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重症之后,终身患者要如何与疾病共处一生?移植手术后,患者要如何接受生活的不便,应对未知的变化?急救治疗中,伴随着重症监护而来的综合征有哪些?危重症救治和后期护理中,有哪些常规与非常规的做法?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让读者深入了解危重症救治、反思技术发展的医学人文经典之作。书中,作者丹妮拉·拉玛斯以克制的笔触,深度记录了危重症治疗鲜为人知的一面——离开ICU并不代表一切好转,先进的医疗技术虽然救活了患者,但也造成了生死之间的复杂境况,其中,无论医护人员还是患者及其家属,都时常面对窘迫与希望并存的选择。

不仅如此,作者还从医生的专业视角记录了许多患者的真实经历,这其中有迟迟等不来器官移植的4个孩子的母亲,有遭遇意外丧失记忆与自理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如果你正在陪伴身患危重症的亲人与朋友,如果你正在从事相关的医疗和科研工作,如果你想拓展自己生命的深度与广度,拥抱生活的每分每秒,那这本书会帮助你科学认识危重症治疗与后期康复,让你更加理解治疗的意义与价值、更加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可能与局限、更深刻地体会此时此刻的生与不可避免的死,为自己与至爱之人做出更好的决定。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说明
  • 推荐序 重症之后当明白
  • 引言
  • 第1章 成为绝症年轻人的“好友”
  • 患者也是一个完整的人
  • 理想的医患对话是怎样的
  • 关心的边界是隐私权
  • 第2章 重症患者中幸运的百分之十
  • 气管插管到底意味着什么
  • 中间站——长期急性病护理医院
  • 慢性危重症的一种结局
  • 慢性危重症的另一种结局
  • 每一天都要衡量治疗的利弊
  • 第3章 “明年夏天,想带外孙去钓鱼”
  • 融合人与机器的新医疗
  • 花甲老人与电动心脏
  • 另一种心跳,另一种活法
  • 不移植也是一种选择
  • 要生存,更要生活
  • 第4章 在急救治疗中被噩梦缠上的艺术家
  • 病房中的无形抗争
  • 身体恢复,不代表一切就好了
  • 伴随重症监护而来的综合征
  • 积极干预,会好起来的
  • 第5章 再次踏上成长之路的脑损伤青年
  • 喧嚣的清晨和沉默的长子
  • 九死一生后的漫漫康复路
  • 心怀希望,步履不停
  • 第6章 坚强等待肺移植手术的母亲
  • 每块伤疤都记叙了一个故事
  • 堪比癌症的肺病VS最顶尖的生命支持技术
  • 丈夫的决定——尽一切可能挽救妻子
  • 最后一场手术,最后一块伤疤
  • 接受不完美,面对不可知
  • 第7章 通过网络捐出器官的好心人
  • 传递生命的接力棒
  • 两个陌生人的心愿——赠予/争取一个肾脏
  • 善意是最大的救赎
  • 第8章 超出预期寿命15年的患者
  • 随意停药后被告知的坏消息
  • 摇摆不定的未来
  • 终身患者的寻常幸福
  • 医学的进步与局限
  • 第9章 治疗之前与治疗之后的世界
  • 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身担数责
  • 为早期患者服务的移植门诊
  • 为长期患者服务的护理医院
  • 出院,走入夏日午后的阳光中
  • 后记 生存之外,每个选择都有其意义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次大病,终生遭罪,全家拖累

    医院里 ICU 床位很少,能进 ICU 的人也不多,大多是重症、危症患者,所以人们不免会揣想,这里是鬼门关,进去走一遭,兴许会九死一生。但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长足进步,如今救治奇迹屡屡发生,能从 ICU 里出来的人还真不少(尽管出来的人并非康复)。久而久之,社会上便产生了莫名的 “ICU 崇拜”。恍惚间,仿佛有了这间神奇的小屋,就可以阻断死神的光顾,病残的生命从此又重放异彩。其实不然,ICU 里不仅有彩虹,也有阴霾,不仅有希望,也有失望、无望与绝望。对此,在 ICU 里与病魔周旋、拼杀的大夫最有发言权,而丹妮拉・拉玛斯就是这样一位眼光总给人以希望,但眉间却总流淌着淡淡忧伤的 ICU 大夫。对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医学训练的普通百姓而言,平时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养生),一旦遭遇危重症,就期望现代医疗技术起死回生、起死回康。在这里,最大的盲点就是对恢复境遇的过高期许,把救治看作敲击电脑里的 “回车键”。然而事实是,从 ICU 里侥幸出来可能意味着康复,也可能意味着平复,还可能意味着残复。在这种认知偏差背后作祟的是 “康复乌托邦” 意识,认为药(术)到病除,即平复如初。无疑,现代医学尊崇 “战争模型”,瞄准靶点,精准、高效发力,毒副作用均在受控范围。但遭遇危重症时,患者病情十分凶险,救治的窄门狭巷里依然可能出现正邪两败俱伤的结果 ——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体质崩坏,免疫系统面临重建。人常说 “大病之后才明白”,这里所说的 “大病” 不一定够得着需要 ICU 救治的程度,能彻悟的莫过于 “生死两茫茫” 的无常。亲历 ICU 之后,对苦难的体悟则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人的一生能抵抗多少次重疾的打击?由重疾开启的 “风烛残年” 模式究竟有多沉重?” 更没有人进一步思考:“由健康过渡到疾苦,再下滑到‘苟延残喘’的境遇时,身心如何适应?” 从这个意义上看,ICU 是生命的拐点,也是健康的拐点,从学理上打开了健康 - 疾病、生命 - 死亡、富贵 - 贫贱 “间性” 的全新思考。因为 ICU 不仅只是高新技术的汇集所,还是人性、财富的分离器。生命无价,医疗有价;技术无情,医护有情。惟愿天下无病,人生无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熟悉」加上「意外」=喜歡

      偶然遇到這本書,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只有不到兩百頁的篇幅,以慢速看,也只花四個小時十幾分鐘。文筆流暢,人和故事清楚簡潔,令人回味,還得到彼邦不少新辦法、新洞察。有些病例是吾土罕見,例如 cystic fibrosis,有一些呢,過往以為不常見,也慢慢顯現,例如白血病化療藥物引起肺功能衰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窗外急救车刚开过

        这是一种个特别的时期,新冠病毒一波一波赶来,被感染的,病情加重的,还有进入 ICU 的……       书中写道 “如果你的预期寿命在你的有生之年持续变化,你会很难想象未来的画面。你不得不在充满焦虑和恐惧的一端与由谨慎的乐观和希望构成的另一端之间来回摇摆。”        “在展望未来时,每个人都有一天会面临由最新的医疗器械和延长寿命的技术所提供的选择,每种选择都有不同的成本和后果。到了权衡利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没有明确的对与错。我只希望书中记录的故事,以及此处简要的说明,能够帮助读者在进入先进技术带来的新世界时,睁开双眼,找到自己的路。”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