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写作没有捷径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
🔆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往往没有捷径,我们有的是耐心和信念。就如写一篇鸟类的报告,只需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写。那么写作也是一样,你每天当做功课来做,每天坚持不懈地写,你只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将你想到的写下,灵感便会来敲门。你可以像个工匠,也可以像个艺术家般砌着砖墙。你可以将写作当成例行工作,也可以将它当成一件乐事。写作过程中你可以像被叫去洗碗的十三岁孩子般不情不愿,也可以像表演日本茶道般细心专注。🔆# 如果说为什么要写东西呢 #因为灵魂,我说。因为心灵。写作和阅读减轻了我们的孤独感。它们能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深度和广度,扩宽视野,滋养心灵。当写作者让我们不禁为他们的文字和所发掘的真相动容,甚至忍不住为我们自己或人生大笑时,我们也会恢复乐观的心态。它鼓励我们与人生的荒谬共舞,或至少与它一起鼓掌,而非被它一次又一次地击溃。这就像在海上遇到狂风暴雨时,依然能在船上放声歌唱。我们唱的也许是同一首歌,但每个人的诠释方法各有不同。有些人会不假思索地直接歌唱,加入许多动人的即兴桥段;有些人则会反复练习,直到能唱得像美声歌手一般。🔆# 当下,正是我们的归属 #我们写作是为了揭露被掩藏的事物。若有人叮嘱你不可打开城堡的某扇门,你一定要进去一探究竟。否则,你只能在早已熟悉的房间里把旧家具移来移去。大多数人只想将那扇门锁紧,但写作者的任务是发现门后究竟有什么,去探查里面那件阴冷暗淡、讳莫如深之物,将它化为文字写出来 —— 若我们办得到的话,不只是化为文字,也赋予它节奏和旋律。"肉体终归尘土,个人的悲喜亦是幻象。就仿佛我们所感知的这个世界,这整场美妙惊人的盛会,是一个表面薄如空气的泡沫,无论里外,均闪耀着纯净的光辉。降临在我们身上的苦与乐都像是稍纵即逝的反光,死亡则有如一根针。" 但光是坐在草地上满足地微笑,避开你的伤口、愤怒和哀痛,并不能获得任何真相。你的伤口、愤怒和哀痛是通往真相的路。如果我们不去探查那些他人一直要求我们别去开启或步入的房间、橱柜、森林和洞穴,我们便无法得到多少可诉说的真相。等我们进入其中,四处探查好一阵子,深呼吸,最终吸收并消化所发现的一切后,我们便能用自己的话将之说出来,把握住当下。而那个当下,正是我们的归属。🔆# 写就是了 #每天都要规律地写,让写成为你一辈子的归属但我仍然认为他们应该写下自己内心拥有的一切,如果可能的话每天都写,持续一辈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6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给写书人和读书人的智慧启发读《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你无法让狂风暴雨止息,但歌唱能改变同船众人的心灵与精神。” 这是很多想成为写作者,或究竟为何要写作的意义所在吧?写作者,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 “述说者”。大多数人对读书的热爱,都缘起于小时候听人讲故事,而写作者,正好类似于这个讲故事的人。我们爱听的故事,多半是新奇吸引,另一半是情感共鸣。这也是写作者为何要写作的原因吧?当我们无限多的阅读之后,会不知觉地去找寻写作者写作的意义。正如我们语文课后习题中,躲不过的哪个问题 “请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事实上,写作者确实想对我们诉说什么,表面看是曲折离奇的情节,本质上总想锁住读者的内心所想,与你我同频共振。写作,没什么难的。不过是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写下去,大声朗读,修改,读给受众,再修改,直至无法忍受的完美状态。恭喜你,抬头又是一片崭新的天空。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学着写故事《一只鸟接着一只鸟》,英文名 “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可以说是美国国民级的写作教科书。作者是安・拉莫特(Anne Lamott),古根海姆奖,美国的写作导师,获得 “美国国民作家” 的称号。她的写作生涯,被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弗雷达莫克拍成了纪录片。如果你想写写东西,无论是写什么,都可以读读拉莫特的这本书,你所有关于写东西的问题,应该说都会迎刃而解。这本书不是讲刻板的写作技巧。而是拉莫特将自己 40 多年写作生涯遇到的问题,如何度过难关的都娓娓道来。是悉心指导,是循循善诱,是自己人生和写作经验的传承。写东西对大家来说,都不再神秘;生活对写作来说,也不再没有话题,而是充满了活泼的素材。拉莫特说起一个故事:三十年前,我哥哥十岁,第二天需要上交一篇鸟类报告。他 3 个月拖着没写,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没打开的鸟类学书籍。他面对艰巨任务,不知如何着手,快哭出来了。后来,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计,你只需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她把这个故事谨记在心。我们写东西就如同这位哥哥,拉莫特在这本《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书中,如同这个父亲。会受益匪浅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相信你的直觉 以宽容之心观察万物这本书并不是教授写作技巧课的书,而是非常的贴切的写了作者在写作中经历的哪些不为人知的时刻,人们对于作者的一些迷思,作者本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开始动笔,写下你曾经发誓绝不告诉任何人的秘密,只要你在书桌前坐的足够久,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不设限,放下完美主义情结,从写一段一英寸见方的短文开始,所有的杰作都始于拙劣的初稿。学会陪伴自己,就是自我觉醒。角色重要的是真实,做符合角色性格特点的事,角色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事事正确,就像是我们明知总有一天会死,重要的是能勇敢面对死亡。随时记录你的想法,别太相信你的记忆。参加写作班或者是自组写作社是为了找到能够支持彼此写下去的伙伴,写作这件事值得你做一辈子,因为写作是你最忠实的朋友,若是能够有幸找到朋友愿意读你的草稿且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那最好不过,警惕哪些试图摧毁你信心的混蛋,对他们敬而远之。出书不会带来惊天动地的人生转变,可能会让你抓狂。写作最好的回报就是写作本身,全身心投入才是意义所在,正如爱本身一样,爱就是意义。写作可以减轻孤独。你无法让狂风暴雨止息,但歌唱能改变同船众人的心灵与精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为写作除魅,回归平常心我是在读陈海贤老师《重新找回自己》的时候,看到海贤老师提到了这本书。在此之前,我没有看到有人推荐过这本书。这本书不厚,读来有趣,正好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在写一个数字化写作的系列文章。在我们的求学时代,受到的关于写作的训练大多是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去写作文。读到的也都是被精挑细选的作家作品。而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作家是如何养成的,写作似乎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以至于我们有的表达欲望,都被一些内心错误的写作观念给压抑了。我是从 2008 年,我 20 岁的时候开始起心动念去持续写自己的博客,在此之后的人生轨迹才算是有了脚印,而在此之前都是模糊的碎片化的记忆了。2019 年,我加入写作社群开始坚持持续性的写文字,然而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出版一本书。读完 Lamott 的书,你看到了一个在聚光灯背后的作者的日常,用通俗的方式为写作除魅,放下关于写作的一些错误的观念。是的,人人都可以写作,难的其实不是能力,而是一些错误的观念束缚了我们。不同于国内的教写作的书,讲的大都是干瘪的道理和如何借助写作来达成一些目标等等,或者靠这些目标来吸引人去写作,这本书里多是一些小故事,真实的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也就是 Lamott 把写作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这让我们看到光环背后的作者,也有很多和我们一样不堪的时刻,有枯竭,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长期写作者最难得的部分:修炼一颗平常心,回归关注写作本身,其他的让它自然发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