察发现。看这本书可以进入到一种心流状态,很安静也很清明,平淡的文字叙述,却有吸引力让人看到最后,感悟自然而然地呈现。阅读后这种状态依然留存,至写下这些文字也不知不觉中用了这种表达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只重视事先定好的终点,丝毫不回头,也不管欣赏周围景色,只顾一个劲地往前行。” 试着用没有脚本的方法,去看,去经历,是一种冒险,更是一种真实。喜欢这本书,喜欢观察电影,喜欢安静体察的状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剪」是做减法,「接」是寻找联系

      最近阅读了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书籍《这世界上的偶然 —— 我为什么拍纪录片》,很有收获。想田和弘被业界称为「纪录片的是枝裕和」,他擅长拍摄「观察电影」—— 如实拍摄记录,保留偶然突发来作为引领,释放其中朴素质感的哲学观念。他大部分的工作,是准备好与观众的探寻互扣,互相激发思考,来「释放影片的多义」。摘录书中一些有启发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思考。观察『观察是对他人抱有关心,仔细观看和聆听其世界的行为,同时也使人重新审视自身。观察,说到底是观察包括自己在内的世界(参与观察)。观察,可以成为迈向理解、肯定自己和他人的第一步。Observational 这个词本应包含着很多启示,启发我们去拍摄一些充满冒险和发现的纪录片,但人们根本不去思考它里面的深意,只是因为惯性而漫不经心地用 observational 来称呼直接电影。』观察很重要。而观察首先要观察自己,只有观察自己的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才有可能观察周遭的世界、观察他人,并且走近他人的世界。当然除了需要观察,也需要思考 —— 思考联系,思考事物的深意。作家擅长观察 + 思考,所以有了好作品;摄影师擅长观察 + 思考,就有了好照片。一切技术都是其次,所透露出的思想更重要。窄而深『留心进行「窄而深」的拍摄,而不是「广而浅」。』窄而深,要求我们专注在某一方面,并做到精深,要求我们放弃无关紧要的事物,学会做减法。只有足够窄、足够专注、才有可能精深。如果太广,注定就是「浅」的。工作、人生都是如此啊。留白的重要性『为了能让观众充分地观察影像和声音,镜头的时间尽量剪辑得长一些,留下更多空白。让观众体验身临其境的临场感,并且重视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一些商业片的评价为「全程无尿点」。但内容过于充实、节奏过快,我们就丧失了主动体验和思考的可能。电影需要有适当的留白,留给观众时间,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也让观众慢下来。生活中,我们也要留白时间,而不是被生活驱赶着前行(难以想象大厂 996 甚至 007 的工作)。没有导游的旅行『(旅行中)有导游被动,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看点或体验点什么的劲头就越弱。而且,接收到的信息也不是通过自己这一主体去争取得来的,而是作为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所以容易很快忘记,旅行本身的印象和记忆也很难留下。反过来,不依靠导游的话也许会迷路,也许效率会很低,但是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反复经历一些常识性错误,一步步向前走,这样的旅行不管经过多少年,都还是记忆犹新的。而且还会发现很多和规划好的景点不同的、不经修饰的日常风景,像不起眼的小路、晾在外面被风吹动的衣服,还有电车上坐在旁边的亲子之间寻常无奇的对话。也就是说,旅行者在这时已经不是被动的消费者和观光客,而是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的旅人。』我自己喜欢没有导游、没有过多规划的旅行。没有导游和计划,意味着自己需要去发现,也可能收获更多乐趣。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去探索,而不是被他人引导和左右。作品是结果,方法论是原因『我每每感受到,如果作品是一个结果,那么方法论就是原因。在方法上因循守旧的话,作品也必然如此,不改变原因就想改变结果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要想改变作品的话,改变方法就可以了。这不只适用于电影,对任何领域的 “创新” 都是成立的。』作品是结果,方法论是原因。一个人的投资收益是结果,他的投资方法论是原因;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结果,而他的思考方式、家长的教育和影响是原因。做任何事情,需要打造自己的方法论,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没有 100% 的真实『纪录片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包含着相当多的虚构性。一边用现实作素材,同时创作者的人为操控和世界观又不断溶入其中,使得纪录片作品就像钟摆一样在虚实之间来回摇摆。』刻意组合真实,也是一种虚构。其实纪录片、非虚构文学,都不是 100% 的真实,都是导演、作者在呈现他们想要让观众看到的内容。那些自媒体大 V,喜欢刻意呈现少部分真实,这也与虚构无异。所以,没有 100% 的真实,我们要分辨意图,否则自己就被真实所蒙骗。剪是做减法,接是寻找联系『剪辑的奥义在于做减法,包含着把多余部分扔掉的思想。而叫「接」时,剪辑的秘诀则在于做加法,表现出一种在影像的片段之间寻找联系的态度。』剪辑,有两个动作很重要。一个是剪,一个是接。剪其实是做减法,删掉多余的东西并专注。接,我觉得并非做加法,而是寻找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呈现出的意义向观众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接」需要我们去思考。生活中无疑需要剪,但接也同样重要。联想到乔布斯曾经所说:将自己过去的人生串起来,连点成线 ——connecting the dots,可以找到自己的特质、优势,从而认识、了解自己。* 打算找时间认真看看想田和弘所拍的纪录片,从曾经荣获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的《精神》看起。首发于公众号「Dora 漫游记」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笔记8 - 价值与故事

        曾经在白鲸骑士的公众号文章里摘录了这么一段:"同样一条新闻,不同的人读,信息量会完全不同。一般人只看新闻说了什么,行家则更看重它没说什么。新闻必须简明,所以它一定会剪裁事实,所以,哪些说、哪些不说,结果差别巨大,这其实就隐含了观点。严格来说,没有观点的新闻是不存在的。" 纪录片则不然,好的纪录片,通过不断展现连续的偶然,呈现真实的世界。比如书中提到,作者亲身经历的 911 事件刚刚发生时,想要拍摄 "眼泪和互助",看见的却是在浓烟里比着剪刀手拍照的游客,在附近咖啡馆热聊的情侣,以及批发市场里哄抢星条旗的小贩。这些真实世界的偶然存在,才构成了 911 事件的完整背景。电影则是另一种艺术形式。大多数电影是通过编造的故事和剧本,去实现导演心目中应然的世界,吸引观众渴望成为这个应然世界的一部分。即便是那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是为了某种价值观服务的。用贝叶斯的语境,如果个人价值是先验,真实世界提供数据,而艺术作品是后验。新闻,是裁剪事实而配合先验;纪录片,是展现事实而摈弃先验;电影,是编造故事去突出先验。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世上的偶然》

          本书是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想田和弘以创作 “观察电影” 著称,深度介入了日本社会的诸多公共议题,在国际纪录片界屡获好评。书中探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电视纪录片的思维陷阱、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等重要话题。本书的核心内容:什么叫偶然?这是构成我们每个人人生的方式。这话乍一听好像很大。但是,仔细想想,是什么造就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不就是我们各自经历的偶然吗?假如没有这些偶然,人生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商品。我们都经历类似的教育,学着类似的专业,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这么明显?不就是因为我们在共同的必然之外,经历着各自的偶然吗?换句话说,是这些连续的偶然,造就了人生。同样,要呈现真实的世界,就要去捕捉这些连续的偶然。而纪录片,就是关于偶然的艺术。其实,关于为什么要看纪录片,还有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因为它是最大公约数。假如全家人在一起,或者朋友聚会,不知道看什么好。那么挑一部纪录片,准没错。至于怎么选择,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盯住纪录片节。目前全世界有八大纪录片节,我推荐你关注两个。第一个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纪录片节。选片比奥斯卡更开放,类型更丰富。第二个是咱们广州的国际纪录片节,里面能看到很多优质的国产纪录片。假如你有时间,推荐你去看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想田和弘是日本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代表作有《选举》《精神》和《和平》,B 站上找得到英文字幕的《和平》。这本书只有八九万字,讲他拍纪录片的理念。我对纪录片和做导演都没什么兴趣,当初翻开这本书的理由是里面提到他认为纪录片应该像 “趴在墙上的苍蝇”,这种不预设脚本的观念非常赞赏,也同我最近时间的观念转变不谋而合。电影很难不是导演主观的产物,因此纪录片有脚本,按照自己对主题的理解的想象,就是要有人设、拍到什么内容等等倒是很自然。比如拍一个有钱人,出场就应该开着黑色的劳斯莱斯,从家里骑着自行车出来就不行;美国的 911 就要体现伤痛和团结,拍眼泪拍相互的帮扶,而事实上现场,周边的咖啡店人气火爆,大家比着耶和烟尘滚滚的大楼照相,周围都是兜售美国国旗的小商贩...... 作者拍纪录片的理念完全相反,不做任何事前调查,不写脚本,只是漫无目的地开着摄像机。尽量将预定调和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排除,只通过 “仔细观看、仔细聆听” 眼前的显示来只做电影。相当美!为什么用 “美” 来形容一个理念?我也不知道,就是读了一遍,第一个从心底涌现的一个词。这种感觉,就像是允许纪录片成为偶然性的艺术,像杰克逊・波洛克的画,将画布平放在地上,从上面滴撒颜料,创作者不是从头到尾控制着颜料,而是把创作的一部分交付给偶然性。偶然性,是作品中意外和神秘的迸发。比起事事皆在掌握之中,我更希望生活里有失控的部分。基因的突变带来了新的物种,带来了生物的多样性,带来了美好。观察电影往往没有旁白和音乐,这要求创作者要虚心且敞开胸怀接纳接下来发生的事实,整个作品也是多义的,观众可以自行观察、感受和解释电影。这有点像模型思维,不去找排他的唯一答案,而是收集尽可能更多模型,多一个解释世界的角度,不必一定正确,只有能让未来行动方向更清晰一点,从来提升一些行动力都好。不必把观众当成懒得思考,只想等着被信息填压的傻子。要信赖观众。当然除了理念,书里也提到了观察电影的一些制作技巧,比如筛选素材,调整每段素材的时长以及剪接的顺序,甚至考虑到了很现实的层面,纪录片著作权、拍片补贴和成本等很实在的客观限制因素。也有想拍的题材遭遇反对时面临的选择(比如想拍弥留之际的牛窗外婆,受到子女的反对;《精神》中对象里有精神病人以公映就自杀为威胁等)。想田和弘也承认,拍纪录片时,尤其是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会毫不犹豫挖掘和展现出被拍摄对象的无意识,以及人隐藏的柔软的一部分,导致导演可能成为暴力的加害人。但幸好我对当纪录片导演不感兴趣,只是想安安静静做一只趴在墙上的苍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叫偶然?这是构成我们每个人人生的方式。这话乍一听好像很大。但是,仔细想想,是什么造就了每个人的独一无二?不就是我们各自经历的偶然吗?假如没有这些偶然,人生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商品。我们都经历类似的教育,学着类似的专业,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这么明显?不就是因为我们在共同的必然之外,经历着各自的偶然吗?换句话说,是这些连续的偶然,造就了人生。同样,要呈现真实的世界,就要去捕捉这些连续的偶然。而纪录片,就是关于偶然的艺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走停停未知终点

                跟着想田如观察电影一般,观察了他自己创造《和平》的过程,顺便说了观察电影拍摄方法,像道德经中的无为之为,有趣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再剪辑出意料之内的主题。第一代的观察电影、点滴画匠、骰子编舞舞者都在拥抱着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下载了想田的和平和选举纪录片,切身去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纪录片的魅力何在?

                  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创作谈。现实世界的真实与电影影像的真实是完全不同的,这中间经历了一次转换。作为转换器的有两个。一是作为机械眼的摄像机,二是导演的大脑,即导演意识。纪录片也是打碎原有的现实世界的真实,重新构筑真实的,而在现实与虚构的光谱中,每位纪录片导演都有自己的定位和选择。这是需要观众和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评价和阐释,并明晰的。想田导演的 “观察电影” 之 “流派”,正如后记中提及佐藤真导演的著作,事实上在纪录片史上并不孤立,也并不新鲜。作为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无可指摘,但要想作为一种纪录片理论,就严重缺少思想基础,以及严谨的论证,还浅于个人的创作感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舒适

                    即使对纪录片没有丝毫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食用,而且读起来很舒适。有一种日本人特有的安静,很好。Ps.B 站有想田导演的片子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有的时候要抛开脚本。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