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万历朝鲜战争

    本书是个美国人(Kenneth M.Swope) 写的博士论文,够详细,比较学术,如果有兴趣看《明朝那些事》第 5 卷对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有精彩的讲述。这场 430 年前的战争和 70 年前的抗美援朝,都充分展现了中日朝鲜三地的关系。日本这个岛国,因资源问题必然需要海外贸易,进而扩充海外殖民地,首先是要吞灭朝鲜半岛,进而觊觎大陆,可面对已经成为统一的大陆帝国,海岛国家如大英都不敢妄想实际染指统治大陆,只能当搅屎棍,让大陆四分五裂,从而坐收渔人之利。小日子还是缺乏文化底蕴,丰臣秀行和小胡子都是底层出身,好勇斗狠,总想着战术上的胜利,没去想战略上如何统治,挑起战争而不能收尾,本书名 “龙头蛇尾” 说的是日本,虽然到现在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失败的原因。朝鲜夹在中日之间,背靠中华这个搬不走的邻居是他们的福气,几千年的帝国统治,让中国明晰如何最有利的睦邻友好,合则两利,帝国统治是有能力边界的,用藩属国作为帝国的战略缓冲区,对双方都是最佳方案,直接统治在经济上不合算,大国对相邻小国最佳策略不是征讨,而是持久的消耗,小国会被拖垮,历史上对曹县和安南都是如此。现在半岛分南北,曹县最近宣布对方为敌对国家,彻底认清对面日奸的本质,南韩全世界最低出生率,也预示注定的没落。中国的大国战略展现出千年的政治智慧,不去染指藩属国一寸土地,这样才能用最少的代价维护和平,但对于臣服的藩属国的求助,无论如何都要全力相助,才能维护帝国的权威,这次的万历朝鲜战争,和后来的抗美援朝,奠边府战役皆是如此,中国必将恢复并超越朱元璋的 “十五国不征” 的胜境。当年明月这段写的太精彩,抄录如下:「几百年后的 1937 年,日本人决定开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输。当时的日本比中国有钱,士兵比中国精锐,武器比中国先进,他们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战斗机,有航空母舰。而中国内地四处是军阀混战,黑社会横行,老百姓大多不认字,还怕死,重工业基本谈不上,飞机能数得出来,几条破船在长江里晃来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盘散沙。所以他们告诉全世界,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毫不夸张。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 N 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 —— 坚强、勇敢、无所畏惧。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三方首战

      关于公元 1592-1598 年间的这场战争,中国称为 “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为 “壬辰倭乱”,日本则是 “文禄庆长之役”,有时也叫 “龙头蛇尾”,意思是开头轰轰烈烈,结局草草而终。跳出三国各自的框架,作者石康将其命名为 “第一次东亚大战”。在《明史・神宗本纪》说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这便将明朝的灭亡归因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他的一生前期是 “三大征” 后期则是 “三大案”,而这场东亚大战时候,万历皇帝那年刚好 29 岁,在作者看来,是他 “采取积极和颇见成效的边疆政策,延续了明朝的军事中兴”,“他重视并竭力维护明朝在东亚的军事霸权”,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他的巅峰了。而军事事务是能够贯彻万历意志的领域之一,他甚至还有过 “御驾亲征” 的想法。最后还是经过反复衡量,以李如松为提督负责平叛。有明一代,武臣为提督自此始。朝鲜使者眼中的丰臣秀吉 :“容貌矮陋,面色藜黑,无异表,但微觉目光闪闪射人” 当完成统一后,秀吉的第一步是要恢复与大明合法的对外贸易,进而夺取地区政治霸权! 还有一个 “梦想”,秀吉在与妻子的信中说 “我此生必将唐土纳入我的领土”。如其成功,他将四处分封,自己的目标则是坐镇宁波,管理东亚,垄断海外贸易。至于朝鲜一方,除了李舜臣的水军,其他无论是陆军还是朝堂大多是碌碌无为的存在,甚至还在之后的过程中,对大明多有掣肘。在一系列的大战中,诸如忠州之战、玉浦海战、平壤大捷、碧蹄馆之战、鸣梁海战、蔚山倭城攻防战、露梁海战等等。万历皇帝和丰臣秀吉都在时刻关注,遥控指挥的秀吉强调:补给线畅通,下令部署火炮,加强城市防御,应对围攻,并为守军提供更多弓箭。由于朝鲜军零星的袭击,秀吉期待的防御体系从来没有完成。国际视野中的特殊存在是商人沈惟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孤身前往敌营,说动日方小西行长,拖延了战场五十天!给李如松入朝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到后期又与小西行长 “两边骗”,不管是明三条还是秀七条,都先答应下来,然后再说。平心而论,他是个商人,很会讨价还价,还算个 "好人" 吧。在本书中,军事史家石康通过中朝日三方史料,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对其中的重要的陆战、海战、外交的细节都做了具体的描述,立体再现了四百多年前的东亚大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龙头蛇尾

        本书副标题为 “明代中国与第一次东亚战争”,也就是 “壬辰战争”,作者通过中日韩史料研究并走访实地,奉献给读者的一部大作。这场战争对于几百年后的东亚政治格局走势,有重大影响。日本自丰臣秀吉时代,其吞并中国的野心已甚嚣尘上,这次战争的尝试因其过世而草草收场,但仍难掩其整个民族的狼子野心。书中还有对 “万历三大征” 中的另外两个的简略描述。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段历史

          关于这段历史,研究的人也不在少数,各类说法有时也是大相径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一次信息差的战争

            对于这一次壬辰战争,东亚三国各有胜负,但三国均有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三方的信息差,中日双方外交人员因私心对自己君主的想法表述不清,导致国家间的需求达不到预期。二是党争和政敌的相互掣肘导致战争的胶着,中方对杨应龙的播州用兵还是对朝鲜发兵存在左右摇摆,朝方东西人党间的政见分歧和对明人将领依赖不同,日方则有小西行长跟加藤清正在战场上的分期。战争开始得轰轰烈烈如龙头,最终因为丰臣秀吉的离世而草草收场,三方均无大斩获,甚至拖垮了明朝。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