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热手效应》…脑热了,手就凉凉了…

    说到热手,NBA 的老米米们会自动想起火箭队的麦迪时刻。04 年冬火箭对阵马刺,最后不到 40 秒了,火箭落后 13 分,谁都知道就要没戏啦。麦迪,麦迪如千年蓝月亮一般闪现。35 秒,三个三分,一个三加一,35 秒,连得 13 分,终哨,随着马刺那倒霉透顶的帕克最后一投不进,火箭 81:80!,实现了惊天大逆转。说惊天一点都不过份,上帝都感动哭啦,著名的某中国记者都忘记问麦迪那一刻你在想什么…。麦迪是我们可爱的姚大个儿的队友,从此麦迪也成了中国米米们的神…… 如有神助。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一箭射中阿喀琉斯之踵(伊利亚特),若不是太阳神阿波罗相助,怎么可能呢…。牧羊少年大卫用弹弓一石击毙巨人歌利亚(圣经旧约),这肯定是上帝在做工了…。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欧阳修这个算是文学的提问又作了哲学的解释。还有佛学的无我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峰体验,积极心理学的心流…。钱仲书是集大成者,说你们事太多,我都无法全神灌注了(围城)…。全神贯注也成了一个新成语,想想钱仲书在写下这四个字时,也应该是手热的不行吧…… 神话宗教哲学文学心理学…,就算你们已经把事情说的透透的,但没有实验数据的实证都不科学…。文学只负责提问,神话宗教是信仰解释,哲学是思辩解释,心理学是科学了一点儿的假说解释,大数据时代数据实证也成了可能…。当然体育记者写的科普畅销书,我们不能指望书中提供那些具体的论证过程,什么变量的设计呀,样本的选择呀,还有算法呀,信度效度呀…。也看不懂啊,好玩就行啦,知识城邦也有好多有趣的八卦。别想那么多算法是否严谨呀,如何实际运用呀……。脑热了,手就凉凉了……(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4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也有过相同的感觉

      人们总是试图在随机事件中寻找一些并不存在的 “规律”。很经典的例子就是 “热手效应(hot-hand phenomenon)”。这种现象最初在篮球比赛中发现,包括球迷和球员在内的所有人都错误地相信,如果一个球员能够投中一球,那么他接下来命中的概率就会增加;反之,如果他失误没投进球,接下来命中的概率也会受到影响而减小。人们相信在投篮时,存在这样一种所谓 “手感”。然而统计学研究显示,每次投篮命中的概率其实并不受上一次投篮命中与否的影响。上一次投篮的结果与下一次命中的概率之间是不相关的。认知偏见在人类中似乎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与 “热手效应” 类似的另一种对于概率的错误认识是 “赌徒谬误”,即主张由于某事发生了很多次,因此接下来不太可能发生;或者由于某事很久没发生,因此接下来就很可能会发生。热手效应在人类社会中的普遍性,暗示着它可能有一定的适应性意义。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我们的祖先都过着狩猎 - 采集的生活。而在大自然中,各种资源的分布通常都不是随机的。根据这一逻辑,布兰查德认为:“如果你看到地上有一个苹果,就有可能会在附近找到更多的苹果,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不远处有一棵苹果树。而如果你找到了一颗苹果树,那周围就可能有更多的苹果树。”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到底是经历了 “热手效应”,还是陷入了 “赌徒谬误”,关键要看 “手热” 的时候,他的自信有没有改变他的行动。这就像统计物理学家王大顺说的那样,当一个人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感觉信心满满,这种信心又转化成了他做事的动力,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以及他人更高的期许,他成事的能力自然就会变强。而当一个人的自信让他满足于现状,让他失去了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兴趣,不愿去尝试新的打法,他就会渐渐像赌徒一样,盲目投入,失去清醒的判断力。你的自信到底是让你高歌猛进还是停步不前,这或许就是 “热手效应” 和 “赌徒谬误” 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让人“感动”的地方是,参考文献占了全书1/5的篇幅。。

          热手一词从体育运动中而来,“感觉来了” 时,投球命中率特别高。有人专门对这个现象进行统计研究,结论是:人的感觉是不靠谱的,所谓的热手是幻觉,受小数定律影响,是一种思维谬误。热手效应的结论也在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一次反转,原来是之前的统计方法低估了 “热手状态” 进球的概率,因而 “热手效应” 是真实存在的。关于 “热手” 的争论还在继续,用捣糨糊的话来说:如果 “热手” 状态让你越来越好,那就是 “热手效应”,否则就是赌徒谬误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就把跟 “热手效应” 有关的事情,完整地梳理了一遍。这本书的作者叫本・科恩,是美国著名体育记者,为《华尔街日报》撰写 NBA 等体育赛事的稿件。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顶尖球员,和他们讨论打球时的感受;而另一方面,科恩又认识不少球队教练和老板,还有学院里的研究人员,从他们那里,科恩了解到球队最新的训练方法,和各种相关研究,甚至包括一些 “黑科技”。这些宝贵的信息源都为科恩写作这本书创造了理想条件。有一天,科恩为了寻找写作灵感,正在翻阅学术期刊,他意外地发现,有不同领域的几百篇论文都在讨论 “热手” 这个概念。科恩一篇一篇读下去,越读越觉得有意思。他仔细地研究了这几百篇论文,又采访了各个领域的专家,最终写成了《热手效应》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始读于 6 月 16 日,读完于 18 日,两点感受第一:热手效应是几批人不断努力的研究的冷门方向,所以任何成果(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作者写这本书参考了大量的资料,所以站在巨人的肩上,自己也会取得不俗的成就。推荐指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一只热手?

                为什么有一只热手?如何让热手持续更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其实就是讲了一场关于 “热手效应” 存不存在的辩论赛。全书的中心线索,便是从发现 “热手效应” 到证伪 “热手效应”,最后又证明 “热手效应” 真的存在。语言上有些啰嗦,关于库里的描述也实在太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是我感兴趣的题目,期待作者书里有啥学术干货,结果有点失望,整本书缺少深度思考,比如,手热和手冷,真实能力,运气,数学概率,正态分布,连续创业成功的机率等等,可以延伸出很多新内容。希望有学者能跟进这个题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仍然是个谜题

                      读完以后,作者只是反驳了 1985 年提出的不存在热手效应的说法,同时点名了热手效应既是武器也是陷阱,看标题很多人其实不太相信热手效应,因为感觉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一般,其实不然,文章说热手效应其实是一种状态,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当中需要找到判别这种热手状态的三分线,也就是说热手状态无法进行选择,只能等待,如果自我心理暗示往往也容易踏入自我认知偏差的陷阱。热手效应的本质是一种认知适应而不是认知偏差。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那条判别自身热手状态的三分线,然后在这个状态下用好,且启用最大的感知进行复制。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