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与《乡下人的悲歌》有点类似

    有点像低配版的《乡下人的悲歌》,也有点《岂不怀归》的感觉,都是作者深入到一个陌生群体中,进行面对面的调研。打动人的是其中很多的细节描述,例如被父母推着,生活在购物车里的两个孩子,例如在里面反复出现的,一个小镇唯一有点生活气的感觉只有麦当劳和教堂。并且有些这种衰败的小镇死城,距离繁华如纽约曼哈顿也就没有太远的距离。我们生活在各个城市里,其实我们也并没有能了解一个完整的城市,因为在每个人的眼里,城市的样子都不一样。

      4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制度的bug

      美国立国先贤在建国初期不可能预见到今天的问题,当时的美国是个宗教信仰虔诚,白人占大多数的国家。如同清朝入关后预防的是太监和朋党,美国立国时首要防范的是国家权力对地方自治和个人自由的侵害,所以美国总统对美国外部世界的管辖权比对国内州县的权力大的多,总统可以对外很容易的发动战争和长臂管辖,但对内的 “黄赌毒” 和枪支问题束手无策。本书详实记述美国底层社会毒品泛滥和种族问题,描写的是十年前,现在社会更加撕裂,比如毒品,在东亚国家都是异常严格并不讲人权(有罪推定),在美国就是顽疾,再比如种族问题,立国之父们就是种族主义者,只是没想到白人生育率不行了。所以存在在基因中的 bug 不可治愈。同理也可思考一下我们共和国建国基因,不要妄想改变,只能认同。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美国乡下视角

        每日一书:《美国底层》。这本书是为了反思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是为了致敬那些无法衡量的东西,是为了谦卑地倾听和注视。我第一次走进亨茨波因特社区,是因为别人告诉我别去那里。他们说那里太危险、太贫穷,而我又是个白人。他们说,“除非为了毒品和妓女,否则没人去那里”。我开始发现和明白自己的世界是多么封闭和优越,而我自己又是多么狭隘和自私。这不光是说我的生活方式,还有我的所思所想。我们的国家已经分化成两个世界。在其中一个世界里,市中心有夜生活、餐馆、维护良好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你可以通过生鲜杂货店的类型,以及店里的蔬菜种类来判断自己是否身处这样的世界。你也可以根据便利店里是否有无糖饮料来判断。几乎所有人都利用教育离开了我们认为通常极度压抑、狭隘和充满偏见的家乡。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因此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做这个制度要求我们做的一切,首先就是打造一份能让我们进入心仪的学府的简历。我们在进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个证明 —— 本科学位证、暑期实习证明、专属组织的成员资格,我们的简历越来越丰富。我们经历了一个个小型的精英教育机构的洗礼,才有了获得精英职位的机会,最终才有机会住进专属的社区。他们惺惺相惜还因为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人生看不到希望。生命是如此暗淡,以至于它最坏的结局 —— 死亡 —— 都不再可怕。它意味着你站在门外,浑然不知门里的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不知道如何穿衣打扮、说话,或者按照人们期望的方式走路。因为制定规则的人在门里,如果你想要顺利完成人生的比赛,你就必须知道规则:“想要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赚钱,你就得弄懂它复杂的规矩。” 我的偏见,以及我多年积累的理性和优越感,限制了我对宗教的更深层的了解。宗教可能是对的,或者可能跟任何其他事情一样正确。理解这一点需要一种智识上的谦逊,我不确定那是我所拥有的。街头的悲剧意味着没人可以认为自己掌控着一切。你不能忽视那里的死亡,你无法忽视人类容易犯错的本质。你很容易看到人人都有罪,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终有一死;更容易看到有些东西太深刻、太重要、太伟大,超出了我们的认知。你更容易认识到,人必须接受这样的看法,那就是 “我们不能也永远无法掌控一切”。你也更容易相信,宗教不仅有用,而且真实存在着。如果你告诉 “后排人”,他们应该通过迁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无论对方是谁,你的话都是一种侮辱。对非裔美国人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在美国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一直在被迫迁徙。他们被迫到美国成为奴隶,当他们获得合法的自由时,又只能被困在最糟糕的土地上,从事最糟糕的工作,接受最差的教育,在举目无亲的地方艰难求生。他们的自由只是名义上的,然而,在痛苦和压抑的环境下,许多人仍然建立起了强大的社区。精英教育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它希望改变那些根据肤色、性取向和性别而对人进行奴役、贬低、限制和区分的不公现象。然而,为了纠正这种丑陋和公然的排斥,我们却创造了另一种排斥制度,这种制度狭隘地把成功与学历和收入等同起来。这种制度自诩为一种能让任何人成功的精英管理制度。它暗含的意思是,那些没有选择这条路的人,那些不能或者没有经常迁徙的人,那些不能在千军万马中挤上独木桥的人,是失败者,怪不了别人。他们不够聪明。你没能出人头地是因为你很差劲 —— 这让人感到屈辱。精英教育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它希望改变那些根据肤色、性取向和性别而对人进行奴役、贬低、限制和区分的不公现象。然而,为了纠正这种丑陋和公然的排斥,我们却创造了另一种排斥制度,这种制度狭隘地把成功与学历和收入等同起来。这种制度自诩为一种能让任何人成功的精英管理制度。它暗含的意思是,那些没有选择这条路的人,那些不能或者没有经常迁徙的人,那些不能在千军万马中挤上独木桥的人,是失败者,怪不了别人。他们不够聪明。你没能出人头地是因为你很差劲 —— 这让人感到屈辱。《美国底层》是一本理解之书。书中的有些细节令人感动。当阿纳德走近吸毒者、流浪汉和失业的人时,他发现多数人不要钱,即使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多数人只是想坐下来跟一个不打算挽救他们,不会责骂他们,也不会看不起他们的人聊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底层》

          《美国底层》是一本理解之书。书中的有些细节令人感动。当阿纳德走近吸毒者、流浪汉和失业的人时,他发现多数人不要钱,即使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多数人只是想坐下来跟一个不打算挽救他们,不会责骂他们,也不会看不起他们的人聊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某些资源型城市,资源衰竭后,曾经的矿山、工厂都成为了背景,工作机会流失,服务业萎缩,无论是城市里的个人或是整个城市,都陷入了失落的沉闷的氛围之中。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政府能做什么呢?作者在本作中早已给出了答案:无用的废话。以美国为例,许多人工作岗位的丧失源于本国国内产业调整、制造业的外流。从国家总体看,产业转型升级、参与全球化都是收益大于损失的,全球化、贸易从来都不是零和游戏。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工作岗位的丧失、个人生活的下滑就是事实,就是损失。政客和学者所鼓吹的优势就是正确的废话。如何解决产业转移后遗留的失业问题,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带来的社区衰落、“锈带” 蔓延?增加工作岗位,增加技能培训。可是工作岗位远在千里之外,技能培训并不是找到合适工作的万能钥匙,种种的一切又一次变成了正确的废话。正确的废话说的多了,社会就陷入了割裂。我始终认为经济增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药,当经济不再增长,一切问题都是问题了。当经济增长停滞了,追求更高速的竞争增长也是问题。作者在本作中提到 “前排人” 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忽视了 “后排人” 的感受,加速了后排人的被边缘化与贫困。事实或许并不是这样。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增长来自于蛋糕越做越大,前后排人的差距来自于蛋糕分配不均。在总量增长的情况下蛋糕分配不均被掩盖了,不是问题。但是当经济增长停滞且没有技术刺激的情况下,前排人所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就变成了从后排人早已小的可怜的蛋糕里再分一杯耕,修饰自己的蛋糕,美其名曰经济增长。这才是割裂的原因。事实上,阶层的分化并不可怕,前后排人的区分也并非不正确。类似作者这样的人,确实有能力通过读书通过文凭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为此感到焦虑甚至是羞愧。真正可怕的是前后排人的固化。后排人再也没有机会向前坐,而前排人为了保住自己越发有限的座位(资源等等)齐心树立了屏障阻隔了前后排。通过地理隔绝和心理隔离,彻底的区分开前后排。社会因此走向割裂。这样的情况看下,代表前排人利益的政治精英、商界领袖自然以正确的废话提出不可能的解决方案,作为前排人群体守门人的中产阶级自然死死守住前排人的球门。以种族主义为代表的割裂,以药物滥用、毒品为代名词的污名化只会增加。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不知道。大多数方案看起来都是正确的废话,极少数正确的尝试在无人相应后也只能是正确的废话。如果说倾听可以解决问题,那就让这个正确的废话继续。我们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已经被限制在自己的阶层里,我们已经丧失了跨越阶层去观察、关怀的能力。真正的改变只有在足够的了解之上进行,或许倾听确实是回答这一切不知道问题的开端。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如译者所说,“在和这些社区里的人交朋友的几年时间里,阿纳德看到了 “生活如一地鸡毛,充满了痛苦、不公、模棱两可,以及单凭一项政策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同时,他也看到了 “人们可以多么有韧性,看到了社区可以在任何地方兴旺起来,即使深陷痛苦和贫穷”。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 “在这些被污名化的社区里常常被人忽略的东西:尊严”。阿纳德向我们展现的是美国的现实,但又何尝不是世界的现实?贫穷和苦难无处不在,比这些更可怕的是被孤立和歧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国“后排人”的真实故事

                作者从第一视角深入调查,撰写了美国 “后排人” 的日常。书中从多位 “后排人” 的真实生活,展现美国分化的严重性。虽然我们国内当前的新闻、资讯,也在展示着美国的分化,但书中的细节,完全超乎想象!“后排人” 的痛苦与绝望没有出现在美国经济的 “仪表盘” 上,美国 “前排人” 也无法明白和意识到,“后排人” 的就业岗位流失,社区缺失之后产生的其他损失,比如,摇摇欲坠的市中心,破碎的家庭,孤独、痛苦、绝望、毒品、屈辱和愤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被人遗弃的底层

                  总结一下书里的关键词:麦当劳,毒品,信仰,无工作,种族歧视以及商业对于 “后排人” 的无情抛弃。感觉作者在批判一个制度,我只能描述:我们自以为文明的抛弃了奴隶制,结果现在的以文凭建立起来的让他们没有活路,或者说是工作。我不知道看完这书是什么感觉,很复杂。作者最后的大概表达是这样的:要问我怎么办,我不知道,我们都需要更多地相互倾诉。我想建立在一切为了快速发展的国家一定是忽略了一些人,或者说抛弃了一些人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无能为力地相互理解

                    看完本书后有一种无力感,作者越是深入了解一个个后排人的生活,越是描述他们生活的不易,越是让人感到叹惋,无力感就越强,一直到本书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有力的解决方案。如果对比中国,似乎就没有美国这样的情况,也许是中国还没有走到美国那个地步,但也许中国有着美国不一样的基因。【道德压力】美国崇尚自由,个人主义盛行,人与人的联结在于认同、在于契约。但中国长久以来,一直有着很强的宗族、家族道德秩序,这种道德规范虽然会给人很大压力,但也让人很难堕落下去,是中国人的一条底线。【集体主义】这里的集体主义是和个人主义相对的。因为中国人总觉得自己是某个更大组织的一部分,无论是家庭、村庄、还是国家,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认同,至少有超越个人的价值认同,所以,中国人有一个内驱力,去完成这种认同,比如 “光宗耀祖”。这些来自中国的建议不是万能的良药,但至少是中和美国后排人困境的一剂解毒药。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错

                      这个书本身是很好的,但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不过这个可以刷新一些世界观,扩大眼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一个视角看美国

                        美国是多面的,就像其他国家一样,有阳光照耀的地方,也有阳光照不到的阴影区域。如书中描述来看,现代的全球化让美国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城镇和行业一步步衰落,无法给人们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伴随着种族歧视和其他因素,生活在破落城市的少数族裔正经历着各种挑战。物质的匮乏也带来精神上的迷茫,甚至引发各种犯罪。书中的场景给我们带来真实的世界和同情,但无法保证同类情况不再发生,社会信任危机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撕裂的美国

                          在我们眼中,美国就是富足生活的代表。印象中,美国家庭都有一个带泳池的大房子,房前永远是绿草茵茵。然而,这似乎已经变成了历史中的画面。作者辞去华尔街投行的工作,一个人驱车走访美国各地,观察美国底层的艰难生存状态。他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记录者。作者为我们呈现出美国底层的生活状态,真的是触目惊心。我们看到了越来越撕裂的美国社会。美国到底怎么了?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为何它的底层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如何弥合撕裂,重塑共识?这是美国社会面临一个巨大挑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底层

                            一部对美国相对落后地区长期观察和记录的书,一部对美国社会当前问题反省和思考的作品。作者本身是白人精英,名校博士,放弃华尔街优渥的收入,历时 8 年,驱车 15 万公里,深入相对落后的社区观察记录,并试图找出解决办法。带你了解一下真实的美国底层现状,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增长见识

                              这本书是讲一个白人专门跑到黑人的小镇,到处采访,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了体验美国底层的生活,还写了这本书。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美国底层的黑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干这些事(娱乐)吸毒、抱怨、吃肯德基;有些女人则通过卖淫来维持生计…… 而有一些人有宗教信仰,他们则在一起读《圣经》我们这个年龄,我们如果不努力那长大以后也要当底层人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品揭示了美国底层的困境,提出了 “前排人” 和 “后排人” 的概念,并认为 “后排人” 的价值观和他们的生存权应该得到维护和保障。“后排人” 无关尊严的生存,揭示出美国光鲜亮丽背后的艰难。非盈利机构有很多关于行为和规矩的说教,还会对你进行无声或有声的指责。这真的有必要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弱势发声的一本书

                                  虽然标题和内文以美国社会为核心去叙述的,实质上书中说的情况在每个国家地区都存在着。总以为读高中,考大学,读研究生,是那么自然平常的事,但世界上还有不少人挣扎着求生存。这本书最可贵的,是拍摄了好多美国民众的相片,比看实体书还过瘾,就这样给他刷了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这个 "看不见的美国" 里美国人的形象不再是端着咖啡、在股市挥斥方遒的金融街大鳄也不再是穿梭于纽约第五大道、游走于奢华门店里的时尚达人而是挣扎于贫困线上、每天为了晚上住哪儿而奔忙的底层人群是不得不铤而走险走上买卖毒品、靠肉体谋生的穷人他们生活在垂死城镇被其他社区的人所鄙视、忽略、甚至遗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比较适合与《乡下人悲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对比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底层惊醒

                                        每个国家底层都是各种各样不同情况,但是这个国家的管理体制有责任心,底层才有希望的明天,虽然我们大部分在底层社会,庆幸是在中国,只要努力觉醒,机会还是可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文字最具有力量

                                          “实话实说。妓女,六个孩子的母亲。上帝的孩子”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