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文人治军
对于清末这段历史,本书是我读的最好的,第一次有本书即严谨的遵循史料(当事人大量的书信扎),又写的紧凑精彩,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将每个人物都写的鲜活,写出每个人的不容易和无奈:皇帝如何甄别信息,在那时完全依靠书信(奏折)的年代,正反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盘算,全书非常好的写出这么大的一个帝国是如何只凭文字来往进行管理,特别是曾国藩教导曾国荃写奏折的过程,写的精彩,官场的公文有一套特定的行文,所有的心机都在里面。大清经过康雍乾三朝的繁荣,满人自己的人才不足也注定了衰落,满人也不是没有明白人,肃顺,特别是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都知道要重视汉臣,而慈禧就只能搞平衡,等她死后,满人搞小圈子马上就亡国了,湘军虽然胜利了,但还是局限于乡党,从湘军到淮军,再到北洋和黄埔系,都摆脱不了山头派系。可见海纳百川和五湖四海才能成就王朝。帝国大厦将倾,有胡林翼这样的名臣涌现,地方乡绅战胜了农民起义军,本书有很多细节写出战争的残酷,血流成河,湘军虽然给大清续命,但因为各省各地的自行招募军队(团练),自筹军费(厘金)也奠定了后期的军阀割据,书中也详细生动刻画了一群书生,曾国藩,胡林翼和左中棠,李鸿章等如何治军和相互间的关系,虽然也有矛盾,但还是有传统文人的道义,对比太平军,一个组织最终还是需要有精神(道德)的共识,天平军开始如火如荼,可后期的不团结和自相残杀也是历次农民起义的通病。曾国藩一直强调自己这辈子取得这么大的功绩,并不是自己多厉害,主要还是靠运气。他有一个多年挚友郭嵩焘,年纪比他小,但二人交情深厚。曾国藩曾对郭嵩焘说:“将来我肯定会死在你前面,我死了之后,墓志铭要让你来写,那么我现在就拜托你。你怎么写我不会去干涉,但有一句话你一定要写进去,那就是‘不信书,信运气’。” 最后,郭嵩焘果然给他写了墓志铭,“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 这就给了那些 “成功学” 狠狠一记耳光。曾国藩认为,没有哪条道路是必然能成功的,也就是说成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他曾经写过这么一副对联:“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你不要管有没有成果,先埋头去做,有成果就是运气好,没有取得成功就是运气不好。不管有没有运气,你得先去做。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9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1 月份读完的第 6 本书《天京之围》读完了,里面讲的很多故事是《曾国藩传》里的升级版,感觉又有很多不一样。这本书里有很多 “料” 是《曾国藩传》里看不到的,也许每一个人都有多面性,看他人如何看待。天京之围的艰难岁月我们不曾经历,但是那段历史我们可以看此书回顾。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它带来的只有破坏和战争中失去家人的痛苦。生在和平年代,我们也要居安思危,忆苦思甜。这样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我们要常读史书,以史为鉴。先辈做得好的我们要学习,先辈走的弯路我们要谨记绕行。要过年了,愿我们吉祥如意。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清政府为何允许曾国藩等人组建私人地方武装?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湘军?湘军与太平军之间发生过哪些战斗?天京之围是如何形成的?湘军和太平天国是晚清大变局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二者的对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田家镇之战到武昌之战,从三河之战到九江之战,从安庆之战到天京之战,湘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数次战斗,以天京被围,太平军失败告终。清廷侥幸渡劫,又延续了数十年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昏暗的统治者一个响亮的耳光,促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走向变革之路。湘军和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新政等共同构成了晚清大变局历史的丰富内容。本书从湘军崛起的视角观察晚清大变局,围绕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数次战斗来布局谋篇,清晰勾勒了湘军从组建到攻克南京的发展过程,深刻分析了湘军与太平军攻与防的得失,深入解读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李续宾等晚清军政名人在大变局中的选择与行动,是一部翔实的湘军崛起史,也是一部晚清军政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无完人,事无全功《天京之围》从湘军的崛起切入,围绕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数次关键战役来布局谋篇。田家镇之战、武昌之战、三河之战、九江之战、安庆之战以及天京之战等,这些战役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作者谭伯牛通过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史料,最大程度为我们构建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 (背景),以便我们能更易感受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生死搏杀的震撼。书中,作者深刻分析了湘军与太平军攻与防的得失,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双方军事策略和实力的对比,更让我们理解了晚清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文化衰落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同时,他也深入解读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李续宾等晚清军政名人在大变局中的选择与行动。这些人物在书中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智慧、勇气、坚韧和无奈都跃然纸上,让我们对晚清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叙事风格生动流畅,他善于从细节入手,通过书信、奏折、谕旨、笔记等史料,将历史事件还原得栩栩如生。这种细腻的描写方式,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历史知识,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深邃。此外,这本书还对我们理解晚清历史走向和人物命运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书中展现的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较量。这种较量不仅决定了晚清历史的走向,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同时,书中对晚清军政名人的解读,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时代大变局中的选择与行动,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世智慧与人生进阶之道。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现实、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力推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写的好是偶然我发现读过张宏杰写的曾国藩之后,每次再读其他关于曾国藩的书,总是跳不出之前的记忆,好像在我脑海中,张宏杰已经把曾国藩写透了,再看别人写的,毫无新意。曾国藩的奋斗,挫折,进取,转变,成就和黯然数来数去好像就是那些,曾国藩身边的人来来去去也是那些,不管换谁来讲,我都很难再发现新知。其实,我也很希望有人可以讲出不一样的东西,让我眼前一亮,但目前没遇到。读来读去,我也算是明白了点什么,一个人可以写好一本书,不代表写的所有书都好。或者可以说,写的不好应该是常态。但我还是愿意读写出过好书的人写的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以湖湘儒家士人为基础的湘军集团之所以能够在晚清大变乱时代脱颖而出,固然是时势造英雄,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带来了难得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湖南人性格中的 “霸蛮” 和认死理的精神,与湖湘地区儒学强调的 “经世致用” 主张结合在了一起,既表现为超强的组织行动力,也展现为成熟的政治智慧和革新思维。不仅如此,湘军集团的崛起,也标志着湖南的崛起,这个原本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移民省份,逐渐变成了文化经济繁荣的后起之秀,讲求革新变化。而湖湘地区政治家,知识分子对于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推动与引领,则自此开始绵延不绝。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史书,强烈推荐很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它以当世人物的来往信札或县志史料为依据,多方交叉验证重要事件因果、人物性格,内容详实。更难得的是,因为这是电视节目的讲演稿,所以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重新认识了晚清这段历史,原来湘军真正的大佬是胡林翼,原来左宗棠从草根到封疆大吏的经历如此传奇,原来李鸿章在天京之围时也左右为难。把晚清这些大佬背后的利益纠葛,写得很精彩。另外,没想到长沙这个城市的繁荣和湖南文风之胜,跟湘军、天京之围都有很大关系。最后作者根据某县志提到的一个烈女故事,让人唏嘘,南京妙龄女孩在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期间还能一家团聚,但湘军攻破南京后,却家破人亡,被湘军士兵胁迫回老家,最后宁死不屈,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文学价值高但不推荐的一本书这是得到力荐的一本书,作者凭借湖南人的自豪感把湘军的故事讲的很精彩,一些历史的考据也非常细致,细节的描写很生动,从讲故事的角度无懈可击。但是和很多讲曾国藩和湘军的书一样,这本书的屁股坐在了满清封建集团那边,书中洋溢着对封建思想的赞美之情。太平天国运动如何评价取决于历史观的选择,且不说历史教材里有明确的评价,但对屠城的惨烈轻描淡写的描述和故作客观的开拓,让人对作者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同为湖南人,毛主席评价曾国藩,也经历了从崇拜到批判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只引用一个少年对家乡偶像的膜拜,而忽视站在人民立场对他的反思。给一星看在老乡的面子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鸟兽散,一场信仰崩塌后的溃散如鸟兽散,一场信仰崩塌后的溃散本书以冷峻的笔锋描绘了,太平天国最后的崩溃时刻。当湘军的炮火轰开天京城门,曾经高呼 “天父天兄” 的信徒们,在绝望中如鸟兽散,四散奔逃。这场溃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场信仰的幻灭。太平天国,曾以宗教狂热凝聚人心,却在权力腐化与内斗中逐渐丧失精神感召力。当天京失去内外援助,洪秀全的 “神权” 神话再也无法维系人心。昔日虔诚的信徒,在生死关头纷纷弃城而逃,甚至倒戈相向。这种溃散并非单纯的怯懦,而是对虚幻信仰的本能挣脱,是人性在极端困境下的真实反应。《天京之围》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任何依靠虚幻的神话维系的统治,终将在现实面前土崩瓦解。如鸟兽散的逃亡者,将太平天国的记忆带向四方,使这场运动的余波在民间继续回荡,或许他们是下一场变革的见证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天京之围:理论、团结与人性的三重启示》读完《天京之围》,我不仅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深刻的。首先,任何一场革命运动,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太平天国虽然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其战略方针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战争的后期,太平军的军事行动逐渐陷入了困境,最终导致了失败。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才能在复杂的斗争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其次,团结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和权力斗争,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革命的进程中,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最后,人性的修养和道德的建设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基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性的黑暗面占据了上风。在革命的实践中,必须加强人性的修养和道德的建设,防止权力的腐蚀和人性的堕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革命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实现革命的目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对湘军成立到攻克天京这段时期的历史进行全方位解读通过一个个重大事件,重大节点,重大人物,很好地呈现了湘军和太平军之间的战争过程。以人物串事件,以事件讲人物,对晚清时期曾胡李左,以及其他湘军名将,都有很好地解说。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当时的历史有更深刻得认识和了解。以前对这段时期的历史理解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自己对曾国藩的阅读,是站在曾国藩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难免就有所偏颇,这本书对湘军时期得名将名人都有介绍,对在其中起的作用都有说明,是更加全角度全视角对当时情况的讲述。乱世出英雄,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才涌现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治世救国名臣,每个人既各有所长,又有明显的缺点与傲气。而在真正的大关节大事件中又能通力合作,才走向最终的胜利。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以前讲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而湘军确实以文人领兵,上马杀敌,下马读书,真正做到了立功、立德,很好的诠释了儒家文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