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要注意的是这本书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而且成书时间是 100 多年前,一些观点并不严谨,全书缺少科学的严格性。同时部分观点属于偏见不够中立,比如对性别、民族之类的看法。看完这本书还可以去看看《群体的智慧》,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群体性的特性,正好跟这本书互相补充还好这本书是在我已经对不同的群体有接触、认识,并心中没有怀有怨恨的时候读的,如果真是高中大家狂推这本书时候读,一定会让我现在无比冷血,仇视群体。这本书全是结论,论证过程不严谨而且带有强烈的偏见,偏执,冷血。如果你心中已经准备好仇视的对象,那这本书会让你读到爽,但也会让你丧失理解人的能力。不具有参考价值,随便过过眼就行了,所谓 “揭示心理操纵的真相,开启民智的经典之作” 称赞,在我看来是过誉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其独立思考能力就会下降,转而更容易被情感、本能和集体暗示所驱动;真正能长期主宰群体行为乃至文明兴衰的,不是理性或制度,而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格以及为群体所打造的简单、绝对、形象化的信念(或幻想)。1. 群体智力低于个体,但情感与行动力极易被引向极端,其善恶取决于所接受的暗示。一群人在一起时,智商会变低,但脾气会变大,特别容易被人煽动,干好事还是干坏事,全看带头的人怎么忽悠。就像一锅滚开的火锅,单独一片菜叶(个体)很快会煮烂,但所有菜叶混在一起(群体)会糊成一锅,温度(情绪)极高,味道(是非判断)全看底料(带头的人)是麻辣还是清汤。2. 制度和法律是民族性格的外衣,无法改变其本质;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性。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是由这个国家老百姓骨子里的东西决定的。光改法律改不了本性,就像给猴子穿上西装,它还是猴子。法律和制度就像一件衣服,而民族性格是穿衣服的身材。一个肥胖的人(固有的社会习惯),硬塞进一件瘦小的礼服(理想化的先进制度),要么衣服被撑破(制度失效),要么他行动不便,一有机会就想换回舒服的睡衣(回归旧习)。3. 在历史上,表象与传奇总比事实更有力;谁能为大众提供幻想,谁就能成为他们的领袖。人们宁愿相信一个好听的故事,也不愿相信冰冷的事实。所以,会画大饼的人,最容易当上领袖。事实是没放调料的水煮鸡胸肉,健康但难以下咽。而故事和传奇是色香味俱全的蛋糕,虽然可能没营养,但人人都爱吃。优秀的领袖就是那个顶级的糕点师。4. 群体信念具有宗教情感的全部特征:盲目服从、极度偏执和狂热的传播欲。一群人一旦信了某个东西,就会变得像着了魔一样:不听劝、特别疯,还拼命想拉别人入伙。传销组织被洗脑的成员坚信自己能发大财,无论亲友如何用常识劝说都无效,并且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新的下线。就像病毒感冒。一个人得病(相信某个观念)后,会表现出特定症状(狂热、偏执),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渴望传播),拼命对着别人打喷嚏(说服他人),让病毒扩散。5. 以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个体的有意识活动,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现在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都不动脑子了,就爱跟着人群瞎起哄。一个话题突然上了热搜,很多人根本不去了解前因后果,就凭着标题和几条高赞评论开始站队、宣泄情绪。就像一群磁悬浮的珠子。平时单独放着(个体思考时)是静止的。一旦放进一个充满磁场的轨道(社交媒体、流行趋势),所有珠子都不由自主地、无脑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快速滚动,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和判断。总之,个体融入群体,理性便让位于本能与情绪;真正主宰群体乃至文明走向的,并非表面制度,而是深植于民族性格中的情感与幻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开山之作🌟 书籍地位与特色它可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呢!作者以简约方式考察群体一般性心理特征,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精辟分析。深入浅出地解释群众心理学概念,让读者轻松理解,还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展示群众行为特点和规律。📚 书籍内容架构第一卷《群体的性格》:着重探讨群体特征,像群体情感多变、思维简单幼稚、行为冲动不理智等,这些可是群体心理的典型表现,和个体行为思维大不相同。第二卷《群体的思想和信念》:讨论群体的意识和信仰,研究群体如何通过传染形成观念,以及这些观念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勒庞觉得群体的思想和信念是同质化心理表现,会受领导者或权威人士影响。第三卷《群体的分类以及对它们的描述》:介绍了选民群体、专制群体、宗教群体等不同群体,说明了不同类别群体的不同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