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洞察人性》

    本书的首要目的是点明个人的错误行为怎样对社会与公共生活的和谐发挥作用,其次是教导个人怎样认清自身错误,再次是为个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指引。若在商业、科学上犯错,当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让人遗憾;但若在生活模式上犯错,却多半会直接给生活带来威胁。而让大家对人性有深入了解,便是创作本书的目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是绝对的真理?

      人类心灵总要面对并解决种种问题,这必然会对其活动路径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人类的心灵活动绝不会是自由、盲目的。心灵只有兼顾社会生活规律,才能解决该问题。因此社会生活一定会影响个人,个人却基本无法影响社会生活,或影响范围非常有限。但当前的社会生活状态复杂且极易改变,要将其判定为恒久不变的最终状态,依旧不可行。社会生活必然会作用于人类,所有人都跟社会生活存在复杂的关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基本无法彻底看穿某个人心中隐藏的秘密,对其心灵有透彻的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孩子的人格塑造

          本书首次出版于 1918 年,作者费雷德 ・ 阿德勒,通过分析 “人类的行为” 和 “性格科学”,目的是点明个人的错误行为怎样对社会与公共生活的和谐发挥作用、教导个人怎样认清自身错误,以及为个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指引。关于孩子的教育 1. 教育影响孩子的四个手段。对孩子的不安全感有意无意做出补偿,传授孩子生活的技巧,给予孩子经过严格训练的理解力,给予孩子面对其他人时要用到的社会感。2. 帮助孩子走出自卑。自卑是大多数孩子的常态。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以关照孩子的自卑感为基础,归纳为一项教育原则:务必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其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不能让其对生活的残酷有太多的体验,或对生活的黑暗有太早的认知。而一个人如果能够对自卑感加以正确利用,就不会因悲惨的出身、遗传生理缺陷或糟糕的环境,终生无法摆脱痛苦的折磨。孩子将由此获得勇气,主动成长,明白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控。3. 帮助孩子做好人生准备。孩子在成长期间犯下的种种错误中最严重的错误,都以其渴望超越伙伴,并渴望追逐能让自己比伙伴更强大的个人权力为源头。家长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及时矫正偏差,帮助孩子培养健全人格,准备好走向社会。观察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可以判断其是否做好了人生准备、拥有多少程度的社会感、是否追逐优越感。帮助孩子们形成专注力,让他们对世界存有真正、真挚的兴趣。精力不集中的倾向也许会固定为一种性格特征,永远不会发生改变,他们会与世界分离、格格不入。培养专注力,需要教育者在孩子要学习的内容,与孩子的行为模式间建立关联,同时将这些内容变成孩子生活方式的构成部分,必不可少、兼具实用价值。帮助过失犯罪及健忘的孩子找到根源,解决问题。孩子的过失犯罪是指因为偶尔的粗心大意,未能采取必不可少的防护举措,以至于威胁到其他人的安全或身体健康。这是一种极端的精力不集中,其根源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缺少兴趣,精力全都集中于自己身上。健忘则往往体现了孩子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缺少兴趣,健忘只是其不想公然抗议而已。另外,还要观察孩子的无意识、梦境,以及正确对待孩子的天赋。4. 高压教育是错误的教育。父母完全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且总在教育孩子时采取强迫方式,建立自身权威。这么做,也许会让孩子变得缄默,自闭,不敢直面现实,不敢承担坦率造成的各种后果。被强迫的服从仅仅是一种表象,只能造成假意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心灵和性格的养成。关于心灵的一些判断 1. 医学上确定人类的心灵活动的本质不会改变。人类心灵活动的基本要素、目标、动力等引导心灵活动走向终极目标的事物永远不会改变。即一个人处于无论童年期还是成年,他的行动路径大致是不变的,因为其心灵活动的基础早在三四岁就已经形成,是不变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行为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对孩子的心灵培养要从幼年,甚至是一出生就做起。2. 心灵的形成受制于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性格并不源自遗传,而是决定于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留下的影响与印象,决定了人一生行动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是确定的。孩子会想方设法获得优越感,因为优越感能帮自己实现一早便制定的两个目标:一是获得安全感,二是证实自己有足够强的适应能力。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其思想、情绪都在迅速改变,这一切反应都只是对自己想象中目标的暂时性具体化。我们在为孩子的心灵做出评判时,断然不能采用成人的标准,不要总是评价孩子的行为结果对错,而是要花更多精力去搞清楚孩子行为的目的,他们想达成什么目标 3. 世界观是知觉、记忆和想象的共同体。心理认知能力决定了人们的世界观。知觉是一种心理认知能力,而不只是单纯的生理现象,每个人感受的事物跟他看见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孩子能从身边的环境中感受到很多事物,且必定会与其一早成型的行为模式相符,并且没有两个孩子的知觉是完全相同的。每个记忆都不是偶然的,其背后隐藏着一种无意识的目的,要么是为了激励人们继续这么做,要么是为了警告大家吸取教训,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只有搞清记忆背后隐藏的目标与目的,才能有效评判该记忆的价值。想象即知觉重现,而知觉的对象并未出现。想象不仅仅只是知觉的重现(知觉本就是心灵的产物),还是以知觉为基础形成的崭新且独一无二的事物。而最沉重的精神压力与对无法达成目标的畏惧,很容易让人产生幻想。关于性格的一些判断 1. 性格的定义。作为一种心灵现象与态度,性格是个人在跟自己的处境发生关联时,展现出的禀性与涵养。而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性格还是个人发展社会感、追逐优越感的依据。2. 性格的分类。性格的表现方式分为攻击性性格、非攻击性性格、其他性格。攻击性性格主要体现为:虚荣心与野心、嫉恨、嫉妒、贪婪和憎恶。非攻击性性格主要体现为:隐居避世、焦虑、怯懦,以及不文明的表现和糟糕的适应力。其他性格主要体现为:快乐、老生常谈、幼稚、迂腐及固守原则、温顺、独断专行、情绪和性格、不幸,以及宗教狂热。3. 情绪的分类。情绪以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忽然宣泄作为表现方式,相当于心灵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活动。一个人想改善自身处境,又不想违背自身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才会生出感情。分离性感情:愤怒、哀伤、感情泛滥、厌恶、恐慌和忐忑联合性感情:快乐、同情、谦逊可读性缺陷通读全书,案例不少,很多也深有体会,但是读前和读后的混沌感并没有什么区别,比如我还是没有准确的搞明白什么是 “人性”?是不是按照书本结构推理出 “人性 = 心灵 + 性格” 呢?依旧糊涂… 暂且归为两个原因:一是翻译问题,我并不怀疑照句翻译的准确性,而是怀疑译者掌握本书要表达的思想的准确性;二是表达问题,这本距今百年的书,也许当时的文风就是这样的,把一切摆出来,剩下的由读者自行推论。总之这是一本不太有明确结论的书,需要自己归纳整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洞察人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的段落理论太强,读读会没搞懂啥意思,然后回过去重读。读本书是想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增加自己的社会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行为和情绪有很深入的解读,认识自我有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人性的弱点

                  我们往往能因朋友的悲惨遭遇感到满足。” 对人性了解极深的拉罗什富科所说的这句话,用在这里正合适。强烈推荐阿德勒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有助于自我了解

                    看这本书前,我进行了 4 年的自我反思,以纠正自身的错误,可直到看到这本书对虚荣心的描述时,我才发觉到我身上存在的特别大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心驱动行为

                      看懂自己,读懂他人,人际交往吃瓜看戏必备宝藏工具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属于专业书籍,有点枯燥。

                        缺乏具体的生动案例,属于教科书级的专业书籍,有点枯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