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用吃记录社会的变迁
我休息的时候很喜欢看这类书,轻松愉快,不费脑子,作者安徽人,工作在北京,我是北京人,曾经在安徽生活了 10 年,很理解作者的口味,属于碳水胃,也是现在最危险的三高人群,最主要我们 60-70 后是属于小时候饥饿的一代,所以好吃,馋,又在能吃的时候赶上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原料还没有完全工业化,厨师还是手艺人,真吃到不少好吃的,比我们年纪大的没吃到就没胃口了,比我们年轻的现在已经进化的预制菜时代,而且不馋。作者写年青时一顿先打半斤米饭,再吃了 4 个 2 两的馒头,这时候一两一个的肉包子出锅了,又面不改色的吃了 10 个,现在的孩子肯定认为他是吹牛,但我会认可,我上大一的时候,男生宿舍里最著名的一次赌注就是一个同学一次吃 20 个糖耳朵(甜油腻,对北方吃咸的人是受罪)。作者文笔精妙,那本《至味在人间》很精彩,这本里有不少那本里的选篇,写吃,如果只写菜会变成菜谱,写的好的是人,每一餐都是人的相聚,过去 30 年中国的天翻地覆,值得记录,国人习惯于在饭桌上聚会,餐饮的记录就是社会的缩影,作者那个文青朋友圈的遭遇也很好的反映了这个时代,老六,刘春,罗永浩等一代风流(可惜写柴女生的被拿掉了),罗永浩的序言写的不错,全书最后一篇《萝卜丝汆丸子》写的节奏精巧,至情至性。年过花甲之后,每日一顿足矣,稍微过多就会大脑供血不足,犯困,美食纪录片已经被贬低为害人的三级片,根据人生有定数的原理,珍惜每一口。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1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最好吃的,还是人—— 读《吃着吃着就老了》去广州出差前就看到了这本书,基于是陈晓卿写的,还有字句里头都是关于美食的缘故。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本书。可惜在广州只是连着熬了两天的赶工,根本连把书翻开的心情和时间都没有。于是,在返程的路上,我还撑着快睁不开的眼和止不住的津,看着跃然纸上的美食,和陈导多年沉淀的人生畅谈,唏嘘感叹。我一到家,已是晚上的 9 点。于是乎,我和家人愉快地定好了第二天一早到隔壁海滨小城汕尾两日游的旅行计划。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除了我们小家,还想带上了孩子的外公外婆一块出门玩。毫无意外,这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我心心念念的美食。经不住加伦书记多次推荐的亚湖大排档,我时隔一年又再次关顾了。只是,这次我们人多,可以尝试的菜也从之前的两三样到这次的七八样,特别是充盈着镬气的炒粿条,用带壳的鲜虾煸炒过的香味,裹着粿条爆炒,出锅前再撒上葱花的随意点缀,那份让人感动的美味足以让人不再计较摆盘的重要性了。午餐的问题解决了,但晚餐到哪吃、吃什么的问题倒难住了我们很久。书记推荐当地特色的牛腩火锅,但家里老人对牛肉多有忌口,全牛宴万一吃不了,那我可就尴尬了。好在定位 “人造沙滩” 的附近,多次出现了 “麻鱼粿” 这种菜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找到了一家有营业到晚上 9 点的 “三叔麻鱼粿”(因为很多当地人吃的麻鱼粿店晚上是不营业的,我猜想多半是中午生意已然够火的缘故)。既然都没吃过,于是点了麻鱼粿、麻鱼粉签、海胆炒饭和汕尾特色的牛肉饼汤。店家很实诚,也态度很好。因为一楼全坐满了,为了我们一大家,专门开了二楼招待我们。原本打算爆点一通的我,耐不住他多次劝阻,说够吃了够吃了,而最终暴食未遂。深夜的汕尾,信利广场和二马路依然生意满座,透着路边的霓虹投射着更丰满的烟火气息。宵夜,被加伦书记带着去吃清爽的鲘门双头尖和汕尾特色的姜汁红糖豆花。第二天一早,又掐着时间到汕尾最老牌的海珍酒家吃茶点。满满当当的行程,同时被填满了还有我嗷嗷呼唤 “我会再回来” 的胃。一趟路途,除了美景和沿途所至的变化心情,最能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洗去一路风尘的人间美味。陈晓卿就着美食谈人生,谈心路历程,说:吃着吃着,就老了。我就着美食谈美食,不如说:既然老了,就继续吃吧吃吧。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9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家的味道 儿时的记忆 最抚慰心灵1⃣️ 充满着美食的书籍把人生的故事穿插在每一道菜和每一个朋友身上。无论是家常小菜,还是书中描写的:用烤乳鸭的皮子,放上鱼子酱,大荤大腥的吃法,都让人觉得回味无穷。2⃣️ 有时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流口水,好想大快朵颐。美食的记忆和我们最爱的口味通常都有家乡的印记。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家庭,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也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3⃣️ 而作为云南人最喜欢的章节莫过于讲到小锅米线,三月,去昆明,就为了去吃那一碗心心念念的铁朋小锅米线。实在是唇齿留香,肉沫又嫩又甜,韭菜恰到好处,还配上一碗他家的凉粉,简直不要太幸福。4⃣️ 拓东路的铁朋小锅米线老店以前就是搭了一个铁棚来着,后来有了一间店铺,人来人往,任何时候去,都人流如织。食客脸上透露出满意的深情。5⃣️ 拓东路背后的小巷子有很多的壁画,就是老昆明的模样每次去都觉得心灵和味觉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想这就是陈老师写这样一部作品给我们的内心带来的感动和幸福。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6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吃的记忆🍀跟着陈老师,吃着吃着就看完了,打开了尘封的记忆,意犹未尽。🍀书里的馆子,书里的菜,书里的人,总有一个场景,总有一个画面,戳到了小时候的你,戳到了现在的你,或者戳到了你的胃。🍀味觉记忆挥之不去。我们曾经的饮食习惯、偏好,甚至经历过的时代,无一例外地遗落在我们饮食的 DNA 里。让你想起了家乡和异乡的各种各样的美食,也让你想起身边若隐若现的某个人。🍀陈老师酷爱面食,酷爱街边摊,但他认为最好吃的是人。这是一本不是简单意义讲美食的书,而更多的是讲述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的书。正如陈老师所说,“美食从来不是唯一的目的,它还是我接触和了解这个世界的路径。” 对于你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食物,更多的时候承载着记忆,见证着岁月,它是属于个人的。属于你的记忆又是什么呢?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美食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与食物的回忆:书中讲述了作者陈晓卿从年少时代开始与食物相关的各种记忆,这些记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体现了食物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2、美食与人生的联系:作者通过美食,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慨。 美食不仅关乎味觉的享受,更承载着个人的情感和回忆,是作者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3、对美食的热爱与探索:作为知名的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寻找和品尝各地美食的经历。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美食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作者对美食文化的深入探索和理解。4、食物与故乡、世界的连接:作者认为食物是连接故乡与世界的桥梁,每个人都可以在 “吃” 里找到归属。这种归属感不仅来源于对故乡味道的怀念,也体现在通过美食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中。综上,这本书通过美食这一载体,深入探讨了人与食物、美食与人生、美食与文化等多重关系,展现了作者对美食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爱吃的人,永远是最好的人见字如见人。陈老师的文笔透露着一种干练:杂文杂而不乱,抒情处依旧是一种干净利落的美。我把这样的作者这样的文字称为 "侠者侠风"。罗永浩老师在书的序言中这样形容陈晓卿老师:面相忠厚朴实,肤色一言难尽,身上没有土,气色也很好,但你总觉得他风尘仆仆。跟这种户外男气质不太匹配的是,陈老师很健谈・・・・・・而陈老师也 "毫不客气" 地在《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章节中 "回击" 描写朝鲜族罗老师的吃相:罗老师舀起一瓢脊骨汤,慢慢喝了下去,镜片后面的眼睛也随之眯了起来,特文学,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那 "一湾浅浅的海峡" 般的乡愁。这就是 "侠派风骨" 文人之间的互动,打趣间不失真实,陈、罗二侠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等读者一边忍俊不禁,一边对二位抓住彼此神韵精髓却不动声色的刻画啧啧称奇。在《豆腐干文章》中,陈老师讲,罗老师汶川赈灾回来时,给他带了一大包什邡产的但氏五香豆干。那是罗老师一家一家、一块一块品尝挑选的结果。这让同为豆腐干爱好者的陈老师感动不已,同时也羞愧地提到了那任重道远、至今没送给罗老师的安徽茶干。就好像大侠过招,除了见招拆招,也总要留一点遗憾而不过招,也让下次的切磋多了些许盼头。而整本书中,还有两个小故事最让我动容:在光绪年间开始营业的爆肚冯,经历 "公私合营" 近三十年,收起牌匾安分老实地做一名车工,却在 "外商" 李先生的努力下重新开张,而冯老爷子现在也称为非遗传承人;还有很窄的巷子河仔墘,从用尖锐的闽南话从早吵到晚的卖牡蛎的老夫妻,到最后只有一个挖牡蛎的老太太。没人再见过老太太开口说一句话,只有她头顶的小风扇吱呀呀地转啊转・・・・・・除此之外,陈晓卿老师的 "家庭线" 也同样精彩压轴:他和妹妹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北京工作,为了兄妹们方便回家,父亲做把工作调动至铁路沿线的宿州市,为此奔波了一年的时间。日子越来越好,可老父亲对缸贴子的爱却丝毫没变。那缸帖子不但承载着父亲年轻时的时代记忆,还有和陈老师母亲相识相爱的回忆。在他看来,缸贴子里有故乡的味道,那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和记忆与成长有关的。陈老师带着儿子,谢绝了高档酒店的早餐,带着儿子来到安徽宿州的老街他最喜欢的一家吃(sa)汤的店子,回想起了父亲带着年少的陈老师正是在此吃早餐。看着儿子吃得酣畅淋漓,陈老师欣慰之余,也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当年迈父亲心脏搭桥手术后,陈老师亲手做了一锅萝卜丝汆丸子汤。看似是孝顺与反哺,但谁又知道会不会成为陈家一种新的传承呢?不知陈老师再想起自己学父亲拌芥菜添香油瓶的习惯,会不会有一丝的心酸与感慨,虽然被朋友们嫌弃,却也映照着当初和父母度过的那段艰苦却乐观的生活。我们吃的是食物,可在那口舌之欲之外,食物的传承和其中的故事也实在是 "食" 之而有味啊!人,是最好吃的;而爱吃的人,永远是最好的人。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吃着吃着就老了》:舌尖上的时间简史🌸读陈晓卿的《吃着吃着就老了》,感觉就像跟着一个特别懂吃和会讲故事的邻家大哥,坐在路边摊撸串聊天。他说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大家都熟悉的那些味道 —— 妈妈塞进行李的家乡小吃、下班路上亮着灯的小面馆、甚至是在澡堂子里意外吃到的那碗惊艳的重庆小面。书里生动地介绍了许多特色美食,如萧县羊肉汤、府右街延吉冷面、乐山周婆婆跷脚牛肉、潮汕鱼饭、厦门八市海鲜等等,让人每每品味文字忍不住咽咽口水。 🌸这本书最戳人的地方,是它告诉你:食物啊,其实是装着回忆的 “时光胶囊”。离家远了,才明白 “故乡” 到底是什么 —— 它不光是人、是景,更是刻在舌头尖儿上的那个味儿。六毛钱的烧饼、邻居家的西瓜酱、一碗普通的白粥…… 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嚼着嚼着,就把童年、把家、把回不去的时光都带回来了。 🌸书里还有个特别实在的观点:好吃不好吃,真不是看价钱。陈晓卿说,美食的终极意义是让人 “身体舒服 + 心里暖和”。这幸福感很私人,有时跟食物本身有关,有时跟你当时的心情、跟谁一起吃有关。一碗妈妈煮的热汤面带来的踏实感,可能比高级餐厅的鱼翅更让人满足。所以他特别喜欢钻街边小店,觉得那里才有活色生香的 “江湖气”。 🌸最让人感慨的,是他点破了我们人生一个挺无奈的 “BUG”:年轻时馋得要命,可惜兜里没钱;等中年有钱了,想吃点重口味的大腰子、烤串,肠胃又不答应了。他幽默又带点心酸地说:“功成名就的中年人,实现了松露自由,却也永远失去了肥肠自由。” 有些食物啊,就像青春勋章,过了那个劲儿,再吃也不是那个味道了。这说的哪是食物?分明是回不去的时光和身体。 🌸最后,他还说饭桌上最重要的,往往是 “人”。他说:“能吃到一起的人,值得珍惜”,“最好吃的永远是人”。食物像胶水,把人和人粘在一起。跟对的人,哪怕蹲在路边分一碗不正宗的冷面,那滋味儿也能暖到心窝里去。 🌟总之,这本书就像一锅热气腾腾的 “回忆杂烩汤”。它用最平常的 “吃” 这件事儿,炖出了乡愁、炖出了岁月、炖出了人情冷暖。读完你会发现,原来咱们每个人记忆深处,都藏着一碗属于自己的 “珍珠翡翠白玉汤”—— 它不名贵,但独一无二,足以温暖一生。吃着吃着,人就老了,但那些带着温度的味道和故事,永远年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吃着吃着就老了》是陈晓青在各个时期写的随笔的杂文集。作为一名杰出的纪录片导演,陈导是一个专业的吃货,一位有着强烈的乡土情结和人文情怀的文艺创作者。他导演的《风味人间》和《舌尖上的中国》我都看过。卤煮的细节这一章节,写了一家店老字号就是大名鼎鼎的小肠陈。留住手艺这一章节,介绍了 “爆肚冯” 的当家老爷子冯广聚,在公私合营后去机床厂做工。改革开放后,有一位外商李先生要吃爆肚,侨办的人请冯老爷子出山。经过 “外商” 李先生的不懈努力,两年后的 1985 年,冯广聚终于答应爆肚冯重张。彼时,距公私合营已近三十年。近四十年来,中国正经历巨变。一方面,无数人的故乡不复存在,或者变得面容整齐划一,从城市外貌你很难分清长沙、合肥、南昌。另一方面,在地食材、传统工艺、精致烹饪受到巨大冲击,早已今非昔比,你记忆里的故乡味道早已灰飞烟灭。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食材。食材的生长期随着商业需求而人为地缩短,风味物质积淀永远没有办法和从前相提并论,这让我们吃到的肉不再香,菜不再甜。第二,中国传统烹饪技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要降低商业成本,很多的食物被集中起来,在一个叫中央厨房的地方进行预加工。当我们在一个商业中心里享用它的时候,只不过经历了一次加热,而手的温度消失了。第三,同时改变的还有与食物相伴的商业传统:曾经让人留恋的、烟火气很重的小店,都被日益刷高的租金赶到了城乡接合部;大都市里的排档也都因为 “创卫” 缩到了一个一个钢筋水泥的建筑中。不过,味觉记忆挥之不去。我们曾经的饮食习惯、偏好,甚至经历过的时代,无一例外地遗落在我们饮食的 DNA 里。陈晓卿说,吃所谓特色菜,就好比说你去了巴黎旅游,就必须在埃菲尔铁塔下面拍个照片,证明你来过一样。但吃口味菜就不同了,这是一种 “深度游”,当地人真正喜欢什么,什么就是口味。陈晓卿自己说过一句话,叫 “吃百家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在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之前,他加上了一个颇有他个人特色的 “吃百家饭”。可见,在陈晓卿眼中,“吃” 这件事儿,远远不是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陈晓卿这样的一种态度:“吃” 是我们参与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品味人生的一条重要渠道。在美食这条道路上,沈公是陈晓卿的领路人之一。2001 年底的时候,陈晓卿开始筹划美食节目,沈公对此表示了支持,他告诉陈晓卿,“喜欢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要是和人类本能相关的事情,都不应该是羞耻的。” 在书中《人间烟火》这一篇里头,陈晓卿总结道:“我是真心喜欢小店,除了味道,我更喜欢那里的舒适随意的市井气。” 前些天,美国副总统访华挺吸引眼球,这位叫 “板凳” 的替补总统,愣跑到东城鼓楼的一家小馆子 —— 姚记炒肝,去吃炸酱面,太不给 CBD 朝阳区面子了。而且一干人只花了七十九块钱,简直可以和坐经济舱的大使共同申报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除了图便宜,好像美国佬专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小馆子。当初俄国梅总统访美,奥巴马也是带他去了个汉堡店,还是全国连锁的,这要在咱们这儿,还不让人鄙视惨了?朋友来了有好酒,怎么也得是钓鱼台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吃着吃着就老了作为一名杰出的纪录片导演,一个专业的吃货,一位有着强烈的乡土情结和人文情怀的文艺创作者,陈晓卿老师从本世纪初就酝酿拍摄一部关于中国美食的电影,一部关于 “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的纪录片。终于在他提交选题后的第十个年头,完成了这个心愿,就是那个收视率破各种纪录,红遍整个华语世界的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拍摄完两季共十五集的《舌尖上的中国》后,陈老师不暇停留,又在自己创业的稻来传媒机构,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整整四季三十集的《风味人间》。当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在一起吃饭,有些单集是一群老朋友在饭桌上一起愉快观看的。后来因为创业,我几乎没时间出去参加饭局。所以《风味人间》的很多集,我都是加班后在公司睡觉,夜里失眠时一个人看的。很多画家终其一生只纠结于某一个主题,很多作家终其一生只讲述某一种类型的故事。有些创作者的作品一重复你就看烦了,而另外的一些,你永远都看不腻。陈晓卿老师的作品就是后一种。他的影片在对各种美食进行活色生香、酣畅淋漓的诱惑性展示之余,见缝插针地反复赞美为了生存的辛勤劳作,歌唱平凡人的微小幸福,抒发对人间烟火气难以抑制的由衷热爱;在片尾处从舒缓转向荡气回肠的背景音乐声中,配着那些朴实无华的笑脸,人们一次次地捧起倾注了情感和心血的食物时,我一次次地被感动得战栗不已,即便清楚地知道这种创作手法都是套路化的也无济于事,因为那里面的感情都是真实无比的。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