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战国策的时代精神
战国策记录的是说客利用巧妙言辞说服君王的故事。在这个战乱频仍、礼崩乐坏的时代,没有严格的封建秩序束缚,客观上推动说客这一群体崛起,反映了自由竞争的时代主题和精神。在那个时代,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说客,刺客,只要有才能,就有一席之地供他表演,时代的舞台是如此广阔。同时,侯爵地位世袭罔替的秩序被打破了,要想站稳脚跟必须有能力或是功绩拿的出手。触龙对赵太后就说过赵国国君的子孙被封为列侯,没有超过三代的,哪怕是贵族也要自力更生。诸侯之间的争斗,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秩序,时代在进步,人们开始摸索新的治理模式和强国之道。说客的建议有对有错,多少都有些片面或是夸张,同时也都是从强国、惠民的角度来发表看法。按照曾巩《战国策目录序》的说法,这些谋士只注重是否能够说服国君,观点片面,不一定切实考虑到国君的切身利益,以显示自身价值为目的去游说各国。但是,在这样混乱的时代,各国君主思变、图强,如果没有谋士他们会很迷茫。谋士,也是一群知识分子,以改造世界为目的去充当国君的智库,思考国君想不到的问题,妙计安天下。虽然封建秩序崩塌,但再混乱的江湖也有规矩,国君还得利用王道、仁义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局势,既要用实力说话也要讲信用和义气,来保持公信力。读者很容易相信谋士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其实不然。战国是谋士出彩的时代,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民大众的历史。秦能够统一六国,是基于秦国自身实力的强大,以及人民群众对统一的强烈呼声。毕竟,国与国之间一场算计,一场复仇要搭上太多百姓的生命,劳民伤财。并不是说因为秦国采纳建议,而楚国不采纳建议,秦就能战胜楚国。战国策把所有成败得失都归功于谋士的话语,是片面的,忽略历史背景,这是它的局限性。战国时代,是一个尚武、血脉偾张的时代,荡气回肠的时代,弱肉强食的时代,尔虞我诈的时代,但更是凭真功夫吃饭的时代。谋士没有国界,可以随时改变自己效忠的君主,所以对君主用人之道和治国之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哪怕贵为国君,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精进,所以无论是谁,没有真本事是混不到饭吃的。虽然战国策不能准确反映史实,但它告诉我们,自由竞争,是战国时代的鲜明特点。这个时代,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是语言的艺术和张力。战国时代谋士的诡谲狡诈,以及苏秦、商鞅之辈讲究的绝对军事主义的霸道,在以后任何时代也看不到了。战国时代充满血气方刚,也充满奇思妙想,是一部再也无法穿越回去的中华民族的青春志。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策士纵横《战国策》中策士权量天下,精彩之极,鬼谷子是纵横家的开山鼻祖,相传他的弟子们辅助各国争霸,其中苏秦、张仪、庞涓、孙膑是代表人物,后来青史留名的谋臣策士都是这种思维,擅长根据信息出谋划策,但最终拍板做决策的还是领导者,因为策士思维是以规避风险、然后利益最大化为主,而真正定鼎者却是甘于承担风险、且杀伐果断的人,比如刘邦。利用信息的思维放在商业活动中,就是中间人、中介,或叫做掮客,干的是无本万利的事,因其不愿承担风险、有浓重投机属性而经常被人鄙视,但反过来,策士思维的框架就是围绕低风险构建打磨的,真要做得好是可以获得极高回报的。杨教授很明显没发掘《战国策》的精华,本书写得敷衍至极,连好的读书笔记都算不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