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传统色
中国传统色是一篇奇文,两位作者查找中日色彩相关文献近 400 部,严谨考据 384 种中国传统色名;根据 24 节气 72 物候,在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 96 件,从文物中提取传统色。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互为考证,最终完成这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色色彩体系的著作。中国的传统色彩出发点是观念,更重视色彩的意象,追求的是 “随类赋彩”、“以色达意”,没有确定的概念。所以,古人不使用色相、明度、纯度这三要素定义色彩,而是用正色、间色来区分。什么是正色,什么又是间色呢?正色就是原色,有点像西方的三原色,一共五种,分别是青、赤、黄、白、黑。青,就是蓝色,有时指含绿色成分的蓝色赤,相当于现代色相中的大红。赤的同义词是朱,不过比朱色浅,周代用赤色颜料染色时,染三遍得到赤色,第四遍才变成朱色,所以朱比赤尊贵。黄,色相接近现代的橙黄。不过,土黄也是古代黄色的对应颜色之一,因为古代中国的中心区域都处于黄土高原一带,黄土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参照对象。并且由于染色技术的限制,当时的丝织品大多呈现储黄。白在五色中是基础色,黑则是 “所熏之色”,这俩跟现代颜色没有差别。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 “玄色” 也是黑的一种,不过它更偏向于带赤的黑,地平线在太阳将出未出的时候,天空呈现的那种黑中透红的颜色。古人认为这五种颜色是最纯正的,只能从自然界提取原料制作,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得不到,因此这五种颜色就是正色。间色则是正色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两两调配得到的结果。红、绿、紫、碧、骝黄五种颜色为间色。青黄调配成绿;赤白调配成红;青白调配成碧,也称为缥;黄黑调配成骝黄,介于现代的土黄与储黄之间;黑赤调配成紫,类似鸡肝的颜色。不过,由于五间色本身还能再生成间色,所以间色的数量是非常大的,但由于间色不够纯粹,所以重要性不高,等级比较低,对它们的使用也就没有限制。★缥是重要的基本色,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和《释名》。这种晴空之色,起于 “天缥”,承之 “沧浪”,转为 “苍筤”,合于 “缥碧”,古人以此留存春生之美 —— 东风解冻,新竹破土,缥是山野间鲜冷的呼吸;漫走沧浪亭,春水濯足,缥从《孟子》延伸出触感;上品青花瓷 “天青过雨”,精心烧制的浪漫等待,自宋时保存至今,缥成为一期一会的化石。最终,定格于清乾隆时期的 “绿色描金松竹梅纹粉蜡笺”,藏于故宫,为今人提供一眼千年的想象。《中国传统色》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玉色有 “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 “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 “海天霞”“天水碧” 裁作宫人衣装,有 “藕丝秋半” 染于唐人裙衫……384 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得到电子书 @城邦小助手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他不是我入南宋求法的日本僧人道元,在广利寺参学时,看到一位老僧在烈日下拄着拐杖,将香菇一个个地晾晒在地面上。夏天晒些香菇,等冬天来了,可配白菜吃。纵是骄阳、热浪,老僧也没有戴斗笠,浑身上下,汗涔涔的。道元说:“老禅师,您年事已高,这项工作可以让其他人来做啊。” 老僧道:“他不是我。” 老僧的意思是,晒香菇也是参禅,谁能代替?“老禅师,您所言极是。不过,现在日头太毒,您为什么不先歇一会儿再干呢?” 老僧瞟了道元一眼,说:“更待何时?” 老僧的意思是,禅者修行,要分时候吗?“他不是我”“更待何时”,这两句话,道元铭记了一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书“人书俱老” 是孙过庭《书谱》里的句子:“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说的是书艺。他说,练习书法,初期是不熟练的;到了中期,技艺就可能有过犹不及之嫌;而只有到了后期,技艺上才能融会贯通,在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时,习书的人与他的书艺也就老了。人书俱老,是一种艺术上的境界,也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老是技艺的圆熟、老到、融会贯通,老也是做人的成熟,对世事的洞明,对世人的宽容、包容与理解。人书俱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不只是对习书人来说。推而广之,人,该是为人与做人;书,大概可以理解为我们所拥有的生活技能和态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