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8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荐指数:4 星在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时候,Facebook COO 桑德伯格,却遭遇了挚爱的丈夫猝死、要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的重大意外。就像大多数失去至亲的人一般,她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打击无所适从,也一度影响了在公司中的表现;但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她在自己、亲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慢慢接受了事实,意识到自己的幸运。更难得可贵的是,她由己及人,不仅思考了自己如何能帮助他人度过难关,而且付诸了实践。书中收录了桑德伯格在事故发生后两年的心路历程和日常生活,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她如何一步一步从悲痛中走出来。在讲述的过程中,也穿插了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的理论和实验,让人读起来也有学术上的收获。豆瓣评分 7.9,个人觉得略微偏高,大概是因为不太喜欢译文实在太浓重的翻译腔,阅读感不是太好。内容上,由于书中有不少非常流行的例子,有时难免觉得无聊。但是,如果把这本书放到典型畅销书的范围来讨论,书的立意和陪伴感,个人还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度过危机的心得

      Facebook COO 雪莉・桑德伯格,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个企业家和一名女性。


      不过在 2015 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悲剧。桑德伯格的丈夫大卫・戈德堡(Dave Goldberg)在健身的时候突然摔倒,然后发生了猝死。戈德堡也是硅谷非常著名的企业家,他俩的感情一直也非常好。结果桑德伯格一下就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父亲。
      后来,桑德伯格花了不少时间从这场悲剧中走出来。她把自己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也就是《另一种选择》。我看了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真挚的情感,以及再遇到重大的人生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调整自己,度过危机的很多很多心得。
      我想,不管你是不是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不管你身家多少,产品有多少用户,生活中的那些生老病死,那些疑惑、痛苦、彷徨,我们都是需要去面对的。所以我也把桑德伯格的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5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Option B是回避?恰恰相反,这是面对

        谢丽尔・桑德伯格,脸书首席运营官,2021 年 4 月资产 17 亿美元,显然,这完全是塔尖的人。然而,当遭遇至亲离世,她也是一个普通人。有悲伤有绝望有无助,在漫漫黑夜不知道如何熬,似乎永无尽头。或许,这样的事情,虽然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毕竟很少很少,何必看。但其实,虽然这样的事情很少,但这种感受却一点都不少。有时候不是亲人死亡,而只是一次分手,就会感受到心脏撕裂,有时候不是终身残疾,而只是一次失业,就仿佛置身海底,有时候不是破产,而只是找不到一个纪念品,就能抑郁到连憎恨的力量都没有。面对这样的自己,我们需要自我拯救,遇到这样的别人,我们需要伸出手。我们需要承认这样的内心冲击,面对他适应他挑战他,甚至经过一次次练习,能够正常的与此相处。而往往,当别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逃避。我们说,不要影响他们,不要给他们压力,不要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幸福而受伤。其实,我们只是逃避,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而往往,当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依然逃避。不想给别人增添麻烦,不想让自己影响别人,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口。其实,我们还是在逃避,否认真实的自己。殊不知,人,最害怕的,是被孤立,人,最无助的,是成为孤岛。而最能孤立别人的方式,是回避,最能让自己成为孤岛的方式,是回避。我们的文化遗迹中,到处是回避。别人有伤痛,不要提,自己有遭遇,藏起来。愤怒,不要表现,生气,不要表达,甚至喜悦,也得掩盖。冲突需要回避,情感也需要回避。而从来没有一个问题,也没有一种情感,会因为回避而消失,或者升华。书里特别打动我的一句话,“当儿子被杀害时,我真想一死了之,但我是一个母亲,我需要微笑着面对其他的孩子”。如果说,人生的前四十年被荒废被虚度被扼杀,就像自己杀死了一个孩子,但那里还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需要你微笑着面对。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启发

          我现在知道,一个人将会在经历创伤后不断成长。很多面临毁灭性打击的人,之后都会发现自己拥有了更强大的力量,并且能找到更深刻的人生意义。我也相信,经历创伤前成长,即一个人不必经历悲剧就可以提前建立自己的复原力,能为面对潜伏在人生前路的障碍做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以自己为道路,再为后来者开路。

            跨年演讲里的这句话用来做这本书的推荐语再合适不过了,这本书就是作者在经历离别、伤痛、再在朋友家人陪伴下自愈的记录,所以真实,所以有效。这本书指向行动,书里有段话击中了我,大意是想提供帮助的人被犹豫和怀疑包围,推迟提供帮助和拜访,直到被内心的罪恶感包围,可是,到那时候,一切都晚了。那要怎么做呢,书里有个很特体的例子:一个朋友发来短信:“汉堡里你不喜欢加什么东西?” 丹很感激这位朋友。“他没有问我是否需要食物,他帮我做选择的同时,又给了我‘说了算’的尊严。” 但其实更好的作者有句话:什么都别问,去做些什么吧。对,去做些什么吧,就现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然早就读过万老师的解读,但是读原书是另一种收获,被桑老师实力圈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的复原力

                每位失去另一半的人都有权利重新选择属于他们的婚姻,世俗的看法和身边人的不理解也许会使人带来一定的痛苦,但这些都是短暂的,当做好了一切预备的时候,神必定会赐予那适合的另一半,同时双方都能接纳各自的儿女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灵治愈

                  感谢作者将自己复原的旅程说给读者听我不知道是否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玫瑰。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困境。有时,我们能预见困境的到来;有时,我们则会遭遇当头棒喝 —— 它可能是孩子的突然离世,也可能是令人撕心裂肺的感情破裂,或是梦想未能实现的极度失落。问题在于,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后的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人生的旅程如果突然有了急刹车,让你措手不及,你该怎么爬起来?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人生路上皆是旅程,每一站都有意义,只是当时意识不到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摆脱悲痛指南

                    一:总体感受这是一本教你摆脱悲痛指南,里面既有实打实的案例,也有前沿的心理学知识。无论你是寻找共鸣,还是学习知识,它都值得一读。无论是自己还是朋友身处悲伤,请记住:要获得复原力并重拾快乐。二、读书目的这是一个悲痛并让我困惑但又不得不提的话题,随着人到中年,亲戚、朋友、同事,周围逐步有人离我而去。这时,我总是茫然我错,不知如何面对,无论是自己、逝去者、还是逝去者的家人。因此,我需要选一本有关离去的书来为我解惑。三、选书为什么选《另一种选择》这本书?首先看豆瓣评分,有 1000 多人评价,分数高达 “7.9 分”,这个分数相当的不错,说明这本书是一起了读者的共鸣的。其次看作者,本书有 2 个作者,第一位是谢丽尔・桑德伯格,脸书的 COO,2 个孩子的母亲,这本书是她经历了丧父之痛后写的,是她的亲身感受。第二作者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曾写过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等多部畅销书。这本书集合了女性视角的亲身感受及心理学前沿学术成果为一体,自然是我阅读的首选。四、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桑德伯格的感情线,里面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及感情描述;还有一条线是心理学知识,全书大体上是从认识悲伤,克服悲伤,悲伤后成长几大方面来讲的。书中核心就是:如何获得 “复原力”,并重拾快乐。五、本书对我印象深刻内容(一)悲伤的心灵攻击手段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普遍性(pervasiveness)、持久性(permanence)。这是我们悲伤时候心理最常出现的负面状态,由于英文首字母都是 P,书中简称为 “3P”。1、个人化简单说就是自责,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都是我的错,如果我当时没有那样做,事情就不会这样发展了,这是每个人在悲伤来临时最常有的状态。桑德伯格的丈夫是在度假出去健身时从健身器械摔落导致头部受伤去世的,桑德伯格一直认为如果不去度假或者平时注意到丈夫身体情况就可以避免这场悲剧。可事实是她的丈夫死于冠心病突发,之前连医生都没有诊断出来,作为妻子的桑德伯格又凭什么可以避免呢?感想:不要自责,不要总是说 “对不起”。阻止自责是获得 “复原力” 的重要一步。2、普遍性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心情悲伤,看周围所有事似乎都往坏的方面发展,认为天都塌了下来。桑德伯格丈夫去世时候,她也感觉天都塌了下来,可时候她自己分析,孩子健在,周围的同事朋友也很支持她,事态并没有像更坏的方向发展。当我们受苦的时候,便倾向于将苦难无限地投射、放大,实际是我们往往过度放大了消极事件对于自身的影响。感想:我们可能遭受悲伤,但绝对不是全方位的毁灭性打击。3、持久性认为事件的带来的厄运将永远存在。这点大家往往能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悲伤通常会逐步减弱。我们应当注意,表达悲伤情感之时,我们不要用 “总是、从不” 等一些词语,而要用 “有时、近来” 这样等于给心理一个暗示,无论此时我感到多么悲伤,下一个痛苦减轻的时刻总会来临。感想:3P 是悲伤的心灵攻击手段,我们要记住,不要自责,悲伤不会全方位打击,悲伤更不是永恒。(二)自己挺过来自己遭遇悲伤的时候如何挺过来,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严峻问题。书中给了很多的建议,以下几个我印象尤为深刻。1、自我同情书中话是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让我们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自责和羞愧。这是一门技术,我个人感受就是用第三视角来看待自己,对事不对人,我们可以责怪自己的行为,但不能责怪自己的人格,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认为我是一个什么什么人,仅仅对事情的对错进行分析。2、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在对待孩子一章中,书中提出了 “固定心态” 和 “成长心态” 的概念,我认为不仅对孩子,对我们自己同样适用。固定心态:固定心态意味着把能力看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或天生不具备的东西。如:我是游戏天才,所有所有游戏我都会打。成长心态:认为能力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他们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我数学不好,但是我可以通过训练得到高分。这两种心态与自我同情的技术相辅相成,核心就是对事不对人,不要给人贴标签,把精力集中在事情上面。3、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是桑德伯格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她认为人不仅仅在创伤后可以获得复原力,还能够在创伤后成长。驱动创伤后成长最重要的动力是什么,我从书中得到的答案是使命感。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橄榄球联盟前运动员弗农・特纳的例子。年轻时,家庭不幸,他的父母相继逝世。家庭的悲剧没有打到他,年轻的独立担负起照顾妹妹的重任,当时资质平平的弗农只能通过橄榄球改变命运。为了与命运对抗,他把闹钟设在凌晨两点,每天准时起床训练,最终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拯救了自己的家人。用弗农自己的话说:“我不要做遗传基因的奴隶,我要做自己行动的主宰!” 感想:用第三人称视角看待自己,对事不对人。请记住: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三)如何安慰悲伤的朋友自己悲伤可以慢慢的疗伤,那朋友处在悲伤阶段,我们应当怎么做。书中给出了很多意见,我认为最重要的心法有 2 个。1、房间里的大象(1)视而不见的大象房间里的大象,就是灰犀牛,简单说来就是明明在那里,你却视而不见。不知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朋友很难受,你害怕触及他的痛点,所以故意不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哪壶不开提哪壶”。心理学家用 “缄默效应” 定义人们避免谈论坏消息的情形。书中的观点,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对于悲伤者来说就是对事实的全然否定。如果朋友拒绝表达对你的关心,还会令悲伤者的创伤加剧。(2)接纳者如何安慰朋友呢?用书中的话来说: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你可以提供支持。我个人理解的是:“ 我听说了你的事,我很难过。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我随时都在。” 书中还给出了一个做倾听者的方式,你可以这么说:“你想谈的时候,就来找我,我都在这里。” 有的时候,悲伤者真的需要找人一吐为快,即使他现在不想谈,你给了他一个选择,让他增加了一点控制感,关键时候可能就是他走出阴影的光束。感想:如果朋友身处悲伤,请你一定告诉他你了解他的痛苦并可以随时提供帮助。2、白金法则先区分一对概念,黄金法则与白金法则。黄金法则:你希望他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他人白金法则:按照他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作者的建议,我们应当采用白金法则,禁用黄金法则。举个例子:比如朋友处于悲伤中,上班的我们看到了他。我们可能觉得悲伤应该在家休息。如果我们直接说:“你这么难过,不应该来上班!” 这就属于黄金法则。也许朋友正因为在家里让他触景生情,想出来换个环境。你在了解后,仅仅对他来工作表示认同,那就属于白金法则。感想:千万不要觉得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正所谓:“己所欲,深施于人。” 六、其他重要内容上面是我现阶段给予我启发最大的内容,除了这些,书中还提到一些故事让我印象深刻。1、桑德伯格是如何通过幽默引导孩子走出阴影的?2、国内的剩女联盟是如何通过话剧反对歧视的?3、暴食症患者是如何通过善待自己克服成瘾性的?4、当飞机坠机后幸存者如何通过凝聚力死里逃生的?5、在脸书如何用一只毛绒猴子督促大家面对失败的?如果你对上述内容感兴趣,建议读一读原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给自己提供B选项

                      一开始是从万老师的精英日课读的解说,后来有了中文版,便读了一遍。      正如封面所说: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拾快乐。      一、假如生活打击了你请你不要自责,因为悲伤不会永远存在。同时,你所受的打击也不是全方位的。      二、假如生活打击了你的朋友不要避而不谈,视而不见。首先你要告诉他,你知道了他的不幸,其次提出帮助。人都喜欢有控制感,因为他可以带来信心。当你的朋友遭遇不幸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控制感来帮助他重拾自信。比如,你去看他的时候,想陪他喝个小酒,那你可以直接问他:“我现在在你家楼下了,啤酒你是要冰的还是不冰的?”     三、建立反脆弱系统 1、发现自己的力量 2、学会感恩 3、和同伴获得更深入的关系因为逆境,同伴并不都是疏远你,有些还会跟你建立更深入的关系,更容易相互依赖。4、发现生命的意义,感受使命召唤。5、找到新机会         四、假如你自己打击了你自己 1、对事不对人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你自己 2、不断积累小成功想想自己每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实话,桑德伯格的这部 OPTION B 非常有画面感,很真实,比 Lean in 更有感觉。我认为,复原力是天生地储藏在每个人体内的。我们内在的复原力,在特定某个时候需要被唤醒。而刚好,桑德伯格的经历,提醒了如何唤醒复原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失去爱人后的感受的分享

                          可能中西方文化不同,但是人性中对于自己的坦白,对于共情的陪伴,读来让人觉得亲切和舒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前斯坦福大学院长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建议所有的父母让孩子们知道,困难就是我们的成长方式,她称之为 “正常化斗争”。当父母把失败看作学习机会,而不是需要回避的难堪之事时,孩子们更有可能主动迎接挑战。当孩子在数学上遇到困难时,你不要说 “也许数学不是你的长项”,德韦克建议应该说 “你觉得数学难,说明你的大脑在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直面,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方法

                              一本方法论的书,前言却读得我泪流满面。几年前,我最亲爱的奶奶去世时的场景又涌上心头。她的手在我的手中慢慢变得冰凉,我大哭,呼唤她,而她却再也不会回应。每一个奶奶的拿手菜都不能再出现在餐桌,每一部奶奶喜欢看的电视剧都在换台时跳过,但是,身边的一切都与奶奶有关,又因为奶奶的离开而永远地变得不一样了。至今,我甚至记不起奶奶去世的年份,那个日子被我刻意在记忆里抹去,假装它没有发生。本书的序言同样讲述了一个痛失亲人的故事,之后告诉我们要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悲惨遭遇,从悲伤中重新出发。作者雪莉・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 是 Facebook(现更名为 Meta)的首席运营官,她在 Facebook 工作 14 年,是这家科技巨头公司的第二领导人,被媒体称为 “Facebook 的第一夫人”。她那本以女性成长为主题的著作《向前一步》被译成 31 种语言,全球销售上百万册,鼓励了千千万万的女性突破限制、勇敢进取。然而,也是在 Facebook 工作期间,她遭遇了丈夫的突然离世,心碎至极。心理学家的好友亚当・格兰特 (AdamGrant),给予了她巨大的支持,引领她直面伤痛,并一步步从伤痛中走出来。二人把雪莉如何获得复原力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了这本《另一种选择》,以期望帮助更多的人重新获得快乐。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面临失去,失去至亲、失去爱情、失去健康,也可能会经历学业或者事业上的重大挫败,甚至还可能遭遇可怕的悲剧,比如被暴力对待。当我们事处当下,可能痛不欲生,但生活仍需继续,还有许多人值得我们去爱,许多事值得我们尽力去完成。《另一种选择》告诉读者,如何看待人间的不幸与悲剧,如何让正在经受痛苦的朋友获得快乐,如何获得复原力的步骤方法,最终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重新学会爱。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雪莉从 “没有戴夫(她去世的丈夫)的世界再也不会好了” 的悲痛中一点一点复原的真实过程,印证复原力的获得和增长,亲历者亲述,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自己也可以的信心。 面对失去、打击,我们可以蜷成一团,让自己沉溺在悲痛里,这仅仅是对悲痛的忍耐力,如果仅仅是忍耐,可能会被它击垮。而要想战胜它就要增强自己的复原力,熬过打击、努力向前。1、 克服认知障碍作为经历痛苦的主角,作者告诉我们首先需要克服三个认知障碍:第一,个人化,认为所有坏事发生都是自己的错;第二,普遍性,认为这件坏事会影响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第三,持久性,认为这件坏事对未来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都是我的错!再也回去不了!没有 TA 的世界,一切都不一样了!” 想想我们遭遇巨大挫折的时候,是不是会有这样的念头一直在脑海里循环,挥之不去。而事实上,即使是重度创伤事件,事情的发生也绝不只是某人的责任,并且,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它的影响始终有边界。如果我们能意识到陷入困境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错,困境也不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不会如影随形般相伴一生,那么我们就会更快地复原。书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女孩被强暴的事件。女孩在朋友生日聚会结束时,搭同事的车回家,到达目的地时同事拿出凶器威胁,并强暴了她。她又愤怒、又恐惧,厌恶着自己的身体,又深深自责不应该图方便去搭顺风车,否则这一切都不会发生。雪莉努力引导她认识到搭同事车是很正常的行为,被强暴从来都不是受害者的错,并跟她聊起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绝望的情绪慢慢从女孩身上离开。几个星期后,女孩积极配合,强奸者被起诉,她说雪梨的建议对她帮助很大。当我们把原因归咎于自己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说 “不好意思”、“抱歉” 等等,这些词语对走出困境有巨大的阻碍,必须有意识地舍弃。比如,约会迟到了,别说 “对不起,路上堵车”,而说 “谢谢你等我”;需要和同事讨论一个项目,别说 “不好意思,占用你的时间”,而说 “谢谢你,你的想法给了我很大启发”。越少说对不起,就会越少埋怨自己,渐渐摆脱绝望,发现周围的事情也有一些好的方面,即使微小,也很珍贵。从一整天都沉溺于悲痛,到有一分钟不想它,再到一个小时,继而几个小时能专注干一件事情,工作和生活就会慢慢恢复正常。 2、 学会主动倾诉除了思想上的认知改变,作者也给出了一些行动上的具体建议。当身边有人遭遇了不幸,很多人会选择避而不谈,以免触及伤心事,但雪莉告诉我们,这样做反而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我都这么难过了,难道你们都看不出来吗?全世界没有人关心我,爱我吗?” 如果没有得到家人、朋友的关爱,受伤的人或许会在人前假装无事发生,但内心却陷入孤独的深渊,雪上加霜。人在痛苦中更需要和周围的人一起正视不幸本身,向朋友家人主动倾诉痛苦的感受,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互诉悲伤,获得 “我并不孤单” 的陪伴感和温暖,从而增强自己的复原力。身为不幸者的朋友,你应该告诉 TA: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边,并且给 Ta 一个大大的拥抱。悲伤者自己,也不用假装坚强,给自己一份同情与理解,而不是陷在过去里不停地自责与内疚。戴夫去世后,亚当给予雪莉很多疏导,母亲和妹妹来到雪莉身边陪伴她,帮助她照顾孩子,在漫长的夜晚抱着她入睡,陪她抵御那潮水般涌来的悲伤。优秀如雪莉一般,承认自己的脆弱,张口求助一开始非常困难,而且她愤愤然想要的别人也无法帮她实现,比如 “你们能让我乘坐时光机回去再看看戴夫吗?” 作为他的朋友,如果被这句话问住,确实无法正面回答。正确的做法不是说点什么,而是做点什么。给受伤者一个深深的拥抱,帮她买一杯暖暖的咖啡送到她手上,在她突然泪崩时握住她的手,陪她做一些看起来日常却容易触及伤心的事情。当她愿意聊聊的时候,陪她说说话。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对所有四川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巨大灾难,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挚友和家园,经历了惊恐、惧怕、崩溃、迷茫。志愿者们进入灾区,不仅仅是给他们送去食物和水,帮他们重建家园,更重要的是陪伴他们,接住他们的情绪,在把他们从废墟中拉出来的时候,第一时间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至今为止,当我们时不时再谈论起那场地震,分享当时自己身处哪里,如何应对,内心里那场共同的经历让我们有了 “彼此认同”,而相互倾诉给了我们更多温暖和勇气。库伯勒 - 罗丝在她 1969 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 一书中提出「悲伤五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用来解构人面对人生中重大变故时的一连串反应和情绪变化。于整个失落的历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五个不同的心境变化: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沮丧(depression) 和接受(acceptance)。现在专家们认为这五个阶段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交替此起彼伏。也许一秒泪崩,也许一碰就炸,这时都需要周围人的理解和宽容,最终陪伴受伤的人熬过最艰难的日子,走到接受的彼岸。 3、 通过记日记疗愈写作是学习自我同情的强有力的工具。当我们在回忆那些感到极其糟糕的、失败的、痛苦的经历时,我们是在应对自己内心翻涌的情绪,深呼吸,然后让情绪通过笔尖流出心间,落在纸上,仿佛是找了一个地方安放。在亚当的建议下,雪莉尝试采用记日记这种自我疗愈的方法。一开始,雪莉的日记主调都是伤痛的,她感到除非记录下每一件事情,否则无法呼吸。她写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在日记里与戴夫对话,和他讨论人生的意义。写日记帮助她处理那些排山倒海、势不可当的情绪,以及深深的懊悔,并把她引领到正确的方向。在负面情绪通过大量写作倾诉之后,亚当建议她写一些每天做得好的三件事情,哪怕是很微小的事情,比如专注开了一次会,泡的茶口味很棒,处理完了所有的邮件等等。渐渐地,雪莉从每天睡前回顾自己搞砸了什么,转变为回忆自己做好了什么,然后感恩自己。通过几个月的累积,这些小小的成功和温暖帮助了雪莉逐渐重拾自信。从戴夫去世的第四天雪莉开始写日记,直到第 156 天写下最后一篇日记后,她停笔,决定努力重启自己的人生。在戴夫去世两个月后,尽管仍悲痛至深,她还是来到清华大学为 2015 届经管学院毕业生致毕业演讲。期间,她提起戴夫的时候声音依然哽咽,但同时非常自豪。她说,戴夫是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者,他为人和善、待人慷慨,思维深刻。他提升了他周围每一个人的业绩水平,因此赢得了周围那么多人的心。演讲最后,她祝愿毕业生们能像戴夫一样,给身边每个人以力量。 当然,书中提及的从伤痛中走出来的方法远不止上述三种。“复原力源于每个人的内在,也源于他们获得的外部支持;复原力源于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发的感恩,也源于在挫败中学到的经验;它既来自对于悲伤的解析,也来自对悲伤的接纳。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海时,你能做的就是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亚当向雪莉讲述创伤成长理论,他说大部分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都发生了至少一种积极的改变,包括获得成长、学会感恩、建立更深的人际关系、拥有使命感和发现新的可能。因为丈夫的去世,雪莉写成了这本书,也是因为创伤而拥有了使命感的印证,当有读者从书里找到了安慰和力量的时候,这就是对戴夫生命的奖励,也是雪莉和戴夫共同的命运。渐渐地,通过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允许自己在面对悲伤的时候也可以追寻快乐,雪莉重新出发,继续生活,继续爱,继续为他人而存在。 本书的英文原著标题是 Option B,直译过来是 B 选项,意思是在 A 选项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要拥抱 B 选项,让生活快乐地继续。哲学家索伦・克尔凯戈尔说过,“要理解生活,你只能回头看;而要生活得更好,你只能大步向前。” 面对困境的我们,需要一点点增强自己的复原力,从周围的人、从自己、从困境本身中汲取力量,怀着感恩,带着偶尔还会出现的悲伤,去爱,向前一步,面对未来。读完这本书,我把和奶奶的合照放在了床头,常常对她讲述我的快乐、我的收获和家人的安好,渐渐没有了那种不敢触碰的痛楚。如果你也正处在人生的悲伤和困境中,读一读这本书吧,相信它能给向下沉溺的你递上一副向上攀登的梯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下次遇到痛苦时,告诉自己,痛苦不会永远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复原力

                                  生活需要主料,辅料也不可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OPTION B》读后感

                                    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是一般人尤其是国人不太愿意说出口或者是比较忌讳的问题,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人很难回避一个现实:身边总不免有亲近的人离开我们。如何从失去亲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面对生活,作者从亲历者视角提供了很多思考。      首先是对 3p 陷阱(个人化、普遍性、持久性)和复原力的认识,对我很有启发。当我们面对消极事件时,亲情和友情是帮助人们走出阴影的强大动力,但是如何适当表达关爱和善意,有时却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出于善意却采取了适得其反的方式。记得多年前,我失去了一位非常好的朋友,我们是高中同学,他当时是一名刑警,在执行任务时遭遇车祸离世。在他离开后的那些年,我既想去安慰他的父母,又担心见面时大家避不开的话题。在矛盾中非常纠结。就像书中说的一样,我们都装作没有看见房间里的大象。偶尔跟他父亲的一次见面,聊得话题还有些言不由衷。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彼此的感受。现在我知道了应该怎么做,需要做的不是躲躲闪闪,而是直面共同关心的话题,敞开心扉,聊一聊那些朋友生前的美好瞬间,谈一谈朋友离开后的心灵感受。告诉朋友的家人,我一直在关注他们,心里在惦念他们,也愿意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我要表达的会有同情,但是会有更多的鼓励。      复原力也是读这本书领会比较深的一个概念。作者从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列举了很多事例。这些事例未必适合中国国情,但很有借鉴意义。跟西方人相比,我们不太善于表达悲伤和痛苦,在遭遇不幸时,也不太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宣扬坚韧不屈、负重前行。西方社会有很多社会组织可以给普通人提供心理救助,比如说中提到的悲痛支持中心、经验营、各种基金会,还有宗教团体等等,作者就多次强调了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影响。我们虽然也有基层社区,但是主要还停留在吃喝拉撒这些层面,社会上还缺乏对于人们精神层面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这方面会有很大需求。复原力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能帮助人们走出悲伤和困境,再次爱,再次欢笑。       复原力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组织。个人和组织都要学会从失败中不断学习。一个人有另一种选择,一家公司也会面临另一种选择。任何公司的发展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强大的公司必定也有强大的复原力,它会帮助公司走出困境,变得更加强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必须前行。我无法前行,我将前行。

                                      读此书是前段时间学习万维钢《精英日课五》推荐的书籍。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 Facebook 的首席运营官)& 亚当・格兰特(心理学家)共同完成的一本从个人经历到科学探讨关于失去、复原力和希望的文章。谢的老公戴夫于 2015 年 5 月因突发冠心病不幸去世,当时他们两人正在墨西哥为友人庆祝生日。丈夫突然去世后,谢的生活陷入了黑暗,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是一双儿女的养育问题,在此之前的教育、作息、家长会几乎都是戴夫承担,她不知道怎样延续丈夫此前的养育方式,更加不知道如何在孩子面前管理自己悲伤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告知孩子们再也没有父亲,也面临经济压力及生活秩序的重新建立。谢一边生活一边借助孩子亲人朋友同事正视变故一边自我修复一边积极向前,逝去的终将逝去,惟有记住方永恒。没有类似的经历不太能感受作者的感受,看过一句话 "亲人的离世意味着从此看天不再晴朗布满湿润。" 听完这本书于我这个年纪多了一份思考,和身边人正好在探讨 "中年油腻" 是以哪些因素作为标准定义。浅层的油腻我想应该是身体指标上 + 思想行为举止超过了正常值。由此文引发的思考可能有部分人被岁月油腻了,有部分人天生油腻。人到中年将要面临各种压力,老的即将不能自理,小的还没给完成任务,该来的不该来的都来了,保持好的心态,顺势而为当然这是本书中复原力最好的诠释,但那些不能复原的人、可能就会与岁月随波逐流了,那些曾经坚持的自我不再自我,那些伟大的理想不再伟大 "油腻" 是不是也就趁虚而入了。复原力源于每个人的内在,也源于他们获得的外部支持;复原力源于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发的感恩,也源于在挫败中学到的经验;它既来自对于悲伤的解析,也来自对悲伤的接纳。有时,你的复原力比你想象的弱一些;有时,又会强一些。我始终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困境常在,心态常有

                                        苦难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即使降临在不同人身上,所做出的选择也不一样,别人的痛苦,我们很难感同身受,陪伴是最好的治疗,家人不幸的离世对每人来说都是灾难,但他那份爱不曾离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英的思维方式

                                          B 选项:直面逆境,建立抗打击能力,找到快乐》( Option B: 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 )桑德伯格的丈夫戴维在 2015 年突然去世,留下她和两个孩子。失去丈夫对任何女性来说都是重大打击,桑德伯格虽然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也是完全崩溃的状态。桑德伯格说,任何日常的小事,都成了地雷。她随时随地都可能因为什么东西联想到戴维,然后就是哭,根本控制不了自己。桑德伯格就跟自己的兄弟菲尔商量,看能不能找个人暂时代替戴维的父亲角色。菲尔出了几个主意,一开始桑德伯格还能跟着理性分析,但是她说着说着就哭了,说 “我就是想要戴维。” 这时候菲尔说了一句话:“ A 选项现在已经没有了。咱们必须得上这个该死的 B 选项! ” 这就是这本书名的来历生活就是这样。精英日课说了很多决策科学,说怎么给自己增加好的选项,怎么在一大堆选项里选个好的…… 但是有时候你最想要的选项不存在,你不得不面对逆境。这样的逆境不仅仅是失去亲人,还包括失恋、身患重病、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工作中的重大失败等等。这些想一想都是几乎无法接受的事情,可是不接受也得接受。那你怎么接受?在很大程度上,这不是决策问题,而是主观情绪问题。如果人是计算机,那不管遇到什么困境,你大概应该给自己重新编程,高高兴兴、精神饱满地开展每天的生活。但人是充满感情的动物。事实证明,连桑德伯格这样的强人,都克服不了悲伤的心情。但桑德伯格的确表现出了过人之处。她积极寻求帮助,学习科学方法调整自己,而且能够用旁观者的眼光观察自己,建立自己的积极信念库。很值得借鉴。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