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做人不必太正常

    “她们自爱,却不自私;冷静,却不冷漠。” 我可能不是本书的受众,居然断断续续看了七个多小时,这大概就是我初中老师说的:读点兴趣之外的书,有种《断舍离》的感觉,不太习惯又不太心甘。借知否老太太一句话:“但凡做事情,自己心里要想明白究竟要什么,千万不能被书里那些酸儒的话骗了,也不能被自己热血一上头给骗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憋屈的生活越滚越远。

      地球观光客、人生体验家李梦霁,继《允许一切发生》之后进阶之作。从 “跪着接纳人生”,到 “站着重塑自我”,一次挣脱内耗的真实蜕变,在人生的泥潭里生出翅膀。假如,你的生活正像一张逐渐缩小的网,变得束缚和压抑…… 假如,那些来自社会的期望,正成为难以摆脱的魔咒…… 那么,就读读这本书,换个思路对待人生吧!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故事的记录,一次挣脱内耗的真实蜕变。摆脱内耗的本质在于提升内在认知,世人的人生故事不尽相同,人生之痛的感受却是相通的。读她的故事,觉察自己的内在感受,在共鸣中疗愈自我。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听君一席话,少留几行泪

        之前并不知道她。特意去搜索了一下,1994 年的姑娘,太原人。我在太原工作过,总体印象还可以,挺适合养老的城市。    生活的剧变艰辛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折磨,但对作家而言是财富 —— 作者表弟对她说的。我们都希望风平浪静,然而无常才是世事真相。    最能共情的是,作者有一位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让她反求诸己的母亲,而我有一位这样的父亲。天底下的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跟那样曾经带来的无意识的伤痕比起来,接受他们是爱我们的,与过往和解。   2015 年就开始写自媒体,无论写得多还是少,写作如种地,在不比较天分的情况下,确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阅历渐长,“矫情” 渐少,繁华落尽,初心不灭。   她提到特别欣赏李松蔚老师三言两语间就能真切的共情来访者,即便事情已经很 “糟糕” 的地步,但 “糟糕” 也是主动选择的,而不是被迫的,  读专业难啃的书籍夯实思想地基是重要的,读心灵治愈的书籍也是需要的。同为女子,她在而立之年走出了窒息的婚姻,我走出性别给自己带来的 “藩篱”。   同时还有一点感悟,一本书你能顺畅的读下去,一定是契合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感恩生命中读过的所有的书。也许有的书看完会再看,也许有的书不会再读第二遍,但那些一行行的文字,都凝结了背后写作者的人生经历。读万卷书,也是在遇千万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允许偏差,放过自己

          分享经历和往事,是众多书籍共有的特点,但往往因距离感而难以让读者感同身受。《做人不必太正常》这本书,记录了作者那些闪耀的、跌落谷底的,以及最终选择放弃的瞬间。这些故事仿佛是与真实的自我对话,如同漫漫长夜中的一丝慰藉。我们大多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圈子里,这些圈子或大或小,但绝不能只接纳自己,否则便失去了与外界的连接,甚至可能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冷静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将自己束缚在一个所谓 “正常”、无懈可击、可作模板的人生框架里?或许,这样的生活太过无趣,也会留下遗憾。作者的前三十年,一直在努力奋斗,不断在所谓的成就簿上增添分量。然而,最终她得到的是一切归零,重新开始。但也正是这次重新开始,才让我们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欣赏到书中描绘的多彩世界。这是选择 “不正常” 道路的一部分收获。偏见和误解始终存在。二十年前,这些偏见曾让我愤怒到吃不下饭,但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对抗往往带来消极影响,而现在我们学会了,要让对方明白,我们并不好惹。适当的强硬,有时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当然,这需要把握好分寸。一味地忍让,可能会让某些人得寸进尺。在当今社会,选择一条不内卷的道路,也显得格格不入。做一个平凡的人,似乎在内卷的氛围中显得特别突兀。作者的表弟找到了与自己一样不内耗的伴侣,这或许是对 “相信爱情” 最美好的诠释。他们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花团锦簇,也不需要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打卡,只是简单地在厨房备菜,用心做一顿饭。这样的生活,虽然看似平凡,却也可能被视为 “浪费时间”。然而,这正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简单而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当做微信公众号翻翻

            主观性很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观念自然也就不一样。可以参考,不必认同。・内心世界呈现在外在,很多时候会让我们误以为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除了物理和数学,很难客观的描述每个人眼里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初被书名吸引,然后有共鸣,这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本好书

              没有别人的容颜比你更美丽。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你体内,向内寻求一切的答案吧!这段话出自波斯诗人鲁米,传达了一个关于自我认知和内在探索的深刻哲理。1. 自我价值与独特性: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内在美丽。它提醒我们,不要总是向外看,试图成为别人或模仿他人,而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美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和魅力,没有必要去比较或羡慕他人。2. 内在探索: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你体内,向内寻求一切的答案吧!” 这句话鼓励我们进行内在探索,寻找自我。它暗示着所有的答案和智慧其实都在我们内心深处,只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倾听。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找到生活中的方向和意义。3. 自我接纳与祝福: 最后一句 “祝福你,我亲爱的朋友” 表达了对读者的祝福和鼓励,希望他们能够接受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在美丽,并从中获得力量和智慧。这段话是对自我认知、自我接纳以及内在探索的深刻反思,鼓励我们珍视自己的独特性,并从内心寻找生活的答案。摔倒没关系,掉队也没关系,躺一会儿、哭一场、睡一觉,都好。摔倒没关系,掉队也没关系,躺一会儿、哭一场、睡一觉,都好。一时的失意失败、失魂落魄都没关系,离群索居、离经叛道也无妨,只要你还爱自己,就没有什么能打败你。阿贝尔・加缪的这句话 “一切特立独行的人,都意味着强大” 可以从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中得到解释。加缪是存在主义和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在荒诞世界中的孤独和反抗。在加缪的观点中,特立独行的人是那些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价值观和信念的人。这种特立独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与众不同,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力量的体现。在加缪的哲学中,特立独行的人能够在面对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无意义时,依然保持清醒和坚定。他们不盲从于社会的既定价值,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追求真理和正义。这种坚持和反抗的精神,使他们在精神上变得强大。加缪认为,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强大。这种强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勇气和毅力上,也体现在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上。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育、被引导着过一种惜时如金的生活,生怕慢下来、停下来,就会错过 “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段话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观念,即时间被视为极其宝贵的资源,人们被教育要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以追求个人的成功和自我提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节奏,展示了这种观念在个人生活中的体现: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时间都被最大化利用,甚至在休息和日常琐事中也不放过任何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这种 “惜时如金” 的生活方式背后,是一种对成功的定义:快速积累财富、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那些能够 “跑赢时间” 的人被视为成功的典范,他们的成就被用来激励他人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观念也可能带来压力和焦虑,因为它暗示着如果不时刻努力,就可能错失成为 “更好的自己” 的机会。这种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对成功的渴望,可能会让人忽视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方面,如休息、放松和享受当下。"跑不动的时候,不如停下来,歇一会儿,放过自己"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生活、工作或学习中,当你感到疲惫不堪、精力耗尽时,不妨暂时停下来休息一下,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满腔的斗志” 和 “很深的疲惫感” 反映了现代人常常面临的矛盾:一方面,我们有强烈的愿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因为过度努力而感到心灵和身体上的负担。通过 “停下来,歇一会儿”,我们可以缓解这种压力,避免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情绪,从而更好地调整状态,以更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前进。这段话提醒我们,适时地放松和自我调节是实现长期目标的重要策略。它鼓励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时间没有给我答案,而是给我出了更多的难题。1. 职场压力:面对老板的 “裁员威胁” 和人力主管对 “女性年龄与婚育状况” 的评价体系,作者感到极大的压力和不安。这种环境让她感到如临深渊,显示出对工作稳定性的担忧。2. 时间的作用:作者提到 “时间没有给我答案,而是给我出了更多的难题”,这表明她原本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看到事业的进展。然而,现实是,时间并没有带来她期望的答案,反而让她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惑。3. 自我反思与无奈:作者意识到自己在职场中并未取得成功,反而一直在经历失败。尽管她努力工作,加班忍耐,但仍然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无奈和不甘心反映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这段话揭示了职场中人面对不公平评价体系和职业发展瓶颈时的无助感,以及对时间未能带来预期改变的失望。“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出自作家史铁生,表达了一种勇敢和自信的态度。- “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这里的 “他人之疑目” 指的是他人对你的怀疑、质疑或不解的目光,而 “如盏盏鬼火” 则形象地比喻这些目光如同夜间的鬼火,虽然可能让人感到不安或恐惧,但实际上并不会对你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这部分鼓励人们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即使是在黑暗中(象征着未知或困难),也要坚定地前行,不被他人的质疑所左右。不为难,不勉强,放过自己没毛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外界的评价和压力,不要过于苛责自己或强迫自己去达到某些期望。上下文中提到的情境是,作者在某个平台的活动中被认为流量不够,参加直播可能是浪费时间。这种情况下,作者感到失落,但同时也意识到不必过于为难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和能力,不必勉强去迎合外界的标准或期待。放过自己,意味着在面对挫折或不如意时,能够宽容对待自己,保持内心的平和。梦想归梦想,生活归生活,互不耽误,也不强求。既然登顶之后,我们渴望的仍是晒晒太阳、钓钓鱼的现世安稳,那活在当下不就是最好的安排吗?如果所有人的终点都一样,总要下山,那我们这些没能登上顶峰的普通人,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放弃,有时候也是一种勇敢。对不适合的人、事、物及时转身,是明智的选择。给自己减少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也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爱,只会流向不缺爱的人。”:只有那些内心充满爱、对自己和生活有积极态度的人,才能更容易吸引到他人的爱和关心。这个观点强调了内心状态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内心丰盛、充满爱,那么他自然会吸引到更多的爱和正能量。这句话被用来说明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中,盲目坚持并不会带来幸福,反而可能浪费时间和精力。与其在一段缺乏爱的关系中苦苦坚持,不如选择放弃,回归初心,追求真正的幸福。这样的人生选择,正是基于内心的丰盛和对幸福的追求。- 欣然的双向奔赴:指的是在追求目标时,双方都积极主动地投入,而不是单方面的执着。- 深重的执念、妄念:指的是过于执着于某个目标或想法,可能导致偏离正轨。- 剑走偏锋:意味着采取极端或不寻常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转身之后,未必不是更好的归途。” 强调了放弃或改变方向可能带来的积极结果。它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当一个方向行不通时,转身去寻找新的道路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因此,放弃并不总是消极的,有时它可能是通向更好未来的开始。成年人的底线就是我可以体面入席,笑脸相迎,但若对方不懂尊重,我也不怕掀桌。" 别压抑自己,面对不公,你可以偶尔‘发疯’,是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正的情况时,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里的 “发疯” 并不是指真正的失去理智,而是指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情绪,以此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满情绪。当你面临被人利用时,要为自己辩护,并且要谨慎遵守原则,兑现承诺和犒劳自己。这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安全和自信。而 “发疯” 之后,不仅可以让心情变得舒畅,还有可能帮助解决困扰。提醒人们要关注自己的感受,适时地表达情绪,以保持心理健康和内心的平衡。同时,也强调了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记得关心自己、关心感受、关心每个人要面对的那座山;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也更新对世界、对生命追问的能力。永远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敬底气,也敬脾气。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你要相信,人生所有困局都有解法,最不应该的就是陷入自我怀疑,然后原地不动。做自己喜欢的事,给开心值充满电。即使上班耗电,也能维持平衡,不会陷入抑郁。人心易老,世事多变,顺应天时,及时行乐。想见的人,喜欢的物,渴望的远方,去见,去买,去到达,立刻行动,我不再信来日方长。去读书、去户外、去聚会、去流浪,寻找真正的心中所爱,去爱一些具体的生活,而不只是热爱金钱。无论何时何地,热爱才是一切的答案。大脑喜欢重复的行为,所以有 “1 万小时定律”:花 1 万小时做一件事,任何人都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大脑会本能地 “趋乐避苦”。如果你在某件事上有很不好的体验,下一次面临同样的情境,大脑就会本能逃避。所以,控制大脑就是无数次告诉它:“这就是我想要的。” 大脑很容易被 “欺骗”,会欣然接受,以为这真的是你想要的,此时,你就实现了思维的自由。如果可以控制大脑,在 “做事” 以外的时间,不提前焦虑,不事后回味,人生也许会轻松许多,至少可以免去 2/3 的烦恼。不要恋战,不要纠缠,不要贪恋泥潭的温暖,尽快挥挥衣袖,走出阴霾。无力感是致郁的一大杀手,只要你的人生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没那么难。即便失控,你也可以欺骗自己的大脑,告诉它:这就是我想要的。放下对未来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以平静心过生活,就可以活得安宁、从容。世界上没有上帝,如果有,我无法忍受自己不是上帝。尼采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上帝观念的批判和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强调。在尼采看来,上帝是人类创造的一个概念,用来解释世界和赋予生活意义。然而,他认为这种观念限制了人类的潜力和创造力。尼采认为,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上帝,那么人类就会被置于一个从属的位置,无法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和潜力。因此,他提出 “世界上没有上帝” 的观点,强调人类应该摆脱对上帝的依赖,追求自身的创造力和价值。“我无法忍受自己不是上帝” 进一步表达了尼采对人类自我实现的渴望。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而不是依赖于一个外在的神灵或权威。这种思想与尼采的 “超人” 概念密切相关,即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和宗教束缚,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力。许多人可能因为社会压力、个人形象或健康原因而对自己的食欲感到厌恶,尤其是在经历过进食障碍的人群中,这种情绪可能更加明显。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食欲实际上是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因此,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蓬勃的食欲是 “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受之一”。这句话的背景是一个有过进食障碍的人在尝试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她意识到,尽管自己曾经憎恶这种强烈的食欲,但它实际上是生命力的象征。通过这种新的视角,她可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行为,并尝试以更健康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食欲和情绪。“主动选择,意味着你对人生依然拥有掌控力” 强调了一个观点:即使在看似无奈或被动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掌控生活的方向。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赋予个人一种力量感和责任感。即便在面对情绪困扰或心理障碍时,很多人感到无力和迷茫,但通过意识到自己有选择权,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能够减轻无力感和焦虑感,因为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我们的选择来改变的。反映了一个普遍的心理和生理现象:身体健康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当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佳时,可能会感到疲惫、痛苦或不适,这些生理上的不适会直接影响到心理状态,使人更容易感到沮丧、焦虑或不快乐。因此,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对于维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终究要归于一蔬一饭的日常。那些闪耀的标签,面对柴米油盐无用,面对两性沟通也无用,而那些真正关心粮食和蔬菜、能打点好衣食住行、懂得去爱的人,才能把日子过好,获得幸福。在这场由自己主导的人生游戏里,一切都来得及,所以,请允许美好的事物晚到一点。男孩有一种从容和宽容,对别人宽容,也对自己宽容 —— 努力去做,做不到,也不苛责自己。人不吃思考的苦,就只能吃生活的苦。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决定与感受负责,想明白之后,往前看,别回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人不必太正常也好

                每天都看书听书,极少留言。不得不留言时一定是被扎心动情。作为一个超过了 70 岁的人,我已经学习到多听多看少说的自觉。于是,凡要说就是不得不说直抒胸臆的赞赏感叹:这孩子真懂事!真实诚!真勇敢!真明理!真出息!这本书说的故事和事理都是普通人能明白的。一生两人三餐四季,好!一世一人不必太正常,也好!我能表示的行动就是花自己的退休金买这姑娘写的书,念叨书中痛快淋漓的句子,再告诉身边的朋友读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用太正常

                  果如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在世,谁又规定,我们一定要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 “正常” 人呢?事实上,这世上并没有所谓的人生模板可供复刻,因为人和人的心性、人生际遇都不尽相同,又何必执著于一个正常的活法呢?作者围绕生活、职场、爱情等几个方面,叙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以告诉我们,我们不一定要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去活成所谓的 “正常人”。做人不必太正常,人这一生,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模样,活出心中的那份幸福感,也便称得上一个成功的人了。如此,既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他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像聊了会天

                      开始有点太丧了,后面说的比较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个人觉得本书不是很值得推荐,有道德绑架的地方,比如说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但是只字不提自己为了这个付出过多少爱,只提了自己想改变母亲对自己爱的方式但没有成效,说母亲的教导让自己太累,让自己变得更差。再比如,认为一个姑娘拒绝一个父亲想要照顾女儿而换位置的要求是不善良的,全程也只字不提这个姑娘拒绝换位置的理由会是什么,只看到了她的拒绝,就觉得她想拒绝的原因是想作为一个独立女性,有点太过想当然了吧。同样是过道的位置,但是是否下车不方便,是否旁边的乘客让人不适,是否她也太过劳累不想动,为什么不替她考虑一下呢,父亲想疼爱女儿很伟大,但不应该牺牲别人的利益,更不应该指责别人的拒绝是不善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实在的一本书,没有激昂,没有高调,很接地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虎头蛇尾

                            首先书名起得很好,有想看一看的想法,前面阐述的也不错,也有认同作者的观点。后面有点不知所谓,比如举例追星的两面性,说的没错,但针对这个书名似乎有点跑题;而让不让座也能拉到独立女性的观点?实在有点 “小题大作” 了。对于作者后来提到花了半年时间几万块又重新做公司,还蛮想了解具体的情况,怎么就越来越好了?可惜就寥寥几句,又怎么能点题呢?然后就结束了。看完之后,都忘了此书叫什么名字了,回去又看了下,原来叫《做人不必太正常》。感觉写着写着,越来越趋于正常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是:活过、爱过、写过。我们终其一生应该追求的,是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解释人生,而非活在他人的框架下负重涉远。适合年轻姑娘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过本书,作者的乐观、坚韧打动了我。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什么知识普及,更像是一本自我描述的传记,没有波澜壮阔,但往往是平淡之中更显亲切。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问题,每个人面对问题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而作者试图告诉我们,选择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不必为迎合他人而过分苛责自己。生活本就是一团乱麻,我们需要找出线头,而如何找到,只有自己最清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