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9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宪制视角下的近代史

    这本《1840 年以来的中国》,王人博老师直抵近代历史中最耐人寻味的核心 —— 立宪以及背后的转型问题,以历史的真问题 —— 中国立宪史,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为我们展现一纸宪法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其思想深刻,每读几页,总能受到启发,个人印象深刻的是 1949 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作者在对在对这些 “立宪” 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觉醒时代》背景材料

      作者应该看看《觉醒年代​》,作者梳理了 1840 年以后,清末民初的著名大家的思想探索,选题不错,用现代西方的条条框框去苛求当时人的思想,问题是不愿承认中国现在道路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典型的知识分子论証,可取之处也可但闲书看当时各大思想家的观点,各种探索。另外作者重视的都是些口头(笔头)的政论家,而没有提那些行动派。下卷也是不错的闲书,有些考据还是挺有意思。尤其是对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几次修宪的回顾也挺有意思。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窗户为你而开

        作者观点:1840 这个年份,一直被中国人诉说。它是现代中国历史形成的一个特定瞬间,其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那一刻,中国与异己者对面相撞,跌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世界。瞬间也成为两个中国的分界线:一边是由自己的精神、思想喂养的自立的世界,另一边是使异己者成为自己一部分的现代中国。这个异己者就是西方。作为竞争对手?作为敌人?作为朋友?抑或是一个混合体?不同的角度总能读出不一样的历史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840年以来的中国》

          1840 这个年份,一直被中国人诉说。它是现代中国历史形成的一个特定瞬间,其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那一刻,中国与异己者对面相撞,跌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世界。瞬间也成为两个中国的分界线:一边是由自己的精神、思想喂养的自立的世界,另一边是使异己者成为自己一部分的现代中国。这个异己者就是西方。从此以后,不仅西方的身体在中国东游西逛,它的精神思想也内嵌于中国的历史,被中国内在化了。而这之前,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各自生活,井水不犯河水。虽然相互间没有以整体的身份来往,但也存在彼此的眺望。中国,习惯把那块异域的世界叫作泰西,即在西边很远的地方 —— 到底有多远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泰西人与中国人不同,他们喜欢远足,在中国明代就有了泰西人的身影,这些人不是单纯的走亲访友,而是千辛万苦来传播他们的上帝福音。这些传教士也愿意将其家乡所属之地称作泰西,以区别于身在的这个异国他乡。也就是说,泰西这个称谓并不含褒贬,只是一个称呼远邻的叫法而已。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为国之本

            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珍贵。这世界上若是没有种田的,裁缝,木匠,瓦匠,小工,铁匠,机器匠,驾船工人,掌车工人,水手,搬运工人等。我们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房屋住,没有车坐,没有船坐。可见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话倒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认识和思考近代中国,是关涉现代中国转型的大哉问!

              📖书名:1840 年以来的中国️作者:王人博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任何一种外来思想的移入都是以自己的 “理解” 为前提,构成这一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包括使用的语言文字、词语概念、思维方式,以及身在的语境。这个 “前解” 是通向 “理解” 的不可绕越的起点。没有祖先的遗迹 —— 文字,外来的思想就无从书写。这样的书写与其说是对外来思想的复原和重述,毋宁说是意义在异域的移转与再生。“我者” 本身构成了意义的再生之地。🌟 1840 这个年份,一直被中国人诉说。它是现代中国历史形成的一个特定瞬间,其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那一刻,中国与异己者对面相撞,跌入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世界。瞬间也成为两个中国的分界线:一边是由自己的精神、思想喂养的自立的世界,另一边是使异己者成为自己一部分的现代中国。这个异己者就是西方。🌟从此以后,不仅西方的身体在中国东游西逛,它的精神思想也内嵌于中国的历史,被中国内在化了。而这之前,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各自生活,井水不犯河水。虽然相互间没有以整体的身份来往,但也存在彼此的眺望。中国,习惯把那块异域的世界叫作泰西,即在西边很远的地方 —— 到底有多远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泰西人与中国人不同,他们喜欢远足,在中国明代就有了泰西人的身影,这些人不是单纯的走亲访友,而是千辛万苦来传播他们的上帝福音。这些传教士也愿意将其家乡所属之地称作泰西,以区别于身在的这个异国他乡。也就是说,泰西这个称谓并不含褒贬,只是一个称呼远邻的叫法而已。🌟 西方有几幅面孔。从最基本的面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它的力量,一个是它的价值。非西方与西方的相撞是西方的到来,不是非西方对它的造访。所以,对中国而言,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是西方资本、军事、贸易、宗教文化的扩张或征服,这也容易被认为恃强凌弱,缺乏道义。“洋鬼子” 这个词便承载了这种非道德性。力量除了遭受道德的评判,也不能[被]全盘否定它的价值。事实上,中国人正是从彼此力量的对比中发现了真实的自己。差距就是差距,不能用文化上的差异为自己辩护。在力量面前,弱者的正当性不能从弱自身获得。力量催逼着中国必须往前走,而不是囿于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而通过道德评判让强者停步。弱者改变自己的唯一出路,是从力量中寻找自己新的正当性,区别在于途径。中国把西方的进化主义思想变成自己的武器,实现赶超便是寻获自身正当性的努力。🌟 相对于力量,价值这一层面比较复杂,只能分别来谈。通常被看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西方价值包括科学、理性、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等。无疑,这些价值来自西方。但它能否成为普遍性价值,除了价值自身的因素以外,还依赖于力量。坚船利炮的威力与制造出它的手之间具有内在关系。贫弱不能成为人类追求的普遍性价值,不是因为它缺乏德性,而在于它不具有再生产的能力。特殊性变身为普遍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能力(力量)的介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民族的只有经过(有能力代表)世界的承认才能成立,否则,它就只能归属于当地的奇风异俗。🌟 普遍主义价值也依赖 “中心 — 边缘” 这个结构。普遍性价值是由中心生产的,然后向边缘扩散并被边缘认可接受而成立。从理想的状态讲,人类应该是无中心化的多元存在,因为只有剔除了中心 — 边缘结构,人类才能真正的平等相待。然而,人类提供的历史和现实实践恰恰相反,人自始就在中心 — 边缘的结构里生活。没有中心主义,人类似乎找不着北。世界如此,共同体内部如此,即便小如一个单位、一个村落也如此。中心 — 边缘结构是呈级数的相对化存在。相对于西方,非西方是边缘化的;相对于美国,加拿大就是美国的北边;村庄之间也可以联结为一个村落群,乡政府所在地通常构成它的中心地带。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巴格达到华盛顿的遥远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来自观念;国内的普通话之所以在全国普遍通用,不是因为它多么好听,而在于它是由中心生产、提供的。上海话再洋气,也只是一种方言;富有、发达的广东则属于较远的南方省份。同样,我们也习惯把国内的城市区分为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看看城市的电话区号就知道,三位数的区号相对于四位数的区号,就是它的中心性的身份和表征。🌟 在西方中心主义这个结构里,现实的恰当做法不是先忙着去中心化,因为即便在理论上解构了它,事实仍然存在 —— 中心不会因为纸面上的否定就能自动消解。只在理论上抵制并不是个好主意。可行的做法是,在观念上,先把普遍主义价值与它的传播方式、途径区别对待。简而言之,不能把西方的殖民扩张、征服、霸凌行为与普遍主义价值混同,一起否定。拎出婴儿把洗澡水倒掉才是得当的做法。否定、抵抗西方的非道德性是正义的,而把西方生产的普遍主义价值进行 “翻译”,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和实现的美好价值该是中国人担当的使命。🌟 在另一个层面上,普遍主义也不能把人的多样性和具体性简单地回收到它那里去,普遍性 — 具体性是它存在的另一个结构。在这一结构里,离开具体的人,所谓普遍主义价值也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有一个道理谁都明白:普遍性是从众多特殊性抽象而来。它依赖于 “人” 这个概念。人之所以能脱离肤色、种族、地域、风情而共同被表述为 “人”,依赖的是思维对人的具体差异性的模糊处理,抽象出共通性。而难点在于,如何验证抽象出来的共性是准确可靠的?又如何把这种由共性推演出的普遍性投放到每一个具体的特殊性中去?事实证明,西方价值要真正成为人类的普遍性价值 —— 不只是停靠在意识形态层面 —— 就必须把问题进行反转:普遍性的成立深植于特殊性的具体实践中,而不是普遍性取代了具体性。普遍性做不到人的整齐划一,也无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差异。事实上,人既需要普遍主义价值作为方向,又热心自己的个性化存在。抽象与具体、绝对与相对的辩证运动,是西方价值变性为人类共同实践的普遍价值的一个途径。🌟 又譬如,来自西方的法治已成为现代人类共同的普遍价值,中国也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法治的基本要义是遵守规则,那么,假若一个人走在斑马线上遇到红灯,而且身前身后又没有机动车辆,这个人应该是走还是停呢?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遵守规则就是无论是否有车辆通过,遇到红灯行人就应该停下来。如果用这种经验来衡量,很容易得出中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结论。那么,遵守和践行法治的普遍性价值,是否就必须要求全体中国人非要按照上面说的去做?事实上,对中国来讲,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其难点不应该仅仅归结为中国人的法治意识不强,倒不妨换一个思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性,而改变习性是一个几乎完不成的任务。在布尔迪厄的反思社会学里,习性是一个关键概念。它在人的行为中不断地被结构化,具有再生产的功能,所以改变习性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是法治的普遍性又一次遇到具体性。应该如何处理才是合理的呢?要求中国人一定像西方那样是一种思路,但如上所言,这个难度很大;尊重中国人的习性是另一种思路。事实上,多数中国人对规则的理解是情景化、语境化的。中国人在生活世界依靠的主要是经验,而不是绝对化的规则。把单个行人的闯红灯看作违法并不错,但这并不解决问题。不少中国人习惯在斑马线前作判断,经验决定他是否通过斑马线,很少人会主动跟机动车辆较劲,因为这会被看作傻。在生活世界里,人都会遇到类似问题。古人说过,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特定状态下应该杀身成仁;古人还说过,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一个人到底是该死,还是该活?这不能说中国人不讲理,只是这个理交给了具体实践的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由他自己做出判断。而且,中国人也愿意相信,君子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里的意思是,价值真要成为普遍性价值,它不应凌驾于具体性之上,而是俯下身来尊重和亲近具体性。舍此,或许没有更近的路。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化与战争

                1840 年以来,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到一战,二战,朝战,越战,中国经历如此之多的战争,文化争夺与战争相伴而行。虽然到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已经大幅超越西方,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地方不如西方。中国的近代性到 “中国性”,都折射出每一代中国人的拼搏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由,平等,博爱。

                  中国民众真的缺乏政治能力吗?在这个问题上,革命党人显得矛盾: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面对中国民众政治能力低下这一事实;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同意梁启超的这种说法。这就出现了如下情况:他们既要赞扬中国民众,又要引导和训练他们。汪精卫说过:中国人天生就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精神,这来自人的普遍性;人的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是 “天赋” 的,而非训练的;基于这种精神而建立起来的共和宪制也必然适合于中国国民。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没有真假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用现代的思想总结的经验。有用,但不是历史本身。而历史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的空间发生的事情,脱离了这样的框架就只能用二维框架去理解三维的动态,那是不完全的。再加上记录者的主观思想更加的有失偏颇,而历史本身就是所有过去事物的集合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840后的中国

                      推荐看这个书,尤其是学习近代史的学生,有助于对历史的了解。高考的学生更应该去看一下,很多近代史的部分课本讲的太简单,太笼统,透过现象学习历史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这本书看的很累,看了很久很久,但是值得推荐一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good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纲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近代史解读,连我这历史盲都扫了,就有种看到事实背后的真相那种感觉,虽然作者也没有很深度地剖析各种史料,但是把相关的东西都给我们串起来了,就很有结构了,不是单纯的从时间线这一个维度去观察历史,而是像在俯瞰一个沙盘,这个点是咋的,那个点是咋的,我居然读出幽默来了也是很奇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欧美疫情源其精英阶层的惯性思维和由思维判断上的严重偏差所造成的决策错误。或者说,西方的教育以及其个性独立、自由奔放、不受拘束,对疫情若无其事、不戴口罩,爆发后慌忙应对,团体协行能力弱,错失时机,从而导致疫情难以收拾。新冠彻底改变了世界秩序,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去创意、创作、创新、创造、创制、创客……,创 X 需要改变思维、改变自己,以改变应万变是唯一的不变法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新者,践行者,新青年

                              真正适合自己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对症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存阳光必有诗与远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有历史基底,只能看懂一部分

                                  那个时代思想开拓者很激情个个有才华的人都希望带领中国崛起那个时代的才子也很无奈,因为现实和理想总有一道鸿沟无法跨越 1840 年代中国,有陈独秀,有梁启超,有康有为… 思想大师可最终推动中国前进的,很少关键在于有没有干实事看到中国问题本质还好混沌中国,迎来一个毛泽东中国崛起希望之光闪耀起来。最后感觉这本书很干巴,跳跃着结束看完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之复苏

                                    很喜欢这本书以至于看完之后舍不得丢下,中国之大,地域之广,文人墨客也多,经历的坎坷或国或人都是让每个中国人记忆犹新啊!感慨祖国的不断强大给我们这代人带来了新时代、新发展,珍惜此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法学的角度和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节点。而宪法问题,并非单纯的法学问题,背后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无数前辈在探索中不断前行,苦难中铸就辉煌,失败中拨乱反正,奋斗后赢得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840年以来的中国》

                                          每一代中国会人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哪怕是破烂不堪,摇摇欲坠,那也是我们安生立命的国土!我们一次次探索、寻求适合的救国救亡道路。他们的精神、理想、夙愿代代传承!此书可与《觉醒年代》相得益彰,促进理解。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