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以自己为目标VS.以自己为工具
工作始终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文明发展的驱动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我们的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未来的工作将会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革?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而《理解工作》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和思路。这本书的开头便引人入胜,作者以广阔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将我们带入了 7 万年前的狩猎采集时代。那时的人们虽然生活艰辛,但单纯只是为了求生存,心中并没有被所谓自由与平等那些乱七八糟的概念。随着农业社会的到来,这种平衡被打破,劳动开始被组织起来,并形成了复杂的分工体系。从此,工作便成为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书中作者对于工作定义的阐述满有意思,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工作视为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塑造人类身份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工作方式的描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从古代的家庭手工业到现代的工业生产,从农民的辛勤耕耘到白领的办公室生活,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让我重新理解了人类工作的多样性,也感受到了劳动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此外,作者还对于工作中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因素对于工作机会和待遇的影响,并呼吁我们要努力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回顾这段历史,你能看到人类的工作并不是直线式或断层式演变的,一些劳动形态和劳动关系在出现后又消失了,或是在消失后又出现了,比如公元前 500 到公元 500 年,西欧和印度的市场经济在运行 1000 年后突然消失了 500 年,甚至更久,再比如奴隶制在 19 世纪被废除,劳动人民的基本权利之后被各种法规所确立,但仍有一些地方又倒退回了非自由的劳动形式。所以这可见人类的劳动状况之复杂,它受地理条件、文化、技术、政治、个人和集体的行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到当前的技术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们有了新的机会决定我们未来的工作生涯会是什么样子。作者扬・卢卡森在书中对此回应说:“人类漫长的历史给出了强烈的警示:在作出上述选择时,我们绝不能忽视三大原则 —— 意义、合作、公平。这也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打工人的前世今生现在我们喜欢用打工人和牛马来指代靠工作谋生的群体,回顾过去的历史,不难发现如今的现状可以说是一次次历史结果的叠加。正如《过劳悲歌》所说的泰勒和科学管理就是一个谎言,只是遇上了信的人并被推广开来。《理解工作:一部人类劳动史》可以说是道尽了打工人的前世今生。看完这本书很难说理解工作这件事,但多少会更加明白打工人的真实境遇。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打工人 ,更会对工作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1. 写在前面翻来大部头对于当下的读者来说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像本书这样有着晦涩难懂的。若非是出于这个主题的浓厚兴趣,不是很建议阅读。或许可以说在开始之后你的脑海会好几次出现被劝退的想法。要是考虑到时间和性价比的追求,或许看看别人的解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若是调整预期之后依然想读的话,那不得不说书中的一些细节还是会给人以惊喜。整本书不像是为读者精心准备的精神大餐,更像是将原始材料按比例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可以说是真实历史的微缩景观,这其中肯定有作者的偏好和取舍。读者在这种相对混乱的环境中可以开启自己的冒险之旅,寻找自己更为感兴趣的部分,亦或是接触其他不太感冒的内容。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为了个位数读者而写成的学术论文。书中没有太多惊人之言,更多还是试图涵盖更多的历史细节。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到时不少。古代历史上的自然不必多说,有趣的是书中竟然引用了《打工女孩》里的内容,对于底层打工人有更多的关注和描述。只是这种引用更像是展现旁征博引的能力,而非是为了更上一层楼。2. 底层工作如果非要给庞杂的全书一个较为简单粗暴的概括,个人更愿意称之为底层工作的历史。不光是因为其聚焦的工作内容,更因其所关注的工作群体。从这一点来说,它确实离普通读者更近,只是没有到那种读者友好的程度。全球化的历史让世界各地的打工人有更多的联系,工作之间自然也会有相似之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在此基础上得以更具象化的展现。只是就像《过劳悲歌》里对科学管理的梳理一样,很多真实的细节会颠覆我们的固有认知。阅读本书是一场冒险,不在于其本身带来的轰轰烈烈,反倒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让人细思极恐。比如避孕药的出现,对于女性以及打工人带来的系列反应,正如书中很多现象一样是始料未及的。本书的体量或许是一种缺点,但也是其优势所在。在作者的梳理下我们更容易通过后见之明看到各种连锁反应的前因后果。在此之外,全球化的视角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现象之间的共性,以及带来的影响与后果。或许从开始到整个过程中全球各个地方之间就有交流和融合,只是程度深浅的不同,而在当下这种联系的紧密更让人有了直观的感受。换言之,全球的底层打工人共享一种工作环境。3. 言行不一 “根据蒂利父子的结论,更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也就是说:越看重工作价值的人,工作反而越少;工作越多的人,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反而越低。” 在富裕国家,人们工作的越多,对其喜爱越少。《工作的意义》从人类学的视角告诫读者工作早已不能赋予我们想要的意义,本书从人类学和全球化的角度再次提醒。作为打工人我们更多从其中获得的只是金钱上的回报。这个曾经撬动世界的杠杆早已失去了魔力,更像是一种空洞无物的存在。《过劳时代》作者现身说法用遗作告诉我们,过长劳动时间带来的猝死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燃眉之急。面对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过劳悲歌》倒是给人更深刻的体察。那就是《精英陷阱》里说的,好工作被精英世代把持,乐在其中并且以勤奋工作作为炫耀资本。《就业冰河》可能会让人以为是一代人的事,《中年漂流》则反应出特定年龄段面对的尴尬现实。《朝不保夕的人》《有工作的穷人》向读者生动展现了大多数打工人的悲凉前景,无人幸免。或许和《吸血企业》《过劳死》相比,情况可能要算好点,至少还没有搭上自己的全副身家。言行不一不只是某些个人和群体,更像是在工作叙事中的一种无力挽歌。或许乐观一点来说,新的转机就潜藏在其中。但就像曾经的下岗潮一样,这种阵痛可能比预想的要久,人们可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4. 实证之下提及太过遥远的历史,人们似乎很容易倾注浪漫化的想象,从而描绘出的场景和实际情况多有出入。在实证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尽可能还原事实和真相,看见一个不那么喜欢但和更为真实的历史。奴隶制的瓦解确实值得可喜可贺,可现实中全世界的打工人依靠工资维持生活的现状很难说好到哪里去。用一句合法占有的奴隶来说并不是玩笑话,更像是一种戳破西洋镜的大实话。薪酬、奉献和胁迫可以说雇主常见的激励方式。我们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确实情况得以改善,但是总有人试图进行各种疯狂试探。胁迫的常见或许在于其成本低廉收益可观,在底层打工人的世界里更是如此。《何谓 “性资本”》里性资本参杂进工作竞争,与之相比,更多不入流的东西可谓是司空见惯。我们未必会认同,但至少要承认这些事实,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努力,尽可能避免更为糟糕的情况。5. 打工游戏很多人非常容易将这场打工游戏描绘为资本以及其代理人和打工人之间的善恶对抗,但在许多时候更像是对于现实激励的合理优化。这就像一个没有绝对坏人但全员为了自身利益做出最好打算而酿成的悲剧。错的时代、错的对象可能更像是一种叙事上的简略。从系统的视角来看,我们更像是卷入到一场巨大且混乱的游戏之中。或许每个人都有其合理的解释,甚至可以说做了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努力,可最终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本书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描绘需要一些梳理和解读,或许每个人看到的情况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工作这件事已经遭受了太多的挑战,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候。或许可以说以往的经验难以应付当下和未来的各种挑战,急需一套可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身处其中,利益相关,我们肯定希望情况朝着自己有利的一方发展。作为打工人我们自然希望可以拥有可观报酬,少一些无谓的纷争,可当一切难以避免,我们又该如何保障自身的切实利益?号称手中有灵丹妙药是容易的,可想要真正药到病除那就更加需要各方的努力和协作。可当彼此势同水火之时又该如何进行推进真正的改变?一桩桩一件件,就像本书一样乱麻一团,普通人短时间内很难理出头绪,更可怕的是即便正确行动也为时已晚。6. 写在最后若将本书视为高高在上的存在,那作为普通读者确实没有太多可以置喙的地方。可平等对待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此过程中更可能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思考。在这种漫长的阅读中,我们不要抱着追剧的心态,更不要指望上手就有太多的了解。有些时候不妨抱着随机散步的想法,可能大多数都是无趣的,可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意外之喜。这也是我阅读本书的一个整体感受。不幸的是这对于读者的心态和时间有一定的要求,要是没有足够的兴趣,这场阅读之旅可能更像是一种折磨。有鉴于此,读者不妨先尝试阅读一部分,对自己的心态做出检测,看自己是否能忍受那些枯燥乏味的。抱着找干货的想法可以理解,只是这种注重性价比的做法就像遇上了一位墨迹絮叨的老者,真可谓是急惊风遇上慢郎中。 在阅读中收获可以是具体可知的,也可能是言语难以表达的。本书更像是在互动中通过无法诉说的加以传递。一本书的价值可能是见仁见智的,有些人弃之如敝履,有些人敝帚自珍。以本书而言,有大刀阔斧改造的空间,但也有一些确实有趣的细节。我们是应该盯着缺点还是优点可能还要看个人的主观选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