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魔山》

    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等等。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本书的核心内容:1. 托曼斯・曼如何借助生活经验构思了这部小说。2. 小说的第一个主题:汉斯如何通过情欲和疾病来认识自我。3. 小说的第二个主题:汉斯如何通过文化和观念来认识世界。《魔山》发表于 1924 年。当 1929 年,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授奖辞里说:由于伟大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他在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正变得日益稳固,对《魔山》,却只字未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魔山》的经典地位却越发稳固。研究者对它的重视,甚至有超越《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趋势。今天来看,提起托马斯・曼,再想绕开《魔山》已经不可能。它就像是作家走在时代之前、写给未来读者看的一本书。托马斯・曼在小说中讨论了艰深的哲学问题,挑战了当时主流的道德立场,直面了人类的生存困境,这让它在人类过去的精神版图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小说最后,托马斯・曼写道:从这燃烧在雨夜黑暗天空下的狂热里,什么时候,是不是也能产生出爱呢?汉斯拿不准黑暗天空下能否产生爱。他经历了漫长的思想旅程,仍然没能发现人生和世界的真理。思想与文化的演变,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的目的又是什么?人究竟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理解自我?人类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这部小说从始至终,都是在追问这些问题。这是经历了一战以后的托马斯・曼,对整个欧洲乃至人类文明提出的疑问。他和汉斯,以及他的同代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想到答案。这些问题,被留给了《魔山》的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 “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 “魔山 “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由两条主线构成: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尔科佩恩间的三角恋爱,揭示生与死,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 1929 年,托马斯・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授奖辞里说:由于伟大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他在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地位正变得日益稳固,对《魔山》,却只字未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魔山》的经典地位却越发稳固。研究者对它的重视,甚至有超越《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趋势。今天来看,提起托马斯・曼,再想绕开《魔山》已经不可能。它就像是作家走在时代之前、写给未来读者看的一本书。托马斯・曼在小说中讨论了艰深的哲学问题,挑战了当时主流的道德立场,直面了人类的生存困境,这让它在人类过去的精神版图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

          整部小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思辩式的对话,通过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两人不同的观点表现出来。其中对哲学、政治、宗教、种族、生死、欲望等各类命题都有精彩的论述,这一部分确实比较烧脑,不结合背景很难看懂。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也代表了两种立场 —— 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碰撞。这些思辨式的对话穿插在光怪陆离的疗养院生活中,加上幽默的修辞方法,一点也不显得枯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