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常怀感恩之心
人生最应该学会的不是挣钱能力或者保持青春美貌的能力,而是无论遇到多大风雨,都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出生没办法选择,做过的事情不能再重来,唯一能让自己过好这一生的,就是具备调整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本质上却还是一个人的世界,风来听风,雨来赏雨,人生就是一场体验,只此一次,要尽兴!102 岁的日本奶奶石井哲代用一本日记体小书《不生锈的人生》,为疲惫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剂温柔解药,日本人固有的叙事,只有她从 100 岁到 102 岁的琐碎日常:种红薯、写感谢信、骑三轮车扫墓、在亡夫照片前道晚安…… 老奶奶没有子女,日本旧有的乡村,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也变得稀少,高速发展让人焦虑,日本停滞的 30 年,反而让退休年龄的老人从容,中国现在的普遍现象是退休的老人最幸福,社会安全,物价稳定,传统生活在匮乏中的老人,现在的生活是富足的天堂。在原子化社会中,证明 “孤独” 不等于 “寂寞”,老奶奶认真的坚持写日记,日常生活 “断舍离”,让生活尽量简单,能自理尽量自理,常怀感恩,为生活中的 “小确幸” 感动,目前超过 90 岁人占人口比例 0.67%,北京 90 岁老人每月补贴 600 元,活的长才是成功之道。长寿老人大多数都拥有良好的睡眠,而无忧无虑是好睡眠的前提,对过往不后悔,对未来不担忧,专注当下,是孩子的特长,也是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写照。2025 年 #287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7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以百岁人生为目标这本小书特别容易读,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但是这本书里面的百岁奶奶的人生态度却给了我一股力量。我具体来谈一谈这种力量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我很羡慕长寿的人。可以说,我觉得人生能够达到百年以上,不管 ta 这一生有没有家庭,有没有事业,有没有名望…… 都不重要,因为活的长就见得多,见得多格局也就开阔,而且,活的越久,尤其是乐观的带着笑容,自食其力地活得久,尤其能给人一种坚强且无所不能的感觉。所以,这本书里面的哲代奶奶就是我的人生榜样。我也想平淡地到达百岁人生,这将成为四十岁的我的目标。接着,我想说,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目前的我尤其需要修炼的,一个是宽容大度,不生气,平和的内心,另一个是可以用到百年的身体。先谈第一个,把 “活到 100 岁以上” 当作人生锚点,其实是给生活加了一个 “长期主义滤镜”—— 当眼前的冲突、委屈出现时,这个滤镜会帮你自动切换视角:比起 “当下争输赢”,“持续走得远” 显然更重要。 就像泳池里被刮到、路上被抢道,受别人的谩骂侮辱等,若纠结于瞬间的不快,很容易被情绪带着走;但想到 “我还要用这副身体跑几十年、看几十年风景”,反而会清醒:为小事耗气、甚至让自己陷入风险,太不划算。 这种心态不是怂,是给情绪装了个 “缓冲带”。它让你在冲动前多问一句:“这事儿值得影响我接下来的几十年吗?” 久而久之,不是忍,是真的会觉得很多摩擦 “轻如鸿毛”—— 毕竟,能稳稳走向百岁的人生,值得把精力留给更重要的人和事啊。再谈第二个,把活到 100 岁以上当做人生锚点,对待身体需要像维护一艘要远航百年的船 —— 不追求一时的 “性能巅峰”,但要保证长期的 “稳定续航”。给快到 40 岁的我几个具体方向: 一是,我要建立 “身体感知日记”:不用复杂,每天花 2 分钟记下来 “今天哪里酸了、睡够了吗、吃撑了吗”。40 岁后身体信号会变 “迟钝”,主动捕捉这些细节,能提前避开劳损风险(比如久坐后的腰沉,可能是腰椎在 “预警”)。二是,给习惯 “做减法而非加法”:别盲目跟风 “抗衰老食谱”,先把伤害降到最低 —— 比如睡前 1 小时远离手机(比吃保健品更护睡眠),每周固定 3 天吃全谷物(比突然断碳更易坚持)。三是,把运动变成 “日常互动”:不用逼自己去健身房,而是让身体 “动起来” 成为自然。比如每天去游泳🏊♀️,抽空和朋友去公园散步聊天(既锻炼又维系情感,双赢)。40 岁后的运动,重点是 “让关节、肌肉保持活跃度”,而非追求高强度。四是,学会 “情绪急救”:坏情绪对身体的消耗,比熬夜更隐蔽。可以准备一个 “解压清单”—— 比如生气时去阳台晒 5 分钟太阳,委屈时写下来再撕掉。毕竟,想走得远,心也要先 “轻装上阵”。 我要达成百岁人生,就要明白人生不是 “冲刺跑”,而是 “持久战”。对身体的好,藏在每天的小细节里,稳一点,反而能走得更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一定要学会自得其乐。因为活的越久,身边的人就会越少,所以,学会聊天,学会和陌生人建立朋友关系,学会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怡然自得,非常重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心存善念,老得其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即便是老了,只要不痴呆,生活能自理,我的人生还由我来做主。而不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交给别人。因传统的孝道观念,我周围的人大多数觉得父母年纪大了,任何事情就应该让子女来承担。这对那些明智老人而言,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儿女有孝心,他们身心得到滋养,更会给子女许多精神上的支持,让全家和和睦睦幸福美满;但对那些无明的老人而言,把儿女的听话、孝顺当作自己的财富,怕失去,变本加厉地控制:如示弱、装病、道德绑架、种种索取、似乎要把自己年轻时的付出统统要补偿回来、一旦不满足就寻死觅活…… 我亲眼见过身边的老人,拒绝请保姆照顾自己,非要小儿子在身边伺候,儿子也五六十岁,折磨得脱了相,最终耗尽儿女最后的孝心,他的去世成了儿子最好的解脱!这样的老人让人爱不起来!所以书中老人的智慧与自尊是我们这些还老去人的榜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即使103岁,依旧能快乐的像个小朋友哲代奶奶的故事虽然很简短,但她的一生很丰富,前半生是教书育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便和学生们打成了一片,用心伺候公婆直到他们离世,直到老公离世后,她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本来,她以为自己 80 岁了,已经时日无多,便拍了一张遗照。谁知道她竟然又多活了 20 年,她还笑呵呵的说,准备的这张遗照不能用了,和现在本人完全不符。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她写了 5 个笔记本的日记,其中包括每日日常,还有她的遗言,包括她去世之后的葬礼该如何准备,如何说话等都写得很详细。100 多岁的她,将每一次的劳作都当做身体的运动锻炼,只要还能动,就说明自己还能在这个家里呆着,不需要去养老院。每当有负面情绪不开心的时候,她就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哈哈大笑,让自己开心起来,心情愉悦才是最重要的。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是一点也没有担忧,反而是用心过好每一天,每天诵经,用热水泡脚,去菜园子劳作,骑着车子到处溜达。晚年的她人生豁达,只想过好当下。虽然对以前有一些回忆,但仍然不想再回到过去,她认为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哲代奶奶的故事,也可以让我们憧憬自己的未来养老生活,如果没有孩子,那么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尤为重要,还有和亲朋邻居的友好关系,都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自在。无惧死亡,提前做好死亡准备,但依旧积极面对每一天。如果陷入悲伤负面情绪,那就等于浪费时间。活得这么通透的人,就应该健康长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