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人父母的参考书

    这本书的三个特点:🚩这绝对不是一本育儿书,而是 17+1 本书。樊登老师将 17 本经典育儿专著的精华全部阐释了一遍,而且这 17 本书中除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李跃儿的《关键期关键帮助》 是中国人写的,其余的 15 本全部是在家庭教育领域享有盛名的世界级畅销书,简单举个例子,比如里面有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有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还有《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等。可能这些书你曾经也买了,好像也读了,但将书中的理念真正发挥作用了吗?毕竟这一类西方书籍的写法或翻译并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而樊登老师就是将书中教育理念的精髓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进行解读和传递,并且还拿自己的孩子嘟嘟当例子,进行家庭教育方面鲜活的示范。所以,看起来你是读了 1 本书,其实是收获了 17+1 本书的知识。🚩因为有 17 本书的加持,所以这本书完全可以当家庭教育工具书来使用。比如面对孩子的焦虑,书中《让孩子远离焦虑》这一章节就提供了具体的教养方式,还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焦虑管理计划,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不希望自家孩子是内向性格的,书中《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这一章节就教我们家长如何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发挥内向的优点、挖掘内向孩子的潜质,而不是非得把他改变成外向的人。🚩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贯穿始终的理念:亲子教育的支柱是无条件的爱和终身成长的心态。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我的孩子的男孩还是女孩、无论他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无论他的学习成绩此时是好是差、无论此刻的他是处在焦虑中还是叛逆中,让我们远离 “剧场效应” 和 “教育内卷”,做一个有定力的父母,为孩子提供幸福的氛围和面对未来的勇气。因为这个,只有我们父母能做到。还有终身成长的心态,即便我们从来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绝不做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为人父母更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父母要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决心和主动乐意为之的状态。当我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我们的自尊水平一定会上升,这样就不会轻易拿孩子出气,在潜移默化中会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然后孩子就会有更好的自律水平。很多时候,一个家就是这样从恶性循环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因为我们是成年人,所以我们先改变、我们先学习读懂孩子的心、然后再充满信心的陪孩子长成生命力旺盛的参天大树!最后,再回到这本书,《读懂孩子的心》就是樊登老师献给,所有渴望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的参考书,要相信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是我们彼此成长的一次机会。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通过自身的成长,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与尊重、信任与安全的土壤,让孩子按照自身独特的规律茁壮成长,而不是按照成人的焦虑和模板被塑造。1. 教育孩子不是控制与屈服,而是用无条件的爱构建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永远爱他,他才有力量探索世界。爱孩子,就让他放心,别怕犯错,爸妈永远挺他。让孩子有这个底气,他才敢去闯、去试,心里才有力量。家的感觉应该是安全网,而不是高压线。孩子知道即使掉下来也有网兜着,才敢在空中做各种尝试。2. 孩子的精力若被用于应对父母的情绪,便无法专注学习。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节奏和选择,让他从力所能及之事中获得尊严与成就感。少发脾气,多给方法,帮他想想怎么才能学会,比骂他一百句都管用。发脾气就像雷阵雨,声势大,但地皮湿一下就干了,解决不了旱情。给方法就像滴灌,慢慢滋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3. 教育是复杂系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父母唯有持续成长,向孩子展示学习的决心与乐趣,才能打破恶性循环,引领家庭进入良性轨道。孩子是复印件,家长是原件,家长什么样,孩子就学什么样。想让孩子爱学习、有耐心,家长自己先得做个爱学习、有耐心的爸妈。孩子就像父母的镜子,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反射出来。父母皱眉,孩子很难学会微笑。4. 叛逆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而非改造。倾听时不评判、不打断、不急于给建议,才能真正连接孩子的内心,消除对抗。先听孩子怎么说,别急着下命令,孩子不听话时,别急着吼。蹲下来问问他怎么想的?先把他的情绪接住,道理他才听得进去。沟通就像拧瓶盖,情绪激动的孩子就像瓶盖拧紧了。父母越用力命令,孩子拧得越紧。先倾听和理解,就像是用手焐热一下,或者轻轻松一下,再拧就开了。5. 内向的孩子拥有深度思考、创造与共情的天赋。强迫其外向只会造成伤害,真正的智慧是发挥其内在优势,让他在安静中绽放。有的孩子就是喜欢安静独处,这不是缺点。别硬逼他变成社交达人,发挥他细心、爱思考的优势,他照样能很出色。养孩子不是工厂流水线,非要每个产品都一样。而是像搞艺术创作,根据原石本身的形状和纹理(孩子的天性),来雕琢成独特的艺术品。总之,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如何去修理和塑造孩子,而在于父母的自我觉察和成长。当父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放下不必要的焦虑、不断学习并尊重孩子的天性时,就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成长环境。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就能安心地发展出最好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樊登老师带给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远离 “剧场效应” 和 “教育内卷”,做一个有定力的父母是挺不容易的事情,似乎并没有培养出一个学霸儿童,但依旧自我满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分享在这些年学习后的几个思考与实践:1、定期召开 “自我批评” 与 “表扬他人” 家庭会议,并不定期分享彼此学习工作中遇到的事情;2、制定家庭核心准则:身体第一、好习惯第二、每天学到新东西第三;3、定期给孩子写信,而且是最传统的纯手工,特别是到异地,有条件一定寄个风景明信片(慢邮);4、一起制定各种梦想清单,如 “十一长假梦想清单”“五一必打卡心愿” 等等;5、原谅暗语:我和儿子有个约定, 不管再怎么生气,只要哪一方优先给出了拥抱,对方就不能再生气;6、学会感恩,经常制作手工小礼物,包括对家里老人、老师、周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7、练习 “爱” 和 “沟通” 的能力,比学习一个公式、单词更重要;8、抓住所有能做 “二级反馈” 的时候,在公开场合竭力维护孩子的自尊,有事回家私下教导;9、不拿孩子跟 “别人家小孩” 比,但会幸福骄傲于 “每天进步一点点”;10、可以有自己的隐私,犯错也并不可怕,但任何时候都要诚实、守信、彼此坦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不能随便否定他的感情。有时候,大人一张口说的话就不客气,调笑、打击、否定、呵斥,让孩子没有尊严感。家长要想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就要学会尊重他,让他知道他的尊严很重要,他是能够掌控自己尊严的人。第五个发现是关于书写和阅读的。蒙台梭利认为过早地强求儿童通过书本来识字,对儿童是没有帮助的。不需要刻意地教写字,而要把认识字母变成一个游戏,用硬纸板做出字母,有些字母是发亮的纸板做成的。儿童既可以用手指在上面顺着字形写,又可以感知它的形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错的一本书,书中通过把不同书中关于养育小孩的方法融合在一起,让父母可以更好的读懂孩子的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的孩子

              我们知道最好的家庭教育便是言传身教,但矛盾是我们做不到知行合一。有人说孩子既是天使,又是恶魔。虽是父母的软肋,也是父母的盔甲。但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和镜子!读完这本书,我感到难过之极… 想想我的父母,想想我自己的童年,想想我的孩子… 回忆里多是遗憾……。我依然爱我的父母,但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如何处理和他们的关系…… 从今天起我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慢慢变得平和一点。温柔而坚定的对待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103(总653)

                《读懂孩子的心》是一本世界上经典的育儿书籍的读后感集合,樊登老师讲他自己对于教育孩子的理解,呈现给处于焦虑中的中国家长。中国的家长很多时候都在 “以教育的名义伤害孩子”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在每一个家长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孩子们很可怜,但他们在不断地适应这些奇怪的家长。适应的方式就是 “成为考试机器”“在内心排斥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是的,这是孩子对我们的报复,用他们一生的平庸和没有安全感,向父母们证明 —— 你们当年错了!你可以让我考上大学,但你无法让我爱上探索;你可以让我出国留学,但你无法让我为自己负责;你可以让我找个对象,但你无法让我享受生活。     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历来如此。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挺不错,不过不是书很好,而是这个书有点像得到听书,一本书里面涵盖了很多本书,一本书里融合了很多观点。你可能不一定认同他们,但是那么多作者,那么多性格不同的人的观点,总有能打动你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的事例让我深有感触,育儿,家长需要学习。我也会学起来,科学的培养出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育儿书的集合

                      这本书介绍了几本非常重要且经典的育儿书藉的重要理念和实践做法,就像是一本导读书。一本顶几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是一切沟通的开始

                        读懂孩子的心,本质上就是要从理解孩子做起,理解她的情绪,理解她的想法,并且帮她排解和抒发情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情绪控制。通过相互理解,我们之间就能建立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后续一切关系和能力的基础,也是孩子一生成长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育儿书籍

                          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家长仔细阅读,一本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改变不了别人,有可能改变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育儿的好书

                              教育是点燃一把火父母无条件的爱️很重要温和而有边界的教育最有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

                                估计成不了育儿专家,也会成为阅读育儿的专家啦,哈哈…… 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神秘的对糖果说,想不想当学霸?边玩 iPad 的糖果,想。我摆了摆手,她的耳朵贴过来。我说,上课的时候盯着老师的脸,仔细听老师说什么,其他时候都可以玩啦。这个秘诀,来自樊登《读懂孩子的心》。以下是我划线部分,在此分享:1. 妈妈要学会淡定,父亲要学会热情。2. 点燃她心中的那把火,是要让孩子知道,她无所不能,她想做什么事,就一定能够做到,爸爸妈妈会帮助孩子一起努力。3. 抽空陪伴孩子。这是底线。父亲们听好了,这句话是全书中最重要的一句。4. 我们对孩子的缺点很敏感,对优点反而马马虎虎放过去了。5. 你看起来很不开心,我敢打赌,你肯定希望好多事跟现在大不一样。6. 你看上去很发愁,我打赌你肯定希望现在考试已经结束,而且你已经通过了。7. 你刚刚这样说话不够礼貌,来重说一次,给你个机会。8. 父母要先学会关心孩子的情绪怎么样。试着先把他的情绪安抚下来,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关心他,再问他,“你觉得咱们该怎么做?”9. 我知道秋千荡那么高,掉下来很吓人。你还有什么地方疼,你告诉妈妈,看看妈妈能不能帮到你?10. 今天能帮我做这件事,我的内心非常感激。因为你所做的事就叫作 “关心”,我能够感受到你对爸爸的爱。心得:摘录的不少都是话术,和孩子沟通的技巧,这方面我还有很多提高的空间。在孩子的教育中,多教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汇,开心、快乐、幸福、满足,伤心、失望、沮丧、灰心…… 破除了妄念,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门门一百,样样擅长…… 而这就是妄念,认清了现实,降低了预期,一切自然迎刃而解,都不是问题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7 本书浓缩成的育儿道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懂孩子

                                    尊重与爱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其主动为自己负责,使其发展成为他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你期望的样子。不要做咆哮式父母,要多看孩子的优点,要肯定过程而不是结果。要对直接后果惩罚,而不是间接后果。生活中多给孩子仪式感,家庭会议,记录,分析总结,翻转式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籍搬运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7本育儿书贯穿整个一本书

                                        把 17 本育儿书的精髓都阐释了一遍,还举出了自己带自己孩子嘟嘟的很多例子,鲜活的示范。比较印象深刻的两点是:1)当觉得养育困难,肯定是自己方法不对,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2)孩子做错是沟通感情的时间,孩子做对是塑造孩子行为的时机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