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9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花开在眼前,封存青春,永不归去。吴老师的散文是浪漫的、柔软的、包容的,他动容地谈自由与理想、青春与热衷、读书与旅行、时间与孤独、金钱与冷漠…… 他复杂地聊商业与时代、“哀牢山” 与 “病房”、乾隆与华盛顿、汴梁与比萨、科斯与儒家…… 他文采斐然言之有物,情到深处动人心弦…… 再多的主义也难以覆盖人生的全部,但吴晓波老师多了点浪漫主义,用真情实感冲破文字局限,以个人魅力重诉商业魅力,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吴晓波老师描述书里面的内容非常的客观,真实且逻辑清晰。从不要腐蚀金钱到也不要仰视金钱,而是平视金钱的角度让我们摆正了态度。而且敢于对古人观念的怀疑另外,很喜欢文中的廖厂长。但吴老师应该说明,什么原因使得别人没有赚大钱呢?现在人家过得怎么样?赚钱一定要狠吗?在正当途径前提下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喜欢原点

        每日一书:《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我们这一代,多少属于天生地养的一代。我们从贫瘠的物质和精神年代走出,在骨骼和思想长成的那些日子里,父辈奔波于生计,国家则忙于经济的复苏和意识形态的角斗,他们都顾不上好好看管我们。我们在学校里胡乱地读书,吃进无数的垃圾,却又在思想的荒原上肆意地寻觅疯长的野草。步入社会之后,既有的秩序濒于崩溃,“效率” 替代所有的法则至高无上,而我们所储备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很多突发的事件,甚至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所匆忙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在量化、冷酷的现实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能否自由地支配时间,你能否自由地选择和放弃职业,你能否自由地在四月去京都看樱花,你能否自由地与富可敌国的人平等对视,你能否自由地抵制任何利益集团的诱惑,这一切并不仅仅是心态或勇敢的问题,而是一种现实能力。 “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地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 塞林格 美国作家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仍然维持了类似的评论:“邓小平的所有作为都由这样的深刻信念指引:利用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科学和技术实践以及最有效的管理技巧将为中国带来最伟大的进步;将这些实践和技巧嫁接到中国体制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纷扰都是可控的,并且对中国人民整体而言是值得的。” 在 20 年的时间里,大江南北的人都卷着舌头学港腔,但在上海滩,上海人坚持用 “阿拉” 抵抗,聚餐临别,握着香港人的手,一脸真诚地祝福:“祝你们早日做 gangdu。” 港人诚惶诚恐说 “不敢不敢”,上海人一脸的坏笑,香港人分不清 “憨大” 与 “港督”。上海最高的山丘是佘山,海拔 100.8 米,现在是超级富人区,一栋别墅动辄上亿,买得起的人其实没有时间住,所以很多别墅里住着寂寞的保姆和园丁。它就是个 “泵”,却不支持创新。这座城市试图满足人的所有欲望,它就是一个 “泵”,吸走了周遭方圆 1000 平方公里的资源、金钱和有野心的商人,但是,它迄今不是中国最有创新能力的城市。 根据胡润在 2012 年的计算,上海有 14 万家庭的资产达到了 1000 万元,不过五成是因为炒股和不动产的增值,这座城市里大约有 250 位富豪的个人财富在 20 亿元左右,不过,上海却没有诞生最优秀的创业家。     过去 20 多年里,上海始终是国有资本和国际资本的乐土,它们相携起舞,独占风景,与此同时,草根创业和市场化创新则奄奄一息,在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领域,从服装、饮料到家用电器,上海人几乎没有创造出一个排名前三的品牌。     今天的上海也没有继承阮玲玉、鲁迅和张元济的热血传统,涌现出中国最好的演员、电影、作家和图书公司。鹿晗,就是这位绝大多数 90 后以前的人都不太熟悉的少年,在 8 月 19 日发出的一条新浪微博,单条评论数达 1361 万条,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他的微博回帖中,超过 50 万条次的比比皆是。     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非常有趣的事情:一种新的互联网造星模式开始冲击中国的娱乐经济。 在我看来,仇富情绪的浓烈,是因为中国有一个特别不健康的营商环境。细数两千年商业史,最会赚钱的人主要是两类:一是贪官,二是向政府寻租的商人。     贪污是一个传统。中国的历代政府都推行国有专营制度,国家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性产业,同时设立国有企业体系。因产权不清晰、授权不分明等缘故,这一制度一定会诱生出权贵经济,当权者以国家的名义获取资源,以市场的名义瓜分财富,上下其手,攫取私利。 1993 年的《经济学家》评论说:“在一个充斥着自大狂和江湖骗子的行业中,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 这位管理学界唯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创造了管理学,但最终他成为这部热播连续剧中的一个 “符号”,每一集开始的时候,他总是会被播放一遍,所有的故事都将从此开始,然后读者和播放者均不再回头。     再也不会有德鲁克了。在今后 50 年内,要取得德鲁克式的成功是困难的。我们且不说当代公司管理的课题已经越来越技巧化,商业思想的制造越来越商品化,单是就一个人的生命而言,那也困难到了极点 ——     它要求一个人在 40 岁之前就完成他的成名之作,接着在随后的 50 年里不断有新的思想诞生(起码每一年半出版一部新著),他要能够每隔 5 年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至尾重读一遍,另外,最最困难的是,他要活到 95 岁,目睹自己的所有预言一一正确,而此前的一年,还能够从容应对《华尔街日报》记者的刁钻采访。50 天后的 2 月 19 日,这个 93 岁的老人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路透社在他去世后第二天的评论中说:“邓敢于撇开僵硬的计划体制而赞成自由市场力量,并让中国的大门向世界开放,他真正改变了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十分有趣

            黑格尔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论述说:在人本性中有一种精神,它以牺牲狭隘的生理利益去追求一种超越其生理利益的目标和原则为满足。黑格尔因此把人理解成一种 “精神的载体”,他特有的尊严与其内心挣扎受到生理或自然限定的自由的程度紧紧地连在一起。他的理论很可以解释,在商业社会里,人与金钱的伦理关系。金钱是用来赚取的,同时,金钱也是用来付出的。随着一个人的金钱越来越多,他在得到中获取的快乐 —— 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都将逐渐递减终而归附于零,而因付出而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将越来越大。这也就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于慈善、NGO 等公共事业的原因所在。金钱的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认同的提升过程。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和生命态度的某种投影。在所有的人间故事中,把人引向毁灭的不是金钱,而是他本人的作为,金钱在人类悲剧中所起的作用,从来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吴晓波的这本随笔是无意间看到的。当时的起心动念是读书录音。因为我的目标是读书录音 1000 篇,并且在年内(春节前)完成。所以就找了这本书来读。在这之前,我只是听说过吴晓波,但是并不了解他。后来看了这本书以后,知道他出版了《激荡 30 年》等多部历史著作,一直在深入研究中国的企业,也是一位中国很知名的财经作家。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他对于很多经济现象或者是企业家的解读都是很独到的,开始有点路转粉了。回想起最近罗胖推荐的《置身室内》,是兰小欢所写的,关于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干预或者说政府在中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再加上最近在学习香帅的年度财富报告,会发现很多的理论都是共通的。经济学并没有我以前想象的那么复杂,当你开始学习的时候,你会慢慢喜欢上它。阅读中国经济方面的书,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而且我们身处于中国这个经济体中,有必要了解我们经济的大环境,对于我们个人的经济行为或者说工作、事业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参考依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彼得德鲁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旁观者》,因为不够 “功利” 可以娓娓道来描述他眼里看到的世界。目前读这本书也是同样的感觉,我在想会不会是吴晓波系列书里,成为我最喜欢的一本。毕竟理论性质的书,作者不得已需要竭尽全力捍卫自己的观点(有时我会觉得写书时,作者并不享受这个过程)。而那些不够功利的书,倒是可以感知作者最真实的样子,不经意的会发现可以在那些文字中的学到宝贵的经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书

                  读这本书,我体验到的不仅仅只有中国过去三十年改革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加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在写本书内容是透露出的一股淡淡的关怀,一种责任感,一种担忧,这种感觉颇具一股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这是少有人体现的。碍于一些问题,本书的文章中的提到一些问题作者只是浅谈即止,但作者透露出的对中国改革的担忧与愤慨,读来仍然让人唏嘘不已。中国的市场在它诞生开始就不是完整的,它是拄着拐杖的,拐杖代替了它的原本的腿,从今天看,久而久之,它已经习惯了这拐杖,甚至旁人也习惯了这根拐杖,这根智能拐杖。以我这个年纪来看,仿佛读到了作者对于这个市场和拐杖的忧虑,而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一种 "愤青" 气质,我觉得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中国传统的文人,就应该有这样的精神气质,甚至不仅仅是文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气质。唯有这种气质,才能让人不断反思,不至于在傲慢中越走越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人较浅薄,第一次读大佬的散文集,颇有感受,格局太大,有些不太能理解的东西,但也指明了一些前进的方向,收获很多。以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其实我们拥有的比想象多 我们能做的也比想象多 生命就这一次 尽情的浪费在值得的人和事上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日读书353天 |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今日得到:1⃣️那些年,我开始信奉这样一句格言 ——“作为知识分子,你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 罗斯福的这句话里有一种决然的挣脱,它告诫我,读书人应摆脱对任何外部组织的人身和物质依附,同时,其职业选择应该来自兴趣和责任,而与生存无关。2⃣️20 世纪 90 年代末,房地产业悄然趋暖,在财经世界浸淫多年的我,对照欧美和亚洲列国的经验,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长期行情,而我一生中也许只能经历一次。于是,我将几乎所有的稿费积蓄都投掷于购房。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行动,无须寻租、无须出卖。你只要有勇气并懂一些货币杠杆的知识,购入即持有,持有即出租,一有机会便抵押套现,再复循环,财富便如溪入壑,水涨船高。3⃣️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4⃣️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经典,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5⃣️在我年轻的时候,遇见廖厂长,真是一件幸运的事。这一生中,你遇见怎样的人,然后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今日划线:📖我们读书写作、创业经商,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不甘于现状,才可能摆脱现状,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会不悔过往,享受当下。人生苦短,你会干的事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就正如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的那句话:“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 —— 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人类文明的承接,如同火炬的代代传递,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或有机会握到那根火炬棒。于是,有人因此放弃了,有人退却了,有人甚至因妒忌而阻拦别人的行程,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主动地闪开身去,他们踞下身子,甘做后来者前行的基石。📖对一个创业者而言,最重要的、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产品,不是技术,不是人才,甚至不是资金,不是所有看得见的资源,而是最为无形的 —— 信用。只要一个人的信用没有破产,那么,他在商业世界里便还有立足和翻盘的可能。因为,人们还愿意给你机会。商业,其实就是一个与机会有关的游戏。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别人的胡须里迷路”,因为这句话而愿意去读这本书

                            吴晓波应该还是很愿意被称作 “吴老师” 的吧,虽然吴老师这几年做新媒体、商业化运营与变现的能力逐渐 “遮蔽” 了他的写作才能。纵然有不少人对于吴老师在商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行为很不齿且愤怒,我依然很喜欢吴老师的写作风格与文字表达能力。尤其是作为一名哲学教师及研究者,吴老师的此种风格尤为值得我去学习和研究。


                            被吴老师 “种草” 应该源于他的《大败局》,虽然我自己是哲学从业者,但是甫一开始接触到这本书内心还是相当被震撼到了,最大的感触就是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那么多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说倒就倒了,其背后实则有诸多共同的因素与特征。我当初便联想到了自身,如果把自身当做企业进行经营与管理,在精进路上尽可能少犯错,尤其是少犯那种一犯再犯的错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避免 “人生路上的大败局” 呢。反正,我被吴老师圈粉就是源于此本书。然后又相继入手了吴老师其他方面的书籍,也在关注 “吴晓波频道”。其中有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看见吴老师的那篇 “去日本买个马桶盖” 的文章,突然脑子一动,那一段时间自己又正好在研究工匠伦理,于是启发了我的思路,促进了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其实,这本书相当于吴老师文章的一个汇总,我用书中的一个标题来当作我这篇书评的标题,也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这句话 ——“在别人的胡须里迷路”。吴老师写道,“胡须很浓,人在胡须丛中,看到的一切自然不很清楚”。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一个 “在他人胡须里迷路” 的阶段,然后自己逐渐长出属于自己的胡须,再然后,你自己,在更年轻有活力的人面前,便也是一堆已经不忒很清楚的胡须了。有时候想一想,吴老师亦何尝不如此呢。其中,还有一篇 “所有的青春都是为中年作准备” 也很打动我,尤其是吴老师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践行者与诠释者。起码从世俗的层面而言,吴老师有才华、有财富、儒雅且还算年轻,这和他早以前的积淀与沉积是密不可分的。正像吴老师书中所言,“在这个中午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生命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很从容地做一些不那么功利且有趣的事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我们的青春阶段和青年阶段。平心而论,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段话的意涵我越来越认同,且愿意很主动地去努力践行。我想,有一天能够把时间 “浪费” 在一些美好的事物与人儿身上,做一个较为体面与可爱的老头恐怕就是我最好的修行吧。
                            书中值得思考的句子还有不少,严格说来这不是一本商业财经领域的书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灵触动与启示的书(我觉得不是鸡汤书),值得我们适当地在睡前看一看。哦,对了,吴老师与罗胖一起写的那首 “花开在眼前” 歌曲真心不错哦,反正,我觉得吴老师和罗胖跨界写的这首歌碾压很多词作家。要不,您试试听一下呀。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在我们这个国家,最昂贵的物品是自由与理想。它们都是具体的都是不可以被出卖的,而自由和理想也不可以被互相出卖。🍁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人生如草,活的就是 “从容” 两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杂文集

                                多篇文章整理一下集中出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好事物需要用心去对待

                                  这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书,其书名也是他的名言。他说,“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仅仅需要判断,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但我觉得,“美好” 这个东西太功利,或者说太势利了。我从不觉得生命是一场浪费,事实上,生命是一段时间,生命应该是一段经历,而不管这段旅程中是 “好”,还是不 “美好”,你都需要去经过它们。有些事,其实并不美好。比如你为失败而痛苦的时候,比如你饱受人情冷暖的时候,它们并不 “美好”,但它们对你至关重要。你之所以为你,关键就在于痛苦和逆境对你的塑造。吴晓波之前还和罗振宇合作填词《花开在眼前》,韩磊演唱,它的确有如一首情歌,用朴实通晓的情感诉说了一代人对曾经走过的辉煌岁月的多情与眷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吴晓波的一本杂文,名字很吸引人。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每篇文章都看了,文字很温暖,有的很大气。很喜欢大开大合的文字,吴晓波的经济类书都看的差不多了。希望能再多写经济类书籍,我在多看看。多了解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在,就看你有没有花时间去“浪费”

                                      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吴晓波老师在这本书里面主要是描述自己做事的过程和感受,是把自己发现美好事物的时刻记录下来。之前看他的其他书是记录企业的成长,这次他终于在记录自己的生活了。前段时间内卷这个词很火,大家都在忙,却没有提高效率。读完吴晓波老师这本书,我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怎么卷上,不如浪费点时间在美好的事物上,提升自己的心境,在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的时候,才能更加从容面对。花点时间在美好事物上,让我们的生命更有生机和韧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错

                                        有好几篇不错的文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金融应该帮助我们减少生活的随机性,而不是添加随机性。为了使金融体系运转得更好,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其内在逻辑,以及金融在独立自由的人之间撮合交易的能力 —— 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