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需双向奔赴

    特殊的日子(父亲节)看完这本书,感慨博多。扎心的书名,大胆的话题。这是本书给人的印象。但当我读完后,多了一份平静。同时也感叹西方世界在不同科学领域研究之广泛。特定的文化传统也会使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的父母,文化传统给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灌输了以下观念: 所有的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父母是你唯一能信赖的人;父母将永远支持你;你能把一切都告诉父母;父母无论如何都会爱你;你随时都可以回到家中;父母只会考虑什么是对你是最好的;父母比你自己更加了解你;不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为了你好。 是否对这些观念非常熟悉?是否认为这些观念如钻石一般恒久远? 很可惜,林赛说:如果你的父母情感不成熟,以上的很多观念是不成立的。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成熟的父母都有哪些特质以及类型。知晓这些,可以做到检视自己的父母,以及警示已经成为父母的我们自己。 在剖析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之前,有一个态度必须强调:本书不是为了批判、不尊重或背叛父母,而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父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子女眼中的“中国式”父母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家庭的教育观里,“棍棒底下出孝子” 是常常被父辈们茶余饭后搬出来的金句。小孩若是制造麻烦,父母们不是忙着翻找和面对自己的问题,却往往是急着去处理和掌控小孩,从而树立起 “大人” 们的威信。这样的场景在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


      印象中,父母那一代人总是为了生活而在忙碌奔波。育儿知识?奢谈罢了。在那个年代,婚姻组建的家庭,大部分是出于责任在死磕,更不要说现在的各种育儿心得,也就没有太多精力去关注、思考子女的心理情绪。不过倒是很乐意于掌控孩子的生活,迫使子女走向他们所设想的成功道路。
      “那时候,生活再苦再也累也没关系,只要求你们读书好就可以了。” 大多数家长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将年幼的我们努力塑造成 “别人家的孩子”。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琳赛・吉布森博士在《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恰好提到了这一论点: “驱动型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方面总是追求完美,通过选择性去夸奖和不间断地挑错,驱使着自己的孩子走向成功,而忽视孩子真正想要什么。这不正是大部分中国式家长的典型特征么。
      原来大多数中国式父母可以归为情感上的 “巨婴” 之列。因为他们在情感基本上不和子女沟通,所以加深了孩子上的情感缺陷,两代人之间没有亲密的情感互动。让孩子在情感上更加自卑,压抑着自我的负面情绪,成为《不成熟的父母》中的 “自我掌控者”。
      面对这些问题,琳赛・吉布森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 观察问题、成熟回应、走出过去的 “自我”。
      “面对问题,超脱观察”。其实父母和普通人一样,人无完人,需要更客观地去看待父母的苛责和期望,是单纯的为我们好,还是想掌控我们。然则反思考自我,是否也对父母有过不合理的期望。
      “面对父母,成熟回应”。学会成熟地和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心情,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或者期望他们能听进去。学会在交谈前就定好明确的目标,比如 “要告诉他们今年春节我不会再去相亲了” 这就是个清晰的目标。面对父母交谈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试图改善其关系上,不然我们可能会变得情绪化,而得不到想要的谈话结果。
      “走出过去的自我”。我们自成长以来,部分行为和想法都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因此和父母沟通时,就要观察自我,理解我们那些行为是受父母影响产生的。进而走出来,保持一个独立成年人的思想和父母交流,不让沟通模式重新回到父母的掌控中去。
      总的来说,《不成熟的父母》是一本比较系统的心理书籍,易读又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性,推荐给对原生家庭有疑惑不满的人,也可以用来反省不成熟的自己。不过书中各类观点的分类太过于牵强,有点理想化主义,比如完全情感成熟或者完全情感不成熟的人,其实生活中极为罕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在心理学上是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的。有研究表明,自私、霸道、调皮的男孩子比谦让听话的男孩子更容易吸引女孩子。这种情况主要是这些女孩子大多数是 “自我掌控者”。她们在孩童时期常被不成熟的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亲密关系,进而形成了习惯 —— 最有魅力的人可能会让她们想起过去糟糕的家庭生活。这种一时的兴奋可能在向她们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她们又要重复过去那种自我挫败的生活了。但是她们却愿意深陷其中,因为童年的经历让她们觉得这是她们的问题,她们要调整自己去迎合给她们带来不快的人。小时候是自己的父母,长大了是这些霸道自私的男孩。​ 当然具有同样经历的男孩子也是这种情况。这本书中写到了不少关于不成熟父母的表现和影响以及改变方法。因为书不厚,所以作者展开的稍显不充分。​ 书中提到了两种类型的人,即自我掌控者和外物掌控者,重点讲了自我掌控者,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这里所谓的自我掌控者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情感处理工作学习等方面,将所有的问题归集于自己,总是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才会造成一些问题,并幻想只要自己做得更好一些、更合乎别人尤其是父母的要求就能够解决问题,就会过上 “好日子”,所以这种人容易焦虑甚至抑郁。而这种性格的形成主要还是在孩童时期,做家长的自身不成熟,没有处理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导致的。​ 生活中,做父母的关心孩子并不是仅仅供他吃穿用度不愁,也不仅仅是孩子生病了百般照顾,也不仅仅是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打气。如果只做到这些,在本书的知识框架内,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父母。书中关于成熟的父母特征讲了不少,简单来说是和孩子一道成长,以平视的、第三人的视角来处理家庭亲密关系。作者说的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很难。​ 最后,有点疑惑或者叫不解,这本书的理念是不赞成孩子使用 “归因于己” 的思维,可《论语》里明明又强调从自身找原因。这难道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截然不同之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成熟的父母会“遗传”

          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很多网友表示被苏家三男气的睡不着觉。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多少人在生气的同时唤醒了儿时的那份孤独与不安。


          弗兰克・卡德勒曾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大多来自家庭。很多人不愿意面对家庭这个问题,尤其是原生家庭。不过,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这就注定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我曾认为人表面的行为特征和内心深处的情感框架都是难以捉摸的。也不曾想过当父母给我带来不安时,我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不成熟的父母》让我知道,其实复杂的人性是可以被归类的,父母的内心世界是可以被窥探的,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出与不成熟父母相处的正确方式来摆脱情感孤独,获得真正的自我。
          赛琳・吉布森指出,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会 “利用” 孩子让自己感到更舒服。并将不成熟的父母分为情绪型、驱动型、消极型、拒绝型四种类型。
          《都挺好》中的苏母身上有很多中国家长的影子。他们习惯性的为孩子铺设所谓的 “成功道路”,将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追求完美,会因为孩子偏出自己设想而感到蒙羞。赛琳・吉布森将这种家长称为驱动型父母。一般驱动型父母都比较强势,在家庭中也占有主导位置。与之相对的,是苏爸这种性格懦弱,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遇事能躲就躲,无法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父母。这也是赛琳・吉布森笔下典型的消极型父母的形象。
          面对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很多孩子会建立一个虚假的自我来满足父母的需求。比如苏明成一直按照苏母的期待生活着,直到苏母去世了,他才意识到出了问题。因为他为了满足苏母的需求而建立的虚假自我已经失去了意义。
          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会在长大后重复构建出类似自己家庭的关系。因为对于人类的大脑而言,熟悉意味着安全。比如苏家的两个儿媳妇,理智孝顺有担当,在家庭决策上往往也起着主导作用。因为苏家苏母当家,两个儿子习惯了苏母所带来的安全感,所以在组建家庭时会带上以前的痕迹。
          弗兰克・卡德勒还说过,家庭带给我们的磨难往往具有遗传性。如果不能及时察觉这种情感上的不成熟,这种问题将会一直延续,甚至在我们的后辈中重复上演,周而复始。
          赛琳・吉布森在《不成熟的父母》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与测试来引导我们发现情感不成熟的痕迹,并给出解决建议。凭这本书的专业性,值得推荐,但是在专业的同时这又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埋头苦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为一个情感成熟的人的秘诀在你的内心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情感上不成熟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一直努力让自己学习变得更加成熟。


            改变自己的前提是认识到自己身上具体的不足的点。本书虽然是教我们如何识别情感不成熟的人,但是将书中的一些原则作为提升自己的情感成熟度的方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简单来说,
            1. 说完就结束,不纠结于别人是否接受
            2. 能够知行合一,给人可以信任的感觉
            3. 能够为了让大部分人不产生矛盾,可以接受自己的不舒服。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原则,作者最后结束的话,搬过来作为结束语很合适。
            所以,请告诉我,你觉得为这次重生所经历的痛苦是否值得?你会为自己选择了觉醒之路而高兴吗?
            你会?
            我也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治疗师们知道,从感情上脱离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恢复平静的心态并且实现自给自足。但一个人怎么才能做到从感情上脱离不成熟的父母呢?事实上,通过了解所处的环境,我们便可以做到这一点。描写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的文学作品中,缺少对 “为什么这些父母爱的能力有限” 的合理解释。本书弥补了这一缺失,这些家长爱的能力有限的原因是他们基本上都情感不成熟。一旦你了解了这个特点,就可以判断自己与父母怎样相处是可行的。知道这些可以让我们找回自我,按自己的本心生活,而不会被拒绝改变的父母伤害。理解他们的情感不成熟能够使我们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因为我们意识到他们的忽视不是针对我们的,而是关乎他们自身的。当理解了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就可以不再为他们感到沮丧,不再怀疑我们自己的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一门心理学的课找过来看的书。没读过的人可以先试试读第三章《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相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你像我一样频繁想要评论 "这说的不就是 XX 吗",那你应该会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它文字流畅,非常易读,逻辑也很简单清晰。它对不成熟父母的特点和孩子的感受的描述,减少了我很多无意义的思考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情感不成熟的人不是故意使坏。实际上,他们是 "缺心眼"。他们情感发育不成熟,就是会把生活想得过于简单化,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同理心,反应性情绪,缺乏客观性,害怕情感亲密。我们需要做的是:1、表达之后就不再把事情放在心上。—— 只表达,不试图控制结果。2、专注结果,而非关系。—— 他们无法与人产生关系,放弃这个幻想。你需要选择好理性的、实际的目标(比如通知父母今年过年只回家 3 天),把目标定在完成这个目标,and that's all.3、不要与对方建立密切关系,要善于控制。只关联,而非关系。—— 不要对情感交流有过高的要求。放弃情感联结和被理解的幻想。接受父母的真实面貌,不对他们寄予期望。你可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亲子关系,但是你能使你们之间的交流更加让你满意。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能在不被他们理解的情况下生活。放弃过去的模式,用一种新的模式和父母相处。终极目标是掌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再被情感纠葛绑架。当你不再困惑,不再因情感不成熟的人的行为而沮丧时,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更加简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定议成熟

                  该书之所以值得认真阅读,在于其阐释的关于成熟的意涵。我们可以说是 “认清了生活的真像,依然热爱生活” 的人;也可以说是 “不惑”;甚至说是 “自信、独立、承担责任、能够管控情绪” 等等。但从人类自身意识觉醒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对世界产生了结构化、系统性的认知,能够有一整套的判断、选择、行动的理性逻辑,而不是受本能、情绪和潜意识的胁迫,懵懵懂懂的随波逐流;受各类八卦、舆论和专家们的诱导,糊里糊涂的人云亦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了缓解和老婆的关系看的

                    书中的观点,既让我认识到了老婆身上从小被父母教育的弊端,也看到了自己性格的缺陷,专门买了实体书,不管是现在两个人相处对待父母的态度,还是以后有了小孩以后对我们自己的要求,都有了对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过去的生活对心态、自我评价、在与人交往时表现的不坦诚等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自我掌控者,情绪内化,不敢求助于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甚至牺牲成全关系,特别独立,对别人的理解感到吃惊等!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重启人生的机会,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到过去对自己的影响,从此刻起,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熟的人的标志有哪些?

                        如何掌握一些和人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中国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成人以后再读,反观自己与父母的过去,会感受到很多经历过的细致的问题,以及映射到自身成人后所面临的自我内心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但终生影响着我们与老去的父母的关系,也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在社会上生存、与人交往中、面对困境处理问题时、面对与子女相处时,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成熟的父母会“吃人”

                            不成熟的父母有多可怕?一年前,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王猛在回忆自己与父母的 30 年生活时,写下了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 “过度关爱”、“掌控欲”、“冲突”、“炫耀”:从小母亲的包办式照顾、自己被取笑时父母的视而不见、父母对其未来志愿的操控…… 那些让他难以忘怀的过往,都对他的心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伤害,造成了他性格的缺陷。他说 “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内心却像是一个敏感、自卑的孩子,甚至因为无法获得解脱,选择跨专业赴美学习心理学自救,到后来与父母决裂,12 年不回家过年。
                            起初,我虽然很同情王猛的成长经历,但王猛孩子般的控诉、逃避式的决裂做法让我很难产生同理心。后来看了《不成熟的父母》,才算是对王猛有了更多更深入的理解。
                            按照作者琳赛・吉布森博士的理论,我发现,王猛的父母是很典型的 “驱动型父母”。
                            这是不成熟父母中的一类,这类父母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追求完美,往往将自己的成就感寄托给孩子,有条件性地对孩子付出爱,若是孩子没有达到他们设定的目标,或者没有走上他们所谓的成功之路,他们则会产生羞耻感。
                            更可怕的是,中国式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有这类父母的影子,而王猛式家庭悲剧只是当代中国畸形原生家庭的一个缩影。
                            很多不成熟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也存在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意志,他们专制地代替孩子做出了自以为是的 “最佳选择”。但其实是以爱为名,强制地将孩子的人生与父母的人生合二为一,吞噬孩子原本独立自由且能客观思考的意识,剥夺孩子学会成长成熟的能力。即使生理上成熟,但情感不成熟的成人永远是个孩子。为人父母没有考试,只有伦理身份,而无健全成熟情感的父母,其可怕程度难以言喻。
                            以王猛为例,他一直深受父母影响,情感上难以成熟,以至于在处理父母关系时也有种 “孩子气” 般的决绝,并不是一个好示范。对于如何从不成熟父母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吉布森博士给了三点建议:
                            1、 客观地观察并发现问题所在;
                            2、 尝试与父母交流时,就事论事,务必态度平和,不要试图改变对方;
                            3、 保持独立成年人的想法,父母态度软化时需警惕。
                            这本书的作者琳赛・吉布森博士是一位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在多年临床心理职业生涯中,总结了很多实际案例和实用方法,能够帮助童年受过伤害的成年人认识并了解情绪型、驱动型、消极型、拒绝型四类情感不健康的父母,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法,摆脱父母负面影响,塑造全新的自我,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不得不说,书中方法的操作性很强,值得一读。但是考虑到参考案例来源的地域局限性,以及中国家庭与国外家庭之间的差异性,部分方法在中国家庭中的实际可行性有待考量。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