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城市化陷阱和资本金融战本质
非常好的一部书,温铁军老师的经历让他成为学贯中西的并接地气的务实性学者,本书系统的从经济学角度刨析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一方面详细梳理了新中国 70 年的历次现代化过程,决策层的不得已,最精彩的是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讲解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生性规律和发展进程中的利弊,重点是提出现代化进程的陷阱。1. 现代化带来的贫富差距的必然性。2. 城市化将带来沉重政府财政负担(北欧占财政 58%,英美 40%),中国现在 20%。3. 苏联解体是败于金融战,详解货币的本质。4. 中国是原生性文明国家,不能搞大农场,无限责任政府,如何消减三大差别。5. 战后各落后国家工业化遇到的陷阱。本书出版于 2016 年,现在再看更有感触,非常值得细读,特别是国际资本金融等本质问题,不足之处是演讲集,文章观点有些重复,建议结合 B 站上演讲共同研读,好处也是能看出温铁军老师多年一脉相承的真知灼见。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910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稳住“三农”就是稳住基本盘当前,疫情过后的中国经济在缓慢而艰难地复苏,但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地方债等诸多问题突显,我们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抗加剧,相互之间关系前景扑朔迷离,国家可谓正处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伟大复兴之路充满挑战。如何应对危机,得跳出三界外,把视野放到以往过度聚焦的城市以外。正如毛伟人所说的: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所为的。事实上,中国农村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使其在共和国历史上数次承接了危机的风险。稳住 “三农” 就是稳住经济社会的基本盘,使国家在重大危机挑战面前有更多的回旋余地。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仅是改善自然生态,也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生态的改善。稳住 “三农” 的核心在于农村得宜业、宜居、宜游。由此,拿出真招实招,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显得尤为迫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研究经济领域系统性风险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家,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而丢掉了忧患意识。成就伟大事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温老师真知灼见,是真正心系国家安危的学者,他对经济建设思路的见解振聋发聩,每一章节都那么精彩。对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扩大开放有谨慎、理性的考虑,不故步自封也不激进。百年激进,温老师的解释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激进起步滥觞华夏不过百年。太激进地推进事业确实伤筋动骨,现代化有制度成本。温老师观察到金融资本的新三性:追求 “流动性” 获利所决定的 “短期性” 和 “集中性。资金集聚有办大事的潜力,但是要看谁在用,怎么用。竭泽而渔的方法也在掏空一些群体,拉大贫富差距,引发一系列经济危机。这会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本过剩,代谢到何处去?谁来承担代价?最终必然牵动经济全局,不得不面对后果。温老师还提到教育体系和就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比如埃及曾经发生街头政治运动,起因是高学历人才不匹配经济结构而失业。发展中国家没有那么多高端服务业,就不能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来培养人才,教育体系要 “去依附”。瞄准自己的特色发展,上层有这种觉悟和能力很难得,这离不开四个自信的支撑。不过无论自己的教育体系建设水平如何,我们都要自觉地培养社会需要的竞争力,自主学习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知识,经世致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是后者产生代价巨大。很多国家曾经被殖民,上层建筑被植入不符合经济基础的元素,丧失了主流文化前进方向,已经陷入西方话语体系还没走出来。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按照西方理论纸上谈兵,但是明明资源很丰富却没能让人们摆脱饥饿与贫困,并且不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以至于老是搞街头政治,这是嵌入所谓民主制度和简单移植经济、金融理论的后果。宗主国把上层建筑改造成超前于本国经济基础的模样,维持西化上层建筑制约了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而且会有一定的依附关系。一旦宗主国不给资助了,西化上层建筑就会倒塌,可能是过大的工程烂尾,银行坏账,工人失业,因此国家陷入动乱。说到衍生品,温老师认为金融资本异化于并脱嵌于产业资本追求独立利益,就是加强金融资本主义内在必然的寄生性。这些钱从哪里来?如果实体经济利润不足哪来这么多钱?到头来,还是掏空大家的钱包做奢侈的 “大富翁” 游戏。金融市场的混乱,就在于追求流动性造成的超额收益,超额意味着掏空实体,这真的很可怕。如果能完成话语体系和上层建筑的去依附和去殖民化,对于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是非常有利的,无论外面什么大风大浪,都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冲击。对于自己,也能保持战略定力和自信心。林毅夫老师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思路很值得推崇,理论核心在于:一个经济体的技术、产业、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等的结构是内生的,不是外生给定的。唯有向内挖掘自身文化和资源的优势,从历史总结规律,才能站稳脚跟。自己动手才会丰衣足食,保持不断向上的生命力。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工业化之后我们将走向何方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在中国完成工业化之际,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是符合中国实情的,温老及其团队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即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多样性、在地性,符合中国这一以原住民为主的农耕文明的实情,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温老的批判性思维,反 “主流” 学术的调研思路,也同样发人深省。我们当代中国社会缺乏批判性,缺乏对已有知识体系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精神。好消息是高层已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 “中国式现代化” 的发展理念。未来可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有挑战有希望本书的内容,是精彩的。我是理工科的,但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兴趣,特别是中国的发展。我关注这些题材的话题或者书籍,我无法改变的是社会现实。但是,我看完后,我会肃然起敬,对真才实料的学者对国家。中国的发展,是有机会的。需要每个人去努力建设。对于个人来说,做好自己的规划和发展,是最现实的做法。其实,这类话题,太大。人能够做的事情,让自己变好,这就足够。如果有一种能量强大,强大到可以影响别人变得好,这是一种锦上添花。不要抱怨社会,不要抱怨环境,多学习,多实践,会有所得。以上,勉励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是温铁军 2004-2014 的演讲录,主旨是反思现代性,此书所做的教训分析指向明确,就是中国历代主流都要追求现代化的百年激进。 那现代化是什么,简单理解就是工业化 + 城市化,越多的城市化,意味着越多的抢夺土地,整个世界都紧跟着西方人引领的全球化的步伐走,但中国已不具备走西方殖民化老路的条件,当三大资本都过剩,即产业、金融、商业资本过剩的时候,就会出现成本的社会转嫁,而现代化的收益是少数人占有,现代化的成本却转移给大多数,这就是成本转嫁论 —— 当代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高度化国家的巨额制度成本向外转嫁,西方是向原殖民地,向发展中国家转,而中国是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承载,这就是中国激进现代化的代价,为什么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因为多样化的乡土社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化解危机是中国经验。 本书自序囊括全书所有观点,各章节是详细补充,跟着温老师回顾历史,回顾当年需要面对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大有裨益,增长见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探索中国独有的发展模式:全民富裕温教授的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两点:1. 不要切面去看现状和问题,要看到现状的历史原因和背后的势、人、法的动态博弈;2. 跳出削足适履的框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理论创新。这也是为什么读这本书,有种气象一新的开阔意境。核心观点:一条逻辑链:成本转嫁论,反对 “资本化”,重视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跳出书本框架,梳理主流高发展国家模式:(1)美国模式:自由主义市场 + 科技创新 + 金融资本主导面临问题:财富分配不平等、金融风险、产业空心化(2)欧洲模式:社会福利国家 + 区域一体化 + 绿色经济面临问题:高福利导致政府沉重负担、债务危机、移民与社会融合(3)日韩模式:政府主导发展 + 出口导向经济 + 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面临问题:人口老龄化、出口导向结构单一、创新乏力(4)中国模式:国家主导发展 + 改革开放 + 城乡统筹发展面临问题:经济增长放缓(内需不足、国企效率低下)、环境问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不公平(城乡、地区、公共服务)、人口老龄化中国模式的解决方案(1)经济结构转型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消费升级、服务业发展(2)生态问题建设环保政策、循环经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缩小社会差距(3)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 -> 生态农业:温铁军)、公共服务均衡(教育公平、医疗、养老)、收入分配(税收、社会保障体系)(4)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劳动参与率(延迟退休、女性就业)、人口政策(生育支持、人才引进)、养老服务(社区养老、医养结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从宏观层面帮我们了解了过去很多次经济周期的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解决的办法。包括三农问题,还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在我们整个国家战略当中以及应对经济危机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让我想到了多年前读吴晓波的《大败局》。那本书中在介绍我们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的那十多二十年当中的历史。从书当中我们会通过回顾历史,能够发现自己从何而来?今天为什么以这样的状态出现,以及未来我们要怎么走走向哪里?正如施展老师所讲历史学就是一门未来学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思考未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