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5.0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03翻译甚至比写作更需要理想主义

    一个好的译本是非常难得的。在学界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说法,翻译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赚的不多,名声不显,可以说是替他人做嫁衣。但是翻译又是必要的,在开放早期,翻译是连接外部世界,了解外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翻译又不是单纯的语言专业能做的。经典的翻译需要这个领域的专业的学者,或者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兴趣和一定深度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才能出好的译本。比如海德格尔的翻译,黑格尔的翻译,尼采的,都是如此。这个译本的注释是最大的亮点,前前后后读几遍,就能对那个时代和大事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理解。人不能自卑,总觉得别人的好,也不应该自大,觉得别人一无是处。学习他者,不光是为了优化自身,也是为了相互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诚意满满的译作,向尹宣老师致敬

      美国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国家,熟悉是因为美国国际地位的显赫,绕也要不开,陌生是因为美国的诞生和文化底色与我们相去甚远。透过这份两百多年前的会议纪要,我们可以回顾人类第一部成文宪法的诞生,从而更加了解美国。除了翻译,尹宣老师还下了很大的工夫整理相关资料,工作之细致全面令人肃然起敬。有的内容难免枯燥,但更多的时候是置身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 的感觉。而这群绅士相聚费城,有时为本邦眼前利益争执不下,但更多的时候仿佛是在 “无知之幕” 后,为长久的利益设计制度,既有时代的局限,又不乏超前的智慧。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到,英国对美国殖民地,早期美国对西部,当代美国对中国,态度其实是差不多的。在设计制度时,参加制宪会议的精英能看到英国的优秀体制也是时代产物,不可能照搬,要考虑美国特殊的国情和优越性。这些对今天的中国如何理解世界,如何选择发展路径,也会有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达、雅” 之关系如何处理,是译界永恒的难题。归根结底,“信” 字最难做到。基本的 “信”,是对原文忠实,恰如其分地用中文表达原意;更高程度的 “信”,则是令译文的情感、思想、风格、节奏接近原作,这亦是诗不可译的原因。试想,将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译为 “灵妃看我笑,明亮露白牙” 会是何效果?古文译白话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古英文译为今白话?为贴近原意、还原语境,尹宣在翻译时,已充分考虑了话语背景、作者个性与行文风格,在译文中注入了自己对原作的理解,但是,也有极少数译文为兼顾 “达、雅”,在 “信” 上打了折扣,甚至不乏硬伤。所以才说,一个译本,承载着译者对原作的解读,或正或谬,又或正谬混杂,世上没有完美的译本,也没必要有完美的译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国家的诞生

          读过七册本《美国的故事》后,再看这本《辩论》,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一个现代国家诞生过程中,理想主义和务实精神的相互交织,历史与未来间往复跳跃,不同观念、局部利益彼此博弈的艰难对决,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人性挣扎和神性光辉,为后续二百余年发生的种种光荣与梦想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