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代表作,也是全球影响的著作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开头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是公认的开启了世界环境运动的奠基之作。卡森的主要论点是以科学为依据的。围绕农药、杀虫剂和其他有害的现代化学品,卡森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收集和查阅了大量的数据和文献资料,该书结尾有一份长达几十页的“主要资料清单”。这份清单包括几十份科学报告,作者对各领域领先专家的采访记录,还有相关的各种学术论文。从一个学者角度来看,这不仅显示作者写作所采纳的资料几乎是穷尽了当时能够搜索到的有关化学药品危害的科学研究,也说明其时已经有不少科学家意识到化学药品的危害,由此开展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名著课程化·整本书阅读丛书编委会
  • 文前辅文
  • 文前辅文
  • 编者的话
  • 前言
  • 致谢
  • 导读(第一至四章)
  • 第一章 明日的寓言
  • 第二章 无奈的承受
  • 第三章 死神的药剂
  • 第四章 地表水和地下海
  • 导读(第五至九章)
  • 第五章 土壤的王国
  • 第六章 地球的绿衣
  • 第七章 无谓的毁坏
  • 第八章 鸟儿不再歌唱
  • 第九章 死亡之河
  • 导读(第十至十二章)
  • 第十章 灾难从天而降
  • 第十一章 逾越波吉亚的梦想
  • 第十二章 人类的代价
  • 导读(第十三至十七章)
  • 第十三章 透过狭窄小窗
  • 第十四章 四分之一的概率
  • 第十五章 大自然的报复
  • 第十六章 隆隆雪崩声
  • 第十七章 另辟蹊径
  • 附录 DDT大事记
  • 译后记
  • 阅读评估
  • 阅读链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化学毒品泄露事件之我思

    美国化学毒品泄露事件,让我想起了重读这本我年少时看的这本《寂静的春天》,它是我看的第一本原文的科普书。这本书描写了人类毁掉自然后的现象。我们与自然协同进化了数百万年,但是 DDT 等非选择性(non-selecttive)杀虫剂的使用,使得不仅 “害虫” 死了,宾州乡间的鸟也开始死亡了。如果我们不关注这种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以后人类面对的,就是 “寂静的春天”-- 不再有虫鸣鸟叫。50 年代,她就有这样的远见,这本书也成了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很可惜的是,俄亥俄州,离卡森的故乡也不远。克利夫兰离她的故居,驱车也就一个多小时。卡森提出,人类不要有寂静的春天,而卡森的故乡,现在面临的,就是寂静的春天。因为化学品泄露,小动物都开始死亡了。这本书语言简明,道理深刻,逻辑清晰,娓娓道来,有远见卓识。这个翻译版本,是非常好的,对理解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环境科学,毒理检验,学习逻辑叙述,学习说明和议论文都有很强的帮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引起轩然大波,作者本人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攻击。相关化学工业界与政府部门对她的论点、论据甚至其专业与个人经历提出质疑、反对乃至污蔑。为了保护个体利益,杀虫剂生产贸易组织全国农业化学品联合会(NACA),斥巨资对外宣称卡森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各界也有很多人能够正视卡森所提出的问题。1963 年,卡森被邀请参加美国总统听证会并作证,美国政府也表示认同《寂静的春天》的观点。卡森的呼吁最终影响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建立。2000 年第 12 期的《时代》杂志将卡森评选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 100 个人物” 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反转的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开始广泛使用以 DDT 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它们在农药生产商的包装下看似无害,但是公众对真相一无所知。为此,忧心忡忡的蕾切尔・卡尔森写下了《寂静的春天》,将剧毒农药的危害告诉世人:它们会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破坏生态系统,并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作为一部文字优美的自然文学作品,本书着重描绘了很多场景,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了解到农药给环境以及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本书指出人类不计后果地使用农药试图控制自然,结果却换来了自然的惩罚,故人类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反思该如何与环境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和谐共处。这是一段反转的故事。在 2006 年,世界范围内已经停用了 30 年 DDT 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重新提倡使用 DDT 来抗击疟疾。在书中描述的时代 DDT 的喷洒面积非常大,造成在鸟类脂肪中积累,连南极的企鹅体内都有 DDT。但禁止 DDT 后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蚊子开始传染疟疾。美国在 DDT 被禁之前还持续资助斯里兰卡一个 DDT 防蚊项目,1968 年斯里兰卡整个国家只有 17 个感染疟疾的。第二年 DDT 被禁,结果只过了 1 年,感染人数从 17 个变成 50 万。这还只是斯里兰卡一个小国,DDT 被禁后受影响最大的是非洲国家,从前就指着它灭蚊,这个便宜啊。非洲在 2000 年时疟疾感染人数是 1.73 亿,占全球疟疾病例的 50%,而且因为非洲医疗条件差,所以全球 91% 的疟疾死亡发生在非洲。每年因为疟疾感染死亡的非洲人大约有 125 万,而且得了疟疾死亡的人中一半以上是 5 岁以下儿童,这在人道主义上更难让人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在作出重启 DDT 决定时做过统计,这几十年来因为禁止生产 DDT 导致蚊子传播疟疾,间接致死的人数是 2000 万人。有些作家比喻禁止 DDT “比希特勒杀的还要多”。DDT 虽然可能导致一部分鸟类死亡,但是只要在规范下使用,就能把害处减小到最小,还能遏制住疟疾。对于疟疾这种病,本来是有机会从人群中消失的。欧美国家赶上了那一拨的风口,就是大量使用 DDT 的年代,所以在欧美已经几乎没有疟疾感染了,感染的也是因为去非洲旅游的。亚洲国家里,中日韩,还有北方温度低的国家也赶上了风口的尾巴,比如咱们国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官方禁止的 DDT,虽然也算早了,但是那会儿市场不规范,偷偷生产禁也禁不住,可能真的要产生执行力要到 1990 年了,这种效果也导致咱们国家的疟原虫差不多被消灭了。但是东南亚很多国家没有赶上,那里经济落后,气候潮热,印巴这些国家的疟疾还是很常见。非洲是平均 1000 个人里 220 个人患疟疾,南亚是 1000 个人里有 20 个感染,全球 80% 的疟疾患者都在非洲,所以非洲是一点风口都没赶上,DDT 就被禁了。尤其是南部非洲,他们都没有自己生产 DDT 的能力,还没等发达国家成批的 DDT 援助到位,发达国家自己都禁止生产了,所以才每年死亡上百万人。之后非洲抗疟疾主要就是靠联合国的医药援助,奎宁、青蒿素和蚊帐,但和泼洒 DDT 相比,一个是守一个是攻。效果差很多,医药援助的成本也远远高于 DDT 援助的价格,免费药物能覆盖到的人群也少很多。像蚊帐这种东西,到了现在,在非洲常见的问题还是几个人用一个蚊帐,一周用蚊帐几天,蚊帐破了怎么办之类的,一看就是很不普及。通过防守的方式,最终钱花了不少,但效果不太明显。所以在这种疟疾非常严重的地区,重启 DDT 的益处就远大于对环境的害处了。从 2006 年到现在实施了 15 年,现在非洲疟疾感染者下降了 45%,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是青蒿素、奎宁根本比不了的,所以 DDT 现在又重新发挥了作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