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消费主义的巨大谎言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指出在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下买买买让很多人变成了新穷人,《将熟悉变为陌生》对于消费主义相关话题的直言不讳再次让人们意识到自己被消费和由此带来的欲壑难填所掌控。《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这本小书在大师鲍曼的操刀下俨然已经变成了一台可以透视我们自身和社会的机器。结合本书中的观察对照自身以及社会,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更多的可能性。1. 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一种社会的特性,用书中鲍曼的话来说就是在消费和需求满足维系的表面下是不断增多增强的欲望。换言之,让更多人陷入欲壑难填的境地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买买买不光会让人与幸福背道而驰,更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在以往的经济学分析中供需关系是调整商品的关键所在,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下却并非如此。与其说是消费带动了生产,倒不如说是生产拉动了消费。这背后往往就需要依靠不断激发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来实现。好听一点的案例就是乔布斯手里的苹果手机,在发布之前人们并没有购买的欲望,可在此后趋之若鹜,甚至以粉丝自居。海量的物品用来激发、寻求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又会有更多的产品摆在人们的面前。《爱的终结》里性的放飞自我让爱情无处隐藏,而在一个消费占据主导的社会下人们的所欲所求似乎都可以被满足。不难想到,那些消费主义所标榜和承诺的往往是镜中花水中月。比如你可以一掷千金抱得美人归,可在性的满足之后也会与爱情隔绝,《爱的艺术》中提到的救赎自然也难以实现。2. 物质化后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消费主义导致的后果,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是 “爱的物质化”。这是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在对其过程中最根本的附带损失给出的简短且犀利的评语。“对人类生活的整体的、全面的商品化” 听起来有些学术,在我的理解就是人们过于痴迷于金钱的力量。人们自以为用金钱可以获得一切,习惯于其进行衡量,从而改变了自身的生活方式。承诺欲望可以被满足驱动了很多人的消费行为,这需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商品去实现,至于价码则要看人们的欲望有强烈以及对于承诺的可靠性评估。承诺得到满足,人们就没有动力再去消费。可在一个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下,想要保持发展,其核心在于人们的求而不得。换句话说只有欲望不满足才会不断买买买。承诺和交付之间的巨大落差想必每一个收过快递的人都有体会。下单后兴致满满,一开箱索然无味。很多剁手族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不惜背负上沉重的负担,然而这却是消费主义所希望的。3. 巨大谎言要说每一次的消费都是巨大谎言可能有不少人会不认同,可冷静思考承诺和交付之间的鸿沟想必会多少赞同。这种现象并非是个例,只不过是消费社会的常态。消费主义最喜欢的群体是那些被这些巨大谎言所吸引的人,看到了商家的承诺和宣传就轻易下单,被吸引、诱惑、怂恿和操纵。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大概就是直播间里疯狂下单的剁手族,看似占了便宜却常常吃大亏。消费社会的商业需要这些谎言来刺激人们买买买,经济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动力。可这一切并非没有后果。有些时候人们似乎喜欢用一种现代版本的英雄形象来为之辩解。剁手族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蒙骗而盲目下单,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更像是孤胆英雄。任凭对方花样百出,依然会凭借自身的需求和喜好来开展行动,成为了欲望的主宰,活得更为自由。事实上的情况可能就像消费主义的巨大谎言一样会让人常常失望。即便是像《生活在低处》的作者胡安焉习惯的低欲望生活方式,也在对抗消费主义的过程中难以占上风。4. 理论之上与《将熟悉变为陌生》相比,本书里鲍曼所讲述的消费主义等相关内容明显难度有所提升。书中和《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相似,有着较多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好在作者在一些核心方面的讲述中不难理解,或者说可以较为容易取得收获。相信读者可以在理论和概念之上获得一些启发和思考,至于对于自身行为和生活的改变则是另一回事。作为普通读者,我们了解和理解消费主义是通过书中讲述的内容和自身经历结合来实现。故而我们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如此才可以更好指导实践。受限于自身的认知和经验,自然会在理解和执行上有所差异。考虑到个体的性格等各种限制,最终呈现出现的可能千差万别,往往不是一两个典型案例就可以覆盖和代表的。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在反思自身的同时也会增强对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认识与理解。借助鲍曼的洞察我们拥有了一双慧眼,可看清现实后该如何行动则成为摆在很多人面前的又一大挑战。5. 攀登高山阅读一本书很多时候就像攀登一座高山。有些轻易就可以被征服,你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些则充满悬崖峭壁沟壑纵横,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对于那些轻松就可以登顶的我们可能会自信满满,可只停留于此很难取得长远的发展。敢于挑战险峰是需要勇气的,也是挑战自我的开始,更是自我成长的旅程。《梅里雪山》攀登者逝世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虽然阅读不至于带来生命危险,但依然会让人面对失败的风险。或许在开始之后人们才会知道可以攀登的难度,等到结束才明确最终的高度。我们为成功登顶喜悦,但却不能忘了沿路的风景。或许登顶会让人自以为征服了山,但却可能只是一种短暂的幻觉,就像阅读完一本有难度的书。不管你经历多少辛苦,很难说自己就了如指掌,更不必说青出于蓝。即便如此,基于事实进行分享和表达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公开场合更有助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这对自身和他人来说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更可以认清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距离。6. 写在最后略知皮毛是我阅读本书的一大感受。这种体验并非第一次,甚至可以说极为常见。有鉴于此,我自然不敢说全面正确理解了作者和作品,本书就是一例。选择分享与表达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其中的风险自然要包括自己的无知和偏见等一些可见和难以预见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勇气让人得以开始,却不能消除此后的风险。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光是通过书籍的载体和作者进行交流,更是与自身进行交流。对于我而言,更少不了和想象中的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中间会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也会造成认知上的改变。作为普通读者,不能总是阅读那些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书籍,要多去挑战那些可能带来痛苦和不适的。自身眼界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往往是要依靠后者而非前者。阅读的乐趣可能是读书这一活动的馈赠,可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要是遇到像本书这样有一定门槛的,除了费脑细胞,还可能让人感到不适,甚至可能会影响对于自我的认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消费主义VS消费泛滥在历史的长河中,消费主义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它滋养着人类的欲望,又在某些时刻泛滥成灾。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消费的承诺满足了人类的欲望,其程度是过去任何社会所无法企及的,甚至连梦境也难以企及。然而,这种满足感的承诺只有在欲望尚未得到满足时才能保持其诱惑力,更深层次地说,只有在客户还未 “完全满意” 的时候,那些激发和启动寻求满足感、促进消费主义实验的欲望,还没有被认为得到真正而充分的满足的时候,这种承诺才能持续其魔力。“消费主义综合征” 是一个与速度、过剩和浪费紧密相连的概念。在这个消费社会中,有一条核心规则,它基本上无可争议,因为也不落文字,那就是要想自由选择,就需要有资格能力:使用选择权的知识、技能和决心。这条规则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赋予了人们选择的自由,也隐含了一种责任和能力的要求。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底层阶级的存在被正常化,他们被置于社会公认的界限之外。底层阶级不仅仅是 “官方认定的穷人” 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一种被社会所接受的现实。然而,正是这种被视为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使得生活在贫困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一个足够重大的议题,需要予以紧急处置。在底层阶级面目单一的丑陋而令人生厌的景观中,“纯粹的穷人”(“体面的穷人”)显得光彩夺目,他们与 “底层阶级” 不同,他们最终会自己做出所有正确的选择,并回到社会公认的界限之内。这种观念,即沦为底层阶级并留在那里属于选择问题,从贫困状态中恢复过来也是一种选择 —— 这一次是正确的选择,传达了一个隐含之意:另一种选择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使穷人摆脱在社会底层堕落的状态。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但同时也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外部环境对个人选择的限制。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告知,通过消费,我们可以获得自由和满足。然而,这种自由和满足往往是有条件的,它们建立在个人的经济能力和知识水平之上。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这种自由和满足似乎遥不可及。他们被边缘化,被标签化,他们的存在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紧急议题。这种对底层阶级的忽视和边缘化,不仅剥夺了他们的尊严和权利,也忽视了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和潜力。社会的进步不应该是建立在一部分人的牺牲和边缘化之上的,而应该是建立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和福祉之上。消费主义的逻辑在这里显得苍白无力,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被排除在消费的盛宴之外,为什么他们的需求和欲望被忽视。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反思,我们的追求是否真正带来了满足和幸福?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确保它们不仅仅是对物质的追逐,而是对人类福祉的真正贡献?消费主义的逻辑是否能够回答这些问题,还是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费主义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的欲望和贪婪,也映照出我们的无知和短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满足和幸福不是建立在物质的积累之上,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尊重之上。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种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道德和哲学问题。让我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不忘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平静,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