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本人与胡适、陈西滢展开激烈论战。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通过法律手段与章士钊正面斗争。兄弟决裂,家庭变故,搬出故居。逢遇迟到的爱情,已死仍在的婚姻带来舆论压力。内外交困,创痛深沉。处于战火纷飞、东西文化冲突、文白相征的岁月中,鲁迅的心理无疑是强大的,心情肯定是复杂的。《野草》即于此段时间诞生。『以袒露捕捉希望。以记录对抗绝望。如果没有另一只手的草草记录,人其实是挡不开绝望的。』筱敏 (当代诗人和散文家) 的这句话,拿来套在这时段的鲁迅身上,真是太契合了。文学,就是一个不断叠加、不断淬取的过程。筱敏的这句话中,也有着卡夫卡的影子。说到这,我又要瞎扯几句了:『我的股票账户中有两只股,一个是绿底白字,另一个也是绿底白字。』这悲怆感,有没有一下子就浮现出来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里包含着鲁迅极私人的情感

      国民作家鲁迅的心灵自画像,记录鲁迅从灵魂内核发出的呐喊,展现鲁迅不曾表露的彷徨与脆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受到哪些启发?

        鲁迅的文章,我能看到的,大概全部看完过了。这离现在,已经是 20 多年前了……     今天再重新看完鲁迅的《野草》,还有寒假里面,看完的那本《朝花夕拾》,包括《朝花夕拾》以外的一些延展阅读,感觉和当初,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鲁迅的文字,太深入,太黑暗了,那是在旧时代,战斗的武器,不能不这样子。今天读来,更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启发,我以为,很多文字,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人,再来读。那些文字背后,太黑暗了,直达人的内心的最深处……    我们从小,是看着鲁迅的很多文章长大的,小学,初中,高中…… 无不到处是鲁迅的文章,很多还要求背诵…… 见的多了以后,除了文字的本身亲切以外,还是有点烦!这就像从小妈妈在耳边唠叨,长大以后,很想逃离这种唠叨一样…… 随着年纪的增长,也会偶尔怀念过去那些,现在感觉还算美好的日子!但在当时,就像平常每天的生活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就是感觉有点烦!有人生来敏感,有人生来后知后觉…… 不管你是怎样一个人,你的存在,本来就证明,世界上,本来就是各式各样人都存在的……     人到中年,听说会有中年危机,我的理解,像《瓦尔登湖》中梭罗说的那样:我们大多数人,悄无声息的过着绝望的生活!一方面,人生要突围;另一方面,现实都无法轻松逾越过去。这两者的对比,反差,让自己无法轻松面对,相当绝望!     对于鲁迅的文字,我本人还是特别喜欢的。但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我觉得鲁迅在一篇文章里面,很少有废话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学习的地方。你觉得多余的地方,可能正是他的有意安排,所以,鲁迅的文章,很难读懂,有时读起来,会比较累,但真读懂了,感觉也是让人很舒服的。     对于鲁迅,我还是不敢乱评价的。如果有时间,把他的文章拿出来,用心读读,我觉得,还是相当修心的。2025.2.6,周四,晴,中午,于苏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野》

          早上迷迷糊糊睡不着觉,打开得到,听任务,一个是哈希,一个是鲁迅,一个是……。迷迷糊糊起床,吃完早餐,打开得到,看看任务,没有完成,在看鲁迅《原野》,让我打分,发表评论,用 “顾大神” 的话,情何以堪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和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始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振聋发聩:中国人不但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甚至于" 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 “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 “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 “纷纷作鸟兽散” 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 " 锲而不舍” 的人们也一样。一鲁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