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回顾美国波浪壮阔的百年创新和经济增长史,预测美国在可预见未来的科技创新与增长趋势,一部量化史实和可读性兼容并包的著作。

内容简介

在1870年至1970年的一个世纪里,一场经济变革席卷美国,使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内燃机、电力、电灯、室内管道、汽车、电话、飞机、空调、电视等一系列伟大发明和后续的增量式创新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户外体力劳动被空调环境中的室内劳动替代,烦琐的家务劳动越来越多地由电器设备承担,光明驱走了黑暗,取代隔离的不仅是旅游还有将世界带入客厅的电视。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生儿预期将活到72岁而不是45岁。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能重续这一“特殊世纪”的辉煌吗?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能带来同样的经济改革吗?此书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既有对历史的生动叙述,也有对经济现象的深入分析,既从普通民众视角考察家庭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细节,又以经济学家视角在经济增长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下解释这些细节,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特殊世纪”的全景图。通过这样的分析,作者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是:1870年至1970年的颠覆式经济变革及其创造的辉煌不可再现。在他看来,美国的生产率增长已经开始放缓,不平等加剧、教育停滞、人口老龄化、大学生债务和联邦政府债务不断增加,都将进一步阻碍生产率增长。走出困境必须找到新的办法。此书既是对过去一个世纪的彻底变革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更艰难时代的预言。在当前关于经济增长前景的争论中,此书所做的分析不容忽视。

目录

  • 版权信息
  • 获奖信息
  • “比较译丛”序
  • 前言
  • 第一篇 1870-1940 伟大发明成就了家庭内外革命
  • 第1章 引言:经济增长的加速与放缓
  • 第2章 起点:1870年的生活与工作
  • 第3章 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以及从何处购买
  • 第4章 美国人的家园:从昏暗隔离走向明亮通达
  • 第5章 汽车替代马匹、铁路:发明和持续不断的改进
  • 第6章 从电报到有声电影:信息、通信和娱乐
  • 第7章 肮脏、残忍和短命:疾病与早逝
  • 第8章 在职场和在家的工作环境
  • 第9章 承担和降低风险:消费信贷、保险和政府
  • 间奏曲 世纪中叶从革命向演化的转变
  • 第二篇 1940-2015黄金时代和增速放缓的早期预警
  • 第10章 快餐、合成纤维及错层式住宅:食品、服装及住宅的缓慢变化
  • 第11章 从雪佛兰车里或高空飞机上看美国
  • 第12章 娱乐与通信:从“米尔顿大叔”到苹果智能手机
  • 第13章 计算机和互联网:从大型计算机到脸书
  • 第14章 抗生素、CT扫描以及医药卫生的变革
  • 第15章 在家和在职场的工作、青年和退休
  • 间奏曲 理解增长的趋缓
  • 第三篇 增长加速和放缓的根源
  • 第16章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大跨越:哪些奇迹缔造了它
  • 第17章 创新:未来能够媲美过去的伟大发明吗?
  • 第18章 不平等及其他阻力:美国长期经济增长缓慢前行
  • 后记 美国经济增长成就和未来之路
  • 致谢
  • 数据附录
  • 参考文献
  • 译校者的话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能帮你建立对宏观的认知

    这本书是从普通美国人生活的角度讲述了 “美国世纪”(大体上是 1870-1970 这一百年)的增长故事。人们的衣食住行入手,描述了技术进步给美国普通人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戈登是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他一方面承认美国世纪是技术驱动的世纪,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准的重大发明,比如电和内燃机都发明了,所以技术进步已经基本到顶。所以美国经济将发生增长变缓,收入不平等,和老龄化等问题,需要在政策上作一系列调整 —— 实际上,你会看到,特朗普选举的胜利,美国 “铁锈州” 地带的出现,都隐隐透露出这本书所描绘的前景。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很大争议,尤其是他对于技术进步停滞的看法,受到很多人批评,比如我,就不赞同他用 GDP 来观测的经济增长 —— 生活的便利度,质量的概述,工作弹性的增大,资料查阅的范围,这些 “非金钱化” 的维度都没有进入 GDP 的视野,我更相信技术进步的迭代在加快。 
    但是观点的不完全一致完全不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相反,它从个人角度对美国增长所进行的结构化的描述给了我关于前 100 年增长一个非常完整的框架,帮助我从生活的角度理解了很多零碎的片段,比如城市化,比如中产阶级的兴起,等等。
    看完这本书,你会对 “宏观” 有个非常颠覆性的认识 —— 原来 “宏观” 不是国家政府的宏大叙事,而是 “草民” 的柴米油盐,没有微观个体,哪里有宏观认知?目前我们的宏观研究即将迎来一个非常牛,又非常尴尬的时代,微观数据的可得性越来越好,使得从微观入手研究宏观变成可能,另一方面这会使得原来宏观的话语体系面临着解构的危险 —— 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这是个好的方向。

      7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我们具有明显的启示。作者预测美国的下一代可能不会比当代美国人生活得更好,对于面临类似发展问题的我们而言,下一代的幸福感如何比我们 20 世纪 60 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的幸福感更强,值得研究。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