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生死旋转门

    本书作者是 ICU 医生,经过多年经历后,面对 ICU 综合征,简单的说就是经过 ICU 活下来,但是处于半死不活状态,再也回不到过去生活的轨道,本书没有答案,但可以让读者思考。美国医保支出目前占 GDP16%,并且很快将上升到 20%(中国约为 5.2%),在 ICU 一周的平均费用 10 万美元,过去 20 年,美国的重症监护方面的费用翻了一番,可美国并不是个全民医保的国家,美国的医保体系面临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而其他西方国家面临不堪重负。关于刚刚过去的疫情处理,我一直坚持中国政府决策的英明正确,因为中国医院没有分级制度,如果早开放,汹涌的病患会冲垮整个医疗系统,只要了解一下西方面对疫情对医疗系统的冲击和后续的维持费用,就能明白中国政府的良苦用心和决策艰难。本书也有大量病例和亲身体验展示重症后遗症的问题,关于是否值得很难界定,医学科学的进步过程中,还会有太多的牺牲,如同各种移植手术是否值得,我认为需要专业领域人员讨论研究,不适合全民大辩论,如何权衡专家决定,中外医疗体系对比,中国强治疗轻康复,更要预防过度治疗,普通人更应珍惜平凡的健康。中国人因为大部分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做不到 “视死如归”,只要看很少老人生前处置分配好财产,就明白对生命的不舍和挣扎。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令医学界害怕的是,要承认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曾经,科学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让人类发展出了和死亡对抗的重症医学。然而,太过注重 “活下来” 本身,而忘记生活质量也是生命尊严的一部分,让活下来的患者变成了缺乏灵魂的躯壳,很多人无法接受自己的改变,甚至自杀。医生和病人应该建立起一种互惠的关系,共同推进医学的进步,才能帮助更多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细节

        一个标准的现代 ICU 里可不止这些,还包括全天候计算机监控、多条中央静脉输液管、营养管、导管、超声、磁共振成像和通过泵注系统进行输送的各类药物。这些必不可少的医疗设备不少都成本不菲,一台要几百万。以埃利医生所在的美国为例,ICU 的一平方米造价高达二十万到四十万美元,是豪华酒店的五到十倍,一周治疗费用高达十万美元。但贵也有贵的道理,随着危重症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从 1988—2012 年,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了 1/3。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学是建立在善心的基础上的,即愿患者安好。但实际上不仅仅如此,医学的目标必须有更高的标准:仁慈,即造福于人。这让我和患者建立起信任,也是我的技术和实践的基石。作为被患者信任的回报,我承诺我会永远全力以赴帮助患者,并且永不伤害他们。每次走进医院,我都会提醒自己这一承诺之重堪比一份契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又一次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医疗的目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从逆来顺受到主动尝试各种方法治疗防御。随着技术的日益强大,人类对待自然的心态也越来越高涨。在一些领域,人类的确可以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自然。这种小小胜利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不断推动人类勇敢的挑战未知。在寻找更强大的技术时,时常忘了目的,或者说简单的把技术当成了目的。医学治病救人,当人们醉心于日新月异的技术时,鲜有人停下回头看看病人在想什么经历什么。承认技术的局限,承认败给死神,不易。医生作为局中人要挑战行规放弃既得利益,更是值得敬佩。索幸,当技术回归工具本质,人面对死神时重拾社会动物的尊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ICU是帮助自己或家人的一种方式

              在阅读此书前就给孩子说别抢救我,这个想法来自他人的故事。阅读后,作者让我知 ICUICU 抢救了生命,但同时会给患者带了第二次严重伤害,保了命但失去活的自由:“重症监护病房描述为一个去人格化的地方:人们被剥夺了个性、过往人生、个人需求乃至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淡化他们的一切。” 作者是 ICU 专业著名的医生,他叙述自己的转变 ——“我还是一名年轻医生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认为重症监护领域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我会热切地谈论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如何让患者摆脱休克并进行生命维持。而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的回答会是无花果,或是汤匙上的蜂蜜,或是一段音乐。” 他原只关注疾病,把病人看作人体器官,按接受专业训练,给病人注入大量镇静剂 导致病人发生谵妄症,书中言:“我们之所以对患者过度地使用镇静剂,是因为我们担心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感到不适和焦躁;他们会自行拔管并摆脱束缚;他们会在因谵妄引发的暴力行为中伤害我们。由于采用了过于保守的跌倒和坠床预防措施,我们让患者保持不动,导致我们没有尝试让他们尽早恢复行走。我们让家属远离患者,将患者的亲人视为来访者而不是治疗计划的参与者,因为我们认为他们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占用我们宝贵的时间” 随后他思维转变:“仅仅阻止人们死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也就是在进入 ICU 之前所拥有的生活。” 他呼呼 ICU 改革,他重视患者的生活、意愿,也重视临终关怀。书的结尾是操作使用的指南,如何种人进入 ICU 后容易患上谵妄症,如何管理等。我不知中国医院 ICU 认识是什么,若发生了作为家属或患者是无力左右的,但阅读次书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自己和家人少受苦,至少在决策上有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icu

                我们看病总是无条件相信各种靠得住的医生,但生病,需要我们自己也真正需要懂很多,谢谢作者对 icu 的反思及行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世界正在你我的努力下变得更好

                  我想说的基本都在标题中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为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自己躬身实践的行动力而感动。同时我也对于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感到担忧。好在在我将近读完本书前我有机会和一位朋友的爱人 - 一位战斗在一线的麻醉科医生 - 他对于目前国内在麻醉剂使用上的进展让我倍感轻松。我很感谢生在一个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好的变化总是扑面而来。作为见证这一切发生的人,我也想尽自己的所能让这个世界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一寸进步有着一寸的欢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全本都是在说一个概念,就是在医院对于生命的救治不能仅仅把治疗物理器官当成唯一目的,要把人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去救治,完整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各种感知,我们治疗人的时候必须一起考虑到个人对于情感、家人、自身和他人的诉求去尽量满足。这本书给我很深的感触,因为我这个春节回家陪伴进入 CCU 抢救的亲人就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人对于生命质量的诉求的挣扎和无奈。首先,解释下 CCU,是武汉一个医院创造出来,低于 ICU 级别的病房,家属可以自由进入陪伴,但是不能太多人,可以有护工,抢救的设备和 ICU 是一个级别,包括 24 小的护士站值班。但是,目前在此类重症病房有以下几个很大的弊端:1、虽然有护士值班,但是因为临近春节,护工不好找,我的母亲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肾衰、心衰进去,晚上我父亲睡着了,母亲想自己上洗手间,结果没发现自己双腿无力,结果直接摔下床,直接摔出大面积脑梗,存在看护问题,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2、我母亲摔倒后,护士因为要扣全年的年终奖,所以直接进行了双手捆绑,结果造成我母亲强烈的反抗,毕竟失去自由再面对疾病未知的恐惧,一个接近 80 岁的老人确实很难正常面对,出现了不配合治疗的情绪和干扰其他病人的反应,这里缺失了对病人个人情绪诉求的关怀;3、因为心衰加上摔倒后的大面积脑梗,病人出现小便和大便都失去控制的情况,小便还可以用尿管解决,大便就没有办法了,为了能及时清理,只能不穿裤子盖好被子,母亲对于此种情况也是强烈抱怨,说不穿裤子怎么行,她也有耻辱心的,毕竟是一个老人家,对人性的尊重还是做得非常不够;4、还有就是重症病房开的药又多,又从来不解释原因,一个基本瘫痪的人,一个营养餐吃下去就不停拉肚子的病人,这么多的药片,加上发出来重来不解释原因,病人也是抗拒吃药,后来不断反馈,才由医生减少了药片;其实这只是国内重症病房的些许现象,还有很多没有说,病人对重症的医生不相信,医生因为专业的原因,也从来不对病人解释治疗过程的信息,然后家属也没有地方陪伴,顶多就是一张椅子坐一坐,加上监控仪器不断的响来响去,请问一个病人如何在这个环境里面恢复身体。现在重症的治疗只看病人身体上的指标表现,从来不看人情绪方面的感受,我母亲住院期间多次强调要回家,哪怕不能治疗或者失去性命,后来因为要更换血透的管再次进入 CCU 住院一周,也是强烈反抗,她的表现方式就是不断的骚然亲人,骂亲人,我想她也只能用这种方式去发泄自己难受、恐惧的情绪。而且如果重症病房有亲属陪护的空间,我父亲能晚上睡在旁边,也不会发生治疗期间的摔倒并大面积脑梗的情况,或者能提供更加私密的空间,也减少因为不受控排便的羞耻心。很庆幸看到这本书,至少有医生开始在有意识的推动重症治疗对于人情绪的关注,也许我亲人的症状就是属于谵妄的一种,但只要有人关注到,就一定会有改善。最后希望国内的医疗行业也能开始关注对于人的治疗,不仅仅在于身,也在于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们需要有温度的医疗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ICU 是生命的拐点,也是人生转场的节点

                        “获益、风险、代价一直是 ICU 里盘恒的三个价值博弈点。在患者和家人心中,即时追逐的无疑是获益的多寡,而医者则需要平衡三者的张力,世事无完美,有得就有失。熊掌与鱼,不可得兼。无疑,ICU 大夫手捧着患者生命的全部载荷,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而且 ICU 是 “销金窟”,它是全世界最贵的 “卧室”。一间 ICU 的造价是五星级宾馆总统套房的 6~10 倍,各种生命维持机器的转动都在十倍、百倍地吸附社会、家庭财富,而且花钱越多,复苏的希望就越渺茫。这一法则彻底击碎了人们花钱续命的美梦,而花钱赌命,人们是否愿赌服输,考验着每一个家庭的团结与集体意志。人财两空的局面会休克人们的健全意识,冲动的魔鬼会将死神的孽债算在辛勤劳作的医护人员身上,ICU 暴力一直是医患关系恶质化的梦魇。无论如何从伦理上去提升医护人员的道德魅力,都无法克服 ICU 风险,解铃还须系铃人,充分认识、继而逐步破解、缓解 ICU 后综合征,有效改善医疗品质,切实提升患者的后 ICU 生活品质,或许才是逆转医患关系恶质化的良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到背后的人

                          人与机器不同,人是活生生的需要被看见,看见了背后的人,才能看见对方的痛和需要,睁开双眼去看看你所服务的对象,当直视过他们以后,做出来的事就会完全不一样,这与功利或利益所驱动出来的结果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被人需要是一种怎样感觉,那一刻双方都会觉得对方对自己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荣耀和光辉都可以等到下一次再去感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尊重生命、尊重命运、尊重选择学会面对死亡,才能学会面对生长期习惯于认为某件事没错,就会使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的。警惕。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