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反人格

    在小说和电影中,描绘反社会人格者的方式总是显得极端又老套。他们要么是冷血的连环杀手、跟踪狂、性侵者、骗子,要么就是典型的恶魔,喜欢操纵他人的恶棍(例如诺博士和汉尼拔・莱克特)。现实世界中的反社会人格者的确与这样的形象有些类似,但更为复杂。它们虽然都有反社会的特点,但不尽相同。・反社会人格是一个多维度的临床概念,本书主角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就是基于这个概念(见表 2-1)。1 反社会人格不仅仅是社会和环境影响的产物,对于其所表现出的关键人格特质和气质来说,遗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而,反社会人格在个体身上的终身表达是生物 / 气质倾向和社会影响交互的产物。那些有助于界定成年反社会人格者的特质和行为在童年时就会显现出来。2 反社会人格者相对来说缺少道德感,难以对他人共情、感到内疚或忠于他人。人群中大约有 1% 的人、在押罪犯中大约有 15% 的人符合本书描述的反社会人格的研究标准。一些理论家和研究者认为反社会人格是一种障碍,是大脑功能异常或损坏的结果;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反社会人格不是一种障碍,而是一种进化适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这本书让自己更客观的看待职场欺凌现象

      在职场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职场小九九或欺凌,没看这书之前会认为是自己多虑敏感了。结合书中的案例会明白确实其他人体现出了些反社会人格特征。但就像书中说的呈现出一些特征跟是否是反社会人格的人还是两个概念。也不能因为一些事件给别人简单贴上反社会人格标签。作为职场人,最主要是做好心理预防,尽可能避免被欺负被利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理学必读之一

        非常详细的列举反社会类型人格的特点,并进行了一个故事阐述,有助于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判断不合理关系状态的产生原因和后果。不足之处在于同边都没有给出可行的解决办法,似乎面对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并进行大量的事实记录进行匿名举报。但是故事的结局戴夫事业有成,升职的过程中把无数同事陷害,并且让他们离开,这也算是解决办法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识别反社会人格者很难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仍缺少有关商业领域中反社会人格者比例的科学证据,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组织鲜少会用标准的测评工具(例如 PCLSV)为员工进行人格评估。第二,反社会人格者有隐藏他们真实自我的天赋,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使自己不被关注或重视,从而成为一个在商业领域中未被发现的反社会人格者。对于特别成功的反社会人格者来说,也许只有受害者(被牺牲的小兵们)才会看到他隐藏在面具之后的真面目。第三,有些人不是真的反社会人格者,却表现出了类似的特征与行为,被误认为反社会人格者,从而混淆了真正的反社会人格者的数量。不过,根据逸闻记录和我们的观察,在企业的经理与主管中,反社会人格者所占的比重很可能远远高于 1%。很多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一些类似反社会人格的行为。读者只需对照反社会人格的定义和描述来考察一下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此言非虚。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地区分类似反社会人格特征的表现和反社会人格本身。有多少次你在工作中欺凌他人,但是对家人和伴侣呵护备至?在商业伙伴眼里你充满魅力,游刃有余地操控一切,但是朋友眼里的你特别直率;你可能对自己在报税时的 “欺骗” 伎俩毫无愧疚,却对偶尔无心伤害了孩子的言行久久不能释怀;在为了执行一个非常艰难的商业决策而不得不伤害同事的时候,你的内心会觉得不太好受。仅仅根据一两个反社会人格的特征或行为(通常来说都不严重)来判断自己或者他人是不是反社会人格者可能过于草率,只有当个体表现出大部分反社会人格者的特质和特征,并且在其私生活、职场和社交生活等各个方面持续表现出这样的举止时,才可以被确诊为反社会人格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