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出世之心 行入世之事

    这本书是我在得到电子书中阅读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一方面是自己佛学知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仔细研读,另一方面里面的佛理是要经过反复思考。读这样一本书仿佛经历了一场受益匪浅的修行,里面充满了喜悦和感动。佛陀的一生,藏着佛法的源头和奥秘。佛陀的智慧,是万卷佛学经典的核心思想。这本书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到求法、觉悟成佛、传道讲经,系统梳理佛陀的传奇一生。这里面最为传奇的从锦衣玉食,珠光宝气的王子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剔除万缘,悟道解脱的佛陀的。从王子到佛,从中经历过种种苦行之后却选择了中道,最终菩提树下证悟。接下来就是漫长的 49 年弘法,如何帮助众生破除烦恼,离苦得乐。佛陀的一生是对命运的终极领悟,一言一行皆有智慧,一句一偈都是改变自我的方法。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间佛法

      一行禅师是越南僧人,这本《佛陀传》用很浅显的文字,讲述一个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的 “人”,而非一个 “神”,只因破除了无知妄念,达到了觉悟和解脱。佛教东传南来之后,一直没有成为统治律法,属于士大夫的 “哲学” 思考。作者身处东南亚,教派林立,传扬佛法的环境更接近佛教初创的印度,也面临竞争,而且需要跨地区跨种族,不同语言间的传教,需要语言浅白,明晰易懂。所以这本《佛陀传》把主要篇幅都放在佛陀出家之后的顿悟,和基本原理的开解上。比如央掘摩罗(也有的书为鸯崛摩罗)的忏悔皈依的故事,就写的生动精彩,对话和场景的描述,是我看的释迦摩尼传纪中写的最精彩的。佛的意义,即为觉者,智者,学佛的目的是要开智慧,求觉悟。“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科学的进步,吃饭穿衣的物质上温饱都已解决,但精神上更需要安放,“生,老,病,死”,这四座大山需要翻越,把佛陀当成导师而不是神,学佛为了求智慧,回归佛教创始时的本初,僧人一衲衣一只钵,乞食而生,书中叙述如何收迦叶为徒的故事也是自然生动简明,无神迹,只有谆谆教导。觉悟的潜能就是佛,教理就是法,在修行上互相扶持的团体就是僧。照见自身,回到当下便是觉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陀是本源,缚悉底尊者和这些年轻的牧童,就是源头分支出来的河流,这些河流所到之处,佛陀都会在那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照见佛陀即自我

          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哲理的思辨,描绘出既朴实又超脱的佛陀生平。期间很多故事让人觉得忽远忽近,投射出佛陀的不凡,也映射出每个人的世俗。尤其是在佛陀涅槃入灭之后,借由敷西底故道白云的觉察和体悟,让我深刻理解了佛陀与自我的一体。因为多次临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对其中的佛理和概念懵懵懂懂,读完本书后亦顿觉清晰可辨,别有一番深意。最惊喜的收获是当年对于 “衲田” 一词的解读,在原文中多次经由佛陀之口表达意涵,倍感亲切与喜悦。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禅师今日圆寂

            ️缅怀伟大的心灵导师 —— 一行禅师      今日 2022/1/22 日凌晨 00 点圆寂🙏— 曾有人問及一行禪師何時退休,他回答道:「教導不光是口說言傳,而是透過你如何過人生來教導。我的人生就是我的教導,我所欲傳達的信息。」— 一行禪師在法國所建立的梅村,也會定時敲起鐘聲。當鐘聲響起,就是大家停止手邊工作與思考,並專注於呼吸,讓身體回到自己的家的時候。回到當下可以體會到此刻的安詳,並讓內在感到平靜。這也是禪師一生所奉行的「將正念融入至日常生活」19261011-20220122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行禅

              最近看佛陀传记有一个体悟:传记里边说,佛陀在中午一餐以后,整个下午和晚上只做两件事,一件是坐禅,一件是行禅,似乎坐禅就是坐在那里修习,行禅就是默默的走路修习但是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只做这两件事,还要工作,还有家务,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事可这些除了坐着以外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行禅 —— 是行动的禅 —— 只要专注于所做的事、专注于当下,那么就是在修习行禅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照见佛陀即自我

                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哲理的思辨,描绘出既朴实又超脱的佛陀生平。期间很多故事让人觉得忽远忽近,投射出佛陀的不凡,也映射出每个人的世俗。尤其是在佛陀涅槃入灭之后,借由敷西底故道白云的觉察和体悟,让我深刻理解了佛陀与自我的一体。因为多次临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对其中的佛理和概念懵懵懂懂,读完本书后亦顿觉清晰可辨,别有一番深意。最惊喜的收获是当年对于 “衲田” 一词的解读,在原文中多次经由佛陀之口表达意涵,倍感亲切与喜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陀是本源

                  心中有佛看什么都是佛。心中美好看什么都美好,关注当下的美比追求虚无缥缈的美好比什么都更美好!渡人如渡已,帮助别人越多最终自己好报也多,这也是我六十多年的人生感悟!朋友们能帮别时都帮帮身边人吧,你会更体会到人间更多的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陀入灭

                    佛陀传,佛陀平凡的一生,有血有肉,有如在身边。不要受外界的干扰,遵从自己的的内心,专注每一次的呼吸,品味每一次的感受。万法缘起!这是真正的如来。专注自己,专注读书,专注于眼前的每一件事,戒除浮躁,戒除贪欲,戒除妄念,破除眼前的一切虚幻,解脱之路在于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人皆可成佛

                      一、佛陀生平:从人间王子到觉悟者 1. 出生与成长:人性的起点佛陀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公元前 6 世纪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蓝毗尼),父亲净饭王对其寄予厚望,以宫廷奢华生活隔绝世间疾苦。然而,悉达多少年时便展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敏锐觉察。一次田间耕作,他目睹虫鸟争夺蚯蚓,首次感知到生命的脆弱与痛苦。2. 四门游观:觉醒的萌芽成年后,悉达多因目睹生、老、病、死的现实而深受震动。他意识到即使贵为王子,也无法逃脱生命无常的枷锁。这一领悟促使他放弃王位,踏上求道之路。3. 苦行与证悟:超越极端悉达多先修苦行六年,身体极度衰弱却未得解脱。他最终在尼连禅河畔接受牧女苏嘉塔的乳糜供养,恢复体力后于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观照生死轮回的真相,破除无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 “佛陀”(觉者)。他感叹:“众生皆具觉悟种子,却被生死之海淹没!”4. 弘法生涯:慈悲的践行佛陀以鹿野苑初转法轮为起点,四十九年间行走恒河平原,不分种姓广收弟子,建立僧团。他以故事化导(如用莲花比喻清净心)、日常琐事譬喻(如教导农夫耕耘心田),使深奥法义贴近生活。每日托钵乞食、黄昏说法、午夜解惑的规律修行,展现 “平常即道” 的智慧。5. 入灭与遗教:永恒的启示八十岁时,佛陀于拘尸那罗娑罗双树下涅槃,临终前嘱咐弟子 “以法为灯,以己为岛”,强调自性觉悟的重要性。二、佛陀智慧的核心:穿透生死的真理 1. 四圣谛:直面苦的实相苦谛: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等皆属生命本质。集谛:苦源于贪爱执着(“无明” 与 “渴爱”)。灭谛:涅槃寂静是苦的止息。道谛: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解脱路径。2. 缘起性空:互依共生的宇宙观佛陀提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揭示一切现象互为条件,无独立自性。人的 “我执” 源于误认身心为永恒实体,实则五蕴(色、受、想、行、识)皆刹那生灭。如他教导缚悉底:“看这朵花,它的存在依赖阳光、泥土与雨水 —— 万物皆相依而存。”3. 中道哲学:超越二元对立佛陀反对纵欲与苦行两种极端,主张以正念调和身心。他亲身示范:饮食不为享乐或自虐,而是滋养修行;禅定非逃避现实,而是洞见真相的工具。4. 慈悲与平等:打破阶级的革新佛陀接纳贱民、女性为弟子(如首陀罗出身的优波离、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主张 “众生皆有佛性”。他对提婆达多的背叛仍以慈悲待之,体现 “怨亲平等” 的胸襟。5. 当下觉悟:生命的实践艺术佛陀强调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唯有安住当下才能触及真实。他常提醒弟子:“步行时,知自己在步行;呼吸时,觉知气息进出。” 这种正念修习后被一行禅师发展为 “生活禅”,成为现代人减压之道。三、一行禅师的诠释:佛陀的人性光辉 1. 去神化的叙述一行禅师以牧童缚悉底的视角(后成为佛陀弟子),将佛陀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他会为儿子罗睺罗的成长微笑,为弟子舍利弗的逝世落泪,甚至因背痛而需弟子按摩。2. 生活化的佛法书中融入大量生活场景:佛陀与农人讨论耕种与心性的关系,在竹林精舍以落叶比喻无常,用洗碗教导专注。一行禅师以此呼应其 “生活佛法” 理念,主张修行不在深山,而在日常行住坐卧。3. 文学与哲思的交融《佛陀传》原名《故道白云》,以小说笔法重构佛典故事,如佛陀与妻子耶输陀罗的深情告别、与堂弟阿难关于爱与执着的对话,使法义浸润于情感叙事中。一行禅师文风清丽,如描述佛陀证悟时 “星辰仿佛落入他的眼眸”,将玄妙境界转化为诗意意象。四、佛陀智慧的当代意义 1. 应对焦虑的良药佛陀对无常的洞察,为现代人提供接纳变化的智慧。如他言:“河流永不停歇,你无法踏入同一条河两次。” 此思想与存在主义相通,教人放下控制欲,在变动中安住。2. 生态伦理的先声 “互依性” 思想预示了生态整体观。佛陀戒杀生、倡简朴的教导,与当代环保主义不谋而合。3. 跨文明的对话桥梁一行禅师在书中融汇大乘佛教慈悲精神与禅宗当下觉悟,并吸收中国儒家的人伦关怀(如强调孝道),使佛法超越文化边界。其著作被译为 40 多国语言,推动佛教与西方心理学、科学对话。结语:人人皆可成佛佛陀的一生证明:觉悟非遥不可及的神迹,而是透过如实观察生命、践行中道可达的境界。一行禅师以《佛陀传》发出邀请:当我们行走时,若能如佛陀般觉知脚下大地,吃饭时品味每一口饭菜,则 “步步莲花开,念念净土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恩有你

                        伟大的禅师,亲爱的老师感恩您用深沉的爱和慈悲点亮无数的心灵。今晨,2022 年 1 月 22 日 00:00,禅宗大师一行禅师,在越南顺化慈孝寺圆寂,享年 95 岁。一行禅师 Thích Nht Hnh(1926.10.11-2022.01.22)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和舒适与身心的安住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一个留心专注生活的人,永远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说什么和做什么。这样的人可以防止自己的思想说话和行为令自己或别人受到伤害。人生的确充满苦恼,但也有很多的美好。沉迷于欲乐固然对身心有害无益。如果生活得简单健康,而不被欲念贪求所奴役,是可以经验到生命的奇妙美好的。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而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当痛苦的原因存在,痛苦也存在。当痛苦的原因消除,痛苦也就应该消除。痛苦的主因是无明,又即对世间实相的错误了解,认为非恒常的是恒常就是无明,认为无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无明。贪欲,嗔恚,嫉妒以及无数的苦恼都是由无明生起。佛法就是导致醒觉之大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帮助我们超越无明,嗔怒,恐惧和欲望等牢笼之道。它能导致自由,平和和喜悦又能使我们去爱和了解所有的人和事,了解和爱是醒觉之道上的两个最美丽的果实。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丽和丑陋的,美与丑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专念能栽培出我们照亮身心和外境真性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一切事物,有了理解,我们才可以去爱。当我们了解一切,所有痛苦也就可以消解。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这种了解只可以从深入洞察一切事物的真性而得。慈悲是了解的果实。修习觉察之道就是要体证生命的实相。这实相就是无常,一切都没有永恒和个别的自体。一切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当一个人看清事物的无常之性,他的视线便会变得平静和谐无常。无常的存在不会为他的身心带来困扰。住于安寂,见法归源,无嗔无戾,和悦充斥,圆持专念,得真自在,出离欲念,乃大欢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理的诞生

                            看完此书,才晓得原来悉达多即佛陀,佛陀即如来,如来即释迦摩尼,是尊者,是王子,也曾为人夫,为人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的佛陀传

                              佛陀,从普通人的角度讲述了佛陀一生,非常好看,对如来有一个真实的还原。里面有些理论,感觉不应该那会存在,比如,任何东西都不能独立存在;比如,有生有死;比如,能量守恒等。也有很多实用小技巧,比如,怎么呼吸,怎么正念等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

                                佛学是真的,修心养性的一种正经学识。可为何在传承的过程中,渐渐成了佛教,就像分裂出去的提婆达多那样,开始是出自同一源,只因私心而变了性。最终还是用纯净的佛法引领走偏了的僧侣回归。所有的戒律,都是为了更好的修心养性,而不是形式主义。🌹折磨自己的身体是无助于找到安宁或体悟的。肉体并不单是一个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不要浪费时间于无聊的闲话、过分的睡眠、追逐名闻利养、贪求欲望、与败德劣品的人在一起以及自满于对教理的浅见。他再提醒他们在修行道上必须注意的七正觉因 —— 专念、研法、精进、喜得法要、轻安自在、禅定和喜舍放下。他也再一次重复无常、无自性、不执著、解脱和要降服贪欲的教义。🌹痛苦,是因为在用错误的方式生活🌹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当你认识一个人不够深刻的时候,是没法了解他的智慧、德行和果行的高低的。🌹要知道一个人修行的程度,是需要与他共同生活,细察他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与别人的交谈,才能了解他智慧、德行和果行的程度。🌹当你认识一个人不够深刻的时候,是没法了解他的智慧、德行和果行的高低的。🌹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所有众生都具有这无始无终的‘如来’本性。🌹‘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一个人越是多牵挂,便越是多痛苦。🌹开悟的三次第 —— 戒、定、慧。持戒生定,定能生慧,慧能令我们更深入地持戒。持戒越深,定力越长。甚深的禅定,又可启发更高的智慧。🌹定与慧是手牵手的,定慧互通,二而为一。🌹不要追逐过去。不要迷失于未来。过去的不再。未来的未来。彻视生命的当下此时此处,行此道者安稳自主。我们必须今天精进。明天已太迟。死亡随时将至。哪有商讨之宜?智者称赞那些日与夜专注生活的人为 “更殊胜之独处者”。🌹当一个政治家具备足够的智慧去了解和爱,他才可以看到苦困、悲哀和压迫的真相。这样的人,才能有方法改革政制以拉平贫富的悬殊,终止施压。🌹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还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与智慧。“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第三戒是不做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歪曲事实或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第五戒是不饮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佛与人

                                  1、看到了佛的人生。生住异灭,为道而生。2、悟道、证道、传道、成道。3、太子、丈夫、哥哥、父亲、弟子、贵族、沙弥、世尊、如来。4、三宝大业,传法万世、不灭功德。5、孔子、耶稣、乔达摩。6、七十二贤人、十二使徒,十大弟子,十八罗汉。7、儿童、妓女、贵族、平民,有教无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陀的教诲强调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觉悟来实现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增长。这可以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培养内心的宁静,学会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以更好地应对挑战;佛陀倡导慈悲和善良,关心他人的痛苦并尽力帮助他们。这可以激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佛陀教导我们放下执着和嗔恨,学会宽容和原谅。这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烦恼和痛苦,培养平和的心态,改善人际关系!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佛陀传~一行禅师著~读后

                                      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这是佛陀去世前的话。当看到这里,忍不住泪下。深呼吸。佛陀没有离去,他留下的佛法,被人世代相传,波及很多国家和民众。书看的很慢,有些地方并不懂,但是不妨碍我了解佛陀的一生。虽然后世很多人用佛法敛财,欺骗民众,但是真正的佛陀,是有真正大智慧的人。那些人不配是佛祖的传人。他们是一些可怜虫而已。无常,无明,这些词,我并不懂,但我可以慢慢学习,慢慢吸收。这书还会再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修行 从观息开始

                                        借来《佛陀传》一口气看完,倒不是 “书非借不能读”,而是此书感应力极大,令人手不释卷。通过佛陀的一生,我对佛教起源、主要教义以及修行方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为什么是佛陀 1,佛陀出生的年代,印度地区由若干小王国组成,普遍信奉婆罗门教,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婆罗门阶层对低种姓族群的压迫较为普遍,社会不平等现象严重(现在的印度仍然如此,这么深刻长久的不平等非但未导致社会动荡,反而成为印度稳定的基石);2,佛陀出生于王室,无需面对残酷的生存压力,对苍生怀有一颗悲悯之心(救助被猎杀的天鹅)。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婆罗门教义有深刻的理解,有扎实的修行基础,善于仔细观察周遭事物;3,少年时春耕,看到众生相残(犁出小虫、小鸟啄食)产生烦恼;处于村童之间,想与自己年纪相若的村童一起玩耍,却被一袭华服所限,因不得平等而产生烦恼(与宝玉烦恼众姐妹及神仙似的林妹妹都无玉一样);对面亲人、臣民生老病死,产生烦恼;4,面对烦恼,求解脱,进而引发对婆罗门教是否能解救众生的质疑;5,佛陀从小受到良好的修行训练,离开宫廷后,走访名师,不断提高修行的高度,并最终悟道;二、佛陀教义的产生 1,佛陀的出发点是摆脱恐惧、嗔怒、贪欲,最终发现它们的起因是 “无明”(相信恒常、相信独立本体的存在、相信有生灭、用分割的眼光而非一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发现三法印(空、无相、无愿无求,又称三解脱门)可以解决无明,实现解脱。三法印层层递进,互为逻辑,进而指出解脱无法向外求得:(1)空: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无论事、物、法,都有其组成及演化过程。因此没有恒常、没有独立本体。由空产生无相。(2)无相: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用一体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由空、无相产生无愿无求。(3)无愿无求:不追求任何(外在的)事物,解脱和觉悟不在我们本身之外,不要向外寻找,而要向内求。2,修行目的是求解脱(即去烦恼),因此要尽量避免自己行为不当引发的烦恼,提出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3,持戒的目的是保持平和快乐的生活,进而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专注。修行的具体方式是细观呼吸,建立定力从而达到悟。4,佛家关心的是个体的解脱,而不是研究宇宙奥秘(这点与孔子不谈鬼神有相通之处),因此佛陀没有对宇宙起源、灵魂不朽等问题有所回答。由此想到,现在凡是谈世界有限无限、灵肉分立合一的应该都是后来的演绎,不是正法。那么,六道轮回(产生于婆罗门教)是不是也非佛陀本意?三、僧侣社团对社会的影响 1,一个社团,无论其领导本心如何,一旦聚集了一定人数,就会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必然引起政治的加入,这是社会运行的必然规律。任何地方只要有政治,就会有斗争,就会有阴谋,此时想脱身已经十分困难。佛陀从一开始讲解脱之法,到后来讲治国理政,这样的演进路径恐怕是佛陀本人也难以掌握的。2,在佛陀身边也会产生纷争(经、戒之争),即使佛陀也难于调停,这是群体固有的特性。因此从个体修行的角度,修佛不适宜大规模,独立静修或者三五人的修行是避免被外在必然规律打扰的好办法;同修良伴对修行有重要帮助。3,当大量成年男子进入修行行列,必然造成社会劳动总量的减少、社会产出量的降低;社会无法支撑僧侣团体,乞食不足将造成僧尼减少,进而重新达到平衡。戒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区别具体某个人是否能够坚持修行的尺度。4,戒律的根本是五戒。现在繁杂的戒律是逐渐形成的,有其历史原因,对此要秉承历史唯物观。四、个体的修行 1,要切实明白修行的目的是求解脱,因此尽量不要做会增加烦恼的事情,要持戒生活;2,要明白,生活有痛苦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所谓离苦得乐的重点是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要活在当下;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宿命,因此要平和的对待工作、生活,尽力在成就他们的同时帮助自己解脱;3,观呼吸是有效增加定力的方式,由定生慧需要一个过程,即次第(佛陀本人也经历了次第才修得正果),我这样的愚笨之人,不要妄想什么顿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生必有死,有起必有灭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