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情笔记》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代表作。它的体例比较特别,是一本夹叙夹议的哲理小说。阿兰・德波顿给自己的定位是随笔作家。他在书里讲了一个从相遇到分手的爱情故事,串起了他对爱情各个阶段的精微的思考。在他看来,我们往往把爱情想象成命运的安排,这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恐惧不确定的未来;在爱情的初期,恋人用微妙的语言彼此试探,这种看似笨拙的沟通,其实是在向对方传达善意,表示接纳;在爱情中,成熟的恋人懂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用踏实的努力让伴侣安心,而不成熟的恋人可能会在突然降临的幸福面前怯场,导致关系的破裂;好在时间总会治愈情伤,让人们再次踏上爱情的旅程。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情的真相,你敢不敢知道

      关于爱情的思考,我想,每个人都有。


      有人说,三句话就能把关于爱情的终极疑问说透:ta 爱不爱我,ta 有多爱我,ta 会爱我多久。
      多少人试图描写爱情,而这样清醒的描述,阿兰・德波顿可能是其中的翘楚。
      阿兰・德波顿通过一个第一人称的爱情故事,讲述了从偶然的相遇到最后的分开的每个阶段,让人看到一段活生生的恋爱,是他的故事,但也是你们,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故事的缩影。
      他们最开始的相遇,每一个小的阶段的情感变化,每种情绪的变化中的思考与怀疑,延伸出去的对生活的,对人生的,对宿命与未知的一切讨论,都让人觉得 “我就是这样想的啊!”“一语中的!”
      这本书不算是正经的 “小说体”,因为这个主人公所站的视角,太清醒。
      我们能看到正在谈恋爱的两人,还有那个能理性跳出来思考爱情本身这件事的 “我” 本人。
      真正陷入爱情的人,都是 “只缘身在此山中”;唯有离开爱情,才能看到爱情。
      世间有千万种爱情的样子, 而他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像画画一样,给爱情一个模糊的轮廓线条,给爱情一身筋骨。
      青春期里谈的恋爱都跟过家家一样容易,“喜欢” 这种感情好像总是会有,来得凶猛,也去得迅速;也会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一个人,甚至两人分手后,也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会爱这样的人。
      可是谈过越多的恋爱,我越迷失:我们到底寻找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所谓真爱真的存在吗?如此多失败的恋情,是因为自己不懂得选择还是不知道想要什么?
      这本处处都带着哲学思辨思考的 “非小说” 中,信手捏来的观点与论证,时时让我觉得精妙,也收获许多共鸣。
      主人公 “我” 说:“只有对自我的喜爱占了上风,那么双方都会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原本值得被爱。”
      这是一句结论式的话语,但是如果你看到前面他是如何用小事和观点去辩证地推演出这个总结句,相信你会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认同。我们能看到个中的人性内里,不是我们自己看不到,而是我们常常想不起来是这样的。爱情里的卑微,在这么点破之后,豁然开朗的是对自我的认可。
      而 “我” 是这么认为 “自己是爱她” 的:“在经历了性情方面没完没了,不可调和的差别之后,我终于发现了一个人,她的笑话我无须词典就能懂得;她的观点与我的神奇般的接近,她的爱与恨就是我的爱与恨。和她在一起,我屡次发现自己在说:“太巧了,我正要说 / 想 / 做 / 谈同样的一件事情…… ”
      大概这就是让人觉得自己爱上对方的一个 “凭证” 吧。
      就像是有时候我们会梦见那个白天就在想的人,或者那个瞥过一眼就没有忘掉的人,一点点收集那些自己已经先相信的细枝末节,来告诉自己 “我爱上 ta 了”。人的自我迷恋,真是无可救药。
      而遇到那个相似的人,就是遇见另一个自我的欣喜。
      有一种诡异的论调是: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于是我们以为遇到了一个跟自己相似的人,就以为 ta 可以是那个会了解自己的人,便一点点地在心里生出一些期待,上演顺理成章的 “爱恋”。
      爱情像是一座冰山,在他的望远镜之下,我们能看到冰上,也能看到冰下隐藏的真实面貌。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对自我的了解更透彻,也发现了自我对于情感关系的需求,因此非常希望把它推荐给我们身边那些对爱情有所困惑,和在爱情里迷失的朋友。
      我承认爱情是神秘的,即使在这本书里,爱情被暴露得一览无余,但它依然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神秘。
      希望你也能从书中读到自己的美好。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这以后,他本打算在哈佛大学继续进修哲学,拿下博士学位,却中途放弃了。因为到这时候,他已经明白了如何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人生问题,也知道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家。德波顿说,他知道自己首先不是诗人,也不是小说家,因为他 “发明” 不了虚构的人物;他也做不来学者,因为不想过墨守成规的生活。他真正要做的是一个随笔作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熟的爱几乎每一面都值得称许——《爱情笔记》的爱情笔记

          本文只是《爱情笔记》的爱情笔记,经典词句摘录,这种作品前,任何妄自点评都是肤浅和自以为是。阿兰不愧为英伦才子,好想看他自己出本自传爱情小说


          关于爱情,看得越多,越不知道怎样正确去对待,难死了。
          ---------------------------------------------------------------------------------

          成熟的爱几乎每一面都值得称许,它的原理就是,敏锐地察觉到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缺陷。成熟的爱充满自我节制,不将事物理想化。成熟的爱是一种性友谊关系,彼此回应。而不成熟的爱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感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在这种状态中,最总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
          沉默是致命的指责。面对一个没有吸引力的人,沉默即暗示他令人讨厌;面对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沉默不语便让你相信正是你自己沉闷得令人生厌。
          很少有什么能像思索与性爱相对立。性爱是肉体的产物,它无需思索,只求狂欢,直截了当。与它相比,思索显得病态满面,病态地要求恢复秩序,是心灵不能屈从于肉欲洪流的标志。
          人类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本领:自身能够离析为二,能够一边行动,一边站在那里观看自己的行动。
          马克斯兄弟式思维(重点推荐)
          当我们从单恋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爱恋的人(一个天使),想象和他们厮守在人间天堂的无限幸福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重大的危险:如果他们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褪色消逝。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希望藉心上人的完美来逃避自身的弱点。但是如果这样一个人有一天决定来爱我们,那么又将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只能有些震惊,品味如此之低,竟然看上我们这类人。
          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是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本人而无害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一旦爱情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
          渴望爱情,但又不能接受爱情,因为害怕当心上人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时,接踵而至的将是失望。如果你现在爱我,那只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完整的我,但如果你没有看到完整的我,而我却还要努力习惯你的爱直到你看到,那真是疯了
          情人除了徘徊于渴望和烦恼两极之间,别无他途。爱情没有中间地带,只是一种方向,它所渴望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一方的爱意加浓使另一方的爱意消减,直到消亡。
          没有爱,我们就没有能力定位一个合适的身份;拥有爱,我们就可以不断确定自我的存在
          我们会因为他人的看法而给自己定格,所以不同的人会使我们获得不同的自我的感觉。这种自我可以比作是一只变形虫,它的外壳可以灵活伸缩,从而适应环境
          我们渴望没有直线分界的爱情,渴望自身性格不被削弱的爱情。我们病态地拒绝他人给我们分类,拒绝他人给我们贴上标签(男人、女人、穷人、富人、犹太人等)。当我们孤身一人,我们就一个纯粹的 “我”,我们在被标示的角色之间毫不费力地转换,全无他人的成见强加给我们的约束。
          为什么我们不太容易爱上身边熟悉的优秀异性。因为渴望不会总是落在我们认识的人那里,她们的品质被我们了如指掌,从而缺乏渴望所要求的神秘感。
          心情好的时候,我们也会设计未来,从幻想中寻找安慰。爱会如同它突然而至一样在瞬间消失,因为这个威胁,我们自然求助于虚幻的未来以加强我们现在的关系,这是一个至少延续到我们生命终结之时的未来。
          爱情的悲剧在于它无法逃避时间的维度。当我们和眼前的心上人厮守时,想到对过去的恋人残存的只有冷漠,这实在过于残酷。
          当幸福源自人们可以控制的那些事物,源自人们经过很大的努力和推理之后才获得的那些事物,这种幸福时最容易接受的。
          当爱达到顶点时,就会出现一种诱惑:让彼此关系提前结束。
          早在有就会与心上人熟识之前,我们心中也许充满了奇特的感觉:我们早已认识。心上人是我们失去很久的 “另一半”,我们曾与其密切相连。
          我们的争吵充满爱情与自由的悖论。她身上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优点,我却紧盯这一点不放,这难道不会破坏了我们的游戏?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对待一位朋友那样善意地向她撒谎?我唯一的理由就是,我爱她。
          你爱他什么
          面对的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时,怀疑对我们来说无关痛痒,我们尽可以去怀疑一切。

          “人类的不幸源于他不能独居,” 帕斯卡说。他提倡人类有必要去建立自己的对策,去战胜和抵制对社会环境的依赖,一种使人受到削弱的依赖。但是在爱情中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普鲁斯特讲过一个关于穆罕默德二世的故事,那位穆罕默德觉得自己对一位妻妾萌生了爱情,于是就立刻把她杀死了。他不愿因为他人而让自己的精神受到束缚。我不可能有他这样的勇气,所以我很早就放弃获得这种感情的自给自足。我走出自己的屋子,而且开始陷入爱河 —— 因此也开始了冒险:把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地建立在另一个人的周围。
          凶手谋杀不出于恨,而是出于极度的爱 —— 或者更应该说,是出于极度的爱所带来的恐惧。也许只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进行的幸福实验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极大的冒险性,恋人们才结束自己的爱情故事。
          无法知晓爱情如何走向终点的想法威胁着每一个爱情故事,就如它的不可知一样令人害怕。这是因为当健康而又精力充沛的我们努力想象自己的死亡时,爱的终结和生命的终结惟一的区别在于,至少对于后者来说,我们获得了一种轻松的想法,即了断尘缘之后的我们将对万般事物一无所知。但对于心上人来说,却无轻松可言,他们知道关系的结束不一定是爱的终点,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也不是生命的尽头。
          告诉她说:“我只是想说,我知道这听起来多愁善感,不管我们怎样打闹,以及一切的一切,我仍然在乎你,仍然希望我们两个顺利地走下去。你是我的一切,这你知道。”
            克洛艾(读心理分析方面的书多于小说的克洛艾)带着怀疑的神情看着我,回答说:“听着,你这么说真是太好了,但是它使我害怕,你不要再把我变成你想象中的那个完美的人。”
            事情变得像一个悲剧的剧本概要:一方面,男人把女人当作天使,而另一方面,天使把爱当作是需要变化的事物
          虽然一般的恐怖分子通过炸毁建筑物或枪杀学生偶尔可以迫使政府作出让步,但是爱情恐怖分子因为态度存在根本的前后矛盾注定会失望落寞。你必须爱我,爱情恐怖分子说,我通过惹你生气或让你妒忌使你来爱我。但是,矛盾出现了,因为如果爱情回归,只会立刻被当作是变味的爱情,爱情恐怖分子必定会抱怨说,如果是我迫使你爱我,那么我不能接受这份爱,因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的爱。爱情恐怖主义必然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否定自己,这就向恐怖分子提出了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 —— 爱情死亡的脚步无法止住。
          缺乏笑的能力就是无法认可事物的相对性、社会和人际关系与生俱来的矛盾性、欲望的复杂性和冲突性;也无法知道必须接受心上人永远学不会泊车,或洗不干净浴缸或改不去对琼尼・米切尔的偏好 —— 而你仍然爱着他们。

          因为眼睛所见的只有躯壳,所以我希望这让人神魂颠倒的心上人的灵魂与躯壳保持一致,希望躯壳拥有一个相符合的灵魂,希望外表反映内心。

            我爱的就是她吗?当我再一次看着坐在房间那头的沙发上阅读者的克洛艾,我在心中问自己,或者只是关于她的嘴、她的眼、她的脸蛋意念组合而成的一种想法?将她的表情扩展为她的整个性格,难道我不是错误地使用了转喻,错误地将喻体当作标志和象征,取代了本体?王冠取代了帝王,轮子取代了车,白宫取代了美国政府,克洛艾天使般的表情取代了克洛艾自身……
          在绿洲情结中,干渴的人们想象自己看见了水,看见了棕榈树和绿荫,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证据,而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证据。极度需要产生了幻觉:干渴产生水的幻觉,需求爱情产生了完美男人或女人的幻觉。绿洲情结从来不是完全的妄想:人在沙漠中确实看见地平线上有些东西,只是棕榈树叶已经枯萎,井已经干涸,这个地方害了蝗虫
          在康德看来,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区别就在于,道德行为的实施是出于责任,不在乎其中的甘苦。只有当我在行为处事时没有考虑回报,只有当我仅仅是在顺应责任感的指引,我的行为才能被认为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对于任何道德的行为来说,符合道德法则尚不够,还必须是为了道德法则而做。” 带有倾向的行为不能被视为是道德的,对于道德功利主义观点的直接批评就是它的倾向性。康德理论的实质在于,道德只存在于行为实施的动机中。只有当爱不求回报,只是为了付出爱时,这种爱才是道德的。
          阿尔伯特・加缪说,我们爱上别人是因为从外部看,他们是那么完整如一,肉体是完整的,情感是 “统一” 的,而我们主观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涣散和迷惘。我们缺乏思路清晰的表述能力、稳定的个性、坚定的方向、明确的主旨,因而幻想他人具备这些品质。我对克洛艾的爱慕中不正包含着这种幻想吗?从外部看(床第之欢以前),她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拥有明确而稳定的性格;但是肌肤之亲后,她在我眼中则脆弱不堪、易于崩溃、精神涣散、内心贫乏。这不正是尼采学说中的自我吗?因此也是鲍伯・戴兰在泪水流淌下来时欢唱 “(今夜)别为我心碎” 的回声
          西方思想中有一个悠久而阴森的传统,这个传统认为爱最终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无法得到回应的东西,是一种倾慕,是马克斯兄弟崇拜者的行事:看到爱情得到回报的可能越渺茫,欲望就越旺盛。根据这个观点,爱只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地点,达到目的,拥有被爱之人(在床上或以其他方式得到)后则会自行销蚀。十二世纪普罗旺斯的行吟诗人所有诗歌的主题都是性爱的延迟,诗人反复倾吐频临绝望的男子的幽怨,因为他们已经多次被自己爱慕的女人拒绝。四个世纪之后,蒙田对于爱的产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他断言:“爱,只是对那些逃离我们身边的人的疯狂渴求。”—— 这个观点得到阿纳多尔・法郎士的极大响应:“爱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是不合乎习惯的。” 司汤达相信,只有在害怕失去心上人的基础上,爱才会产生。丹尼斯・德・罗杰蒙特认为:“最难得到的人是你最喜欢的人,也是最容易增强你激情的人。” 而罗兰・巴特则把欲望仅视为是对无法得到的事物的渴求。

          根据这个观点,情人们除了徘徊于渴望和烦恼两极之间,别无他途。爱情没有中间地带,只是一种方向,它所渴望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爱情达到目的之后,它也随之销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它也随之熄灭。克洛艾和我会危险地陷于这马克斯兄弟式思维的螺旋运动中,一方爱意加浓使另一方爱意消减,直到爱螺旋状地消亡。

          当哲学家设想乌托邦时,他们很少将之想象成一个集差别于一体的熔炉,而认为这些假想的社会更多的是建立在思想相似、性质类同、有共同点目标和预想的基础之上。正是这些一致使得与克洛艾共度人生充满吸引力。在性情方面没完没了、不可调和的差别之后,我终于发现了一个人,她的笑话我无须词典就能懂得:她的观点与我的神奇般的接近;她的爱与恨就是我的爱与恨。和她在一起,我屡次发现自己在说:“太巧了,我正要说/想/做/谈同样的一件事情……

          因此,就成熟的爱情而言,人们不会在第一眼就跌入爱河。只有当弄清水的深浅,才会跳入其中;只有在互相交流了以往的经历,交流了政治、艺术、科学的观点,以及晚餐的喜好之后,两人才能决定是否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在互相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决定,而非想象中的共鸣与吸引。对成熟的爱情来说,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对方,才会让爱有孳生的机会。真正的爱情(恰恰总是诞生在我们知道之前)与常情背道而驰,不断增加的了解,既可能是一种吸引力,又可能是一种障碍 —— 因为它使乌托邦与现实发生危险的冲突。

           看着爱丽丝说话,看着她点上熄灭的蜡烛,看着她端着一大堆盘子冲进厨房,看着她拂过脸上的一缕金发,我发现自己沉浸于浪漫的怀旧。当命运安排我们与本会成为我们爱人的人儿 —— 但我们又注定无法知晓是谁 —— 相见之时,这浪漫的怀旧就油然而生。又一种情感生活选择的可能性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此时的生活只是千百种可能性中的一种,也许是因为不可能一一去体验才让我们倍感忧伤。我们渴望回归不需要选择的时代,我们渴望避免选择(无论多么美好)必然带来的失落所产生的忧伤。

          在城市的街道上,或拥挤的餐馆里,我经常会注意到有成百上千的(背后甚至有成百万)女性与我同时生活着,但是对我来说她们注定是无法解开的谜。虽然我爱克洛艾,但看到这么多的女人,我偶尔也会心存遗憾。每每站在列车站台上,抑或是在银行里排队时,当我看到某一张面孔,或听到某个谈话的只言片语时(某人车坏了,某人大学毕业了,一位母亲身体不适……),我心里会掠过片刻的伤感,为无从知晓此后的故事而伤感,我会构想一个也许合适的结局来安慰自己。

            在典型的背叛情节中,一方问着另一方:“你口口声声说爱我,怎么又背叛我,和X好上了呢?” 但是如果把说话的时间考虑进来,那么在背叛和爱的表白之间就没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爱你” 只能理解为 “我现在爱你”。从爱丽丝家吃晚饭回去的路上,我对克洛艾说我爱她,这确实不是假话,但是我的话是有时间限制的诺言。
          我们对生活并不是生而知之,它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巧,就像学骑自行车或学弹钢琴一样。当意识到这些时,我们开始想拥有智慧。然而智慧建议我们做什么呢?它让我们远离焦虑、恐惧、盲目崇拜以及有害的激情,追求镇静与内心的平和。智慧教育我们,最初的冲动也许并不总是真切的,如果我们没有陶铸理智将真正的需要与虚浮的偏好分开,欲望将把我们引入歧途;智慧告诉我们,要控驭我们的想象,否则它将歪曲现实,将高山化为小丘,将青蛙变为公主,智慧告诉我们,要抑制我们的恐惧,这样才能防备真正的危害,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妄想逃出我们映在墙上的影子;智慧告诉我们,不必害怕死亡,我们所需要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
          如果有睿智的思想家赞同爱,那么他们就会细致地将各种爱区分开来,就如医生建议不吃蛋黄酱,但用低胆固醇成分制作的蛋黄酱则可以吃。他们将罗密欧和朱丽叶式的激烈爱情与苏格拉底对善的沉思型崇拜区分开来;他们将维特式的过度激情与基督倡导的兄弟般不流血的爱作鲜明的对比。
            这种区别可被分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成熟的爱几乎每一方面都值得称许,它的原理就是,敏锐地觉察到每个人的优点和缺陷。成熟的爱充满自我节制,不会将事物理想化,能够摆脱嫉妒、受虐狂或痴迷的困扰。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相处和睦,令人愉悦,彼此回应(也许这能够解释为何许多了解欲望的人不给这无痛的情感以爱的称号)。而不成熟的爱(尽管与年龄大小没有太多关系)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个狂喜、幸福与溺毙般感受和无比憎恶夹杂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不成熟的(因为绝对化了的)爱,其逻辑终点就是死亡,或是象征性的死亡,或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成熟的爱,其高潮就是共筑爱巢和努力避免日常生活的龌龊(星期日的报纸、逼对方换条裤子、遥控器)导致的爱情破裂。不成熟的爱不接受妥协,而一旦我们拒绝妥协,就踏上了迈向终点的不归路。对于一个已经体验过不成熟激情的顶峰的人来说,决定结婚是一个无法承受的代价 —— 真还不如驾车冲下悬崖,结束一切。
          我在自己乌托邦式的白日梦中并不孤单,有一群人与我同行。他们相信通过足够的思考和治疗,爱情可以成为一个痛苦较少、几乎是健康的人生体验。就让我称他们为爱情实证主义者吧。分析家、传道士、教派领袖、治疗师和作家之类的人,在认可爱情充满重重难题的同时,认为真正的问题必然有同样真正有效的解答。面对许多充满激情的生命遭受的苦难,爱情实证主义者会努力找出原因 —— 自尊情结、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情结的情结 —— 并且提出治疗方法(回归疗法、阅读《上帝之城》,从事园艺业、沉思)。有了荣格的帮助,哈姆雷特的命运就可以重写;通过治疗缓解,奥赛罗也许会放弃过激行为;借助一个约会代理机构,罗密欧也许会遇见更适合自己的人;采取家庭疗法,俄狄浦斯的问题也许可以得到分担。

          一本爱情实证主义的经典作品 ——《流血的心》,作者是派姬・尼尔莉博士。我被粉红色封面上的问题 “爱情必然意味着痛苦吗?” 吸引力,尽管要急着赶回办公室,仍然买了这本书。这个派姬・尼尔莉博士,这个勇敢地宣称找到谜底的女人是谁?从书的扉页,我了解了她:
            “…… 毕业于俄勒冈州爱情与人类关系研究所,现居旧金山,从事心理分析、儿童治疗和婚姻咨询等工作。她写过很多关于处理情感沉迷、阴茎妒忌、群体动力、恐旷症等病症的书籍。”
          《流血的心》分析的是什么问题呢?
          它讲述的是那些不幸而又乐观的男男女女的故事,他们爱上了不适合自己的人,那些人虐待他们,或是让他们的情感得不到满足,或是酗酒,或是使用暴力。这些人潜意识里把爱情与痛苦联系在一起,痴痴地盼望着他们爱上的人会改变,好好来爱他们。他们幻想能够重塑那些本质上无法满足他们感情需要的人,就是这种幻想毁掉了他们的生活。

          爱情挥之不去的痛苦令我悲观,于是,我决定拔慧剑断情丝。如果爱情实证主义于事无补,那么惟一恰当可取的方法就是禁欲主义所提倡的永远不要再坠入爱河。从此,我将退入一个象征意义上的修道院,不见一个人,俭朴地生活,严格地学习。
          邂逅蕾切尔使我警醒于禁欲主义的局限。爱情并非聪明之举,也许永远无法摒弃痛苦,但也永远无法忘怀。爱情的不可避免,尤如爱情的缺乏理性 —— 然而不幸的是,缺乏理性并不是反对爱情本身的理由。难道为了吃到植物根茎和野果而去朱迪亚山不是有些荒唐?如果我想勇气十足,难道爱情中就没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英雄主义?而且,在禁欲生活需要的所有牺牲中,难道就没一些懦弱的成分?禁欲主义的本质中有这样的愿望,在他人有机会令你失意之前先使自己失意。禁欲主义是对他人感情的危险采取的一种原始的防卫方法,面对这种危险,人们需要拥有比在沙漠里生活更大的忍受能力。禁欲主义呼吁人们过一种隐修克己的生活,避免感情的折磨,这只是试图否定某些人类需求的合理性,这些需求既存在潜在的痛苦,又是最为基本的需求。无论禁欲主义者是怎样的勇敢,但面对最真切的现实,面对爱情,他最终只是一个懦夫。
          我们总是蒙住自己的眼睛,提出一些简化问题的方案,从而回避问题的复杂性。对爱情中的巨大痛苦,爱情实证主义和禁欲主义解答都不充分。因为两者都瓦解了问题,而没有解决矛盾。禁欲主义将爱情的痛苦和荒谬化解为一个结论性的理由来反对爱情 —— 从而无法在我们欲望的真正创伤和感情需求的完整性之间找到平衡。另一方面,爱情实证主义把一种可以轻易把握的心理智慧错误地瓦解为一种信念,认为只要我们学会多些自爱,每个人就可以拥有没有痛苦的爱情
          分析也永远都是有瑕疵的,因此从来都与谬误相去不远。
          . 仅仅就是想起她,都开始有激动的颤栗穿过那诗人称之为心的地方。我知道这颤栗只意味着一件事 —— 我又一次坠入爱河。

            和心上人厮守令我们幸福无比,对他们的爱也必然阻止我们(除非生活在多夫妻制的社会)去开始另一段浪漫的恋情。但是如果我们真心爱恋他们,为何我们会认为这爱是一个损失,除非爱本身开始消退?答案也许就在于一个令人并不自在的想法,即虽然我们解决了爱的需求,却并不总能满足我们的渴望。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到了四十岁,每个人都有一张与其内心世界一致的脸。

            误解这个世界,是我一直在犯的错误,就像作者相信自己与克洛艾相识相爱是上帝的安排,亦如江滨柳觉得自己即便不在上海也会在海外认识云之凡并相伴一生。爱情中的种种状态,跳开来看,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为了爱情或者权利,我们迎合他人,隐藏并屈就自己。当不再屈就的时候,也就是不再需要的时候。也因此,再如何伪装,都能被人一眼看出底细。所谓社会经验丰富,指的就是这个能力,只是我还没能拥有。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一个平行时空的自己写的

              好书的治愈性在于你感觉和另外一个时空的自己相遇了。怎么说呢,天下人类一个样。写作的真谛就在于越是真诚的还原所思所想,越能打动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讲你的道理,我还是愿意相信命运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之所以用《枉凝眉》中的一句作为开头,是因为阿兰・德波顿在他的《爱情笔记》中,用计算概率的方式来讲述 “爱情宿命论” 的思考,否定了 “命中注定” 这样一个浪漫的说法。
                这让我的感性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在读《爱情笔记》之初,我差点因此而放弃了读下去的念头。
                这个人对于内心感觉的描写实在太过于精妙,偏偏又在感性的描述中摆出一副理性的面孔,让我在读与不读之间几度挣扎。
                阿兰啊阿兰!德波顿啊德波顿!
                你很难说他到底是在讲道理还是在讲爱情,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像是睿智的长者,而他的每个行为却又像天真的稚童。
                等到我在他观察克洛艾的部分描写中感觉到他在这方面并没有比我这个不懂哲学的普通男性厉害到哪里去,我才觉得得了胜似的,带着满足感继续读下去,把他之前否定 “命中注定” 引起的不快放在了一边。
                我之后阅读《爱情笔记》的过程其实更像是在和阿兰・德波顿斗智斗勇了。
                他描写人们沉浸在爱情中时对恋人的言行举止有很多解读,我在心里想并不是这样,例如谁谁谁,然后给自己记上胜利的一笔。
                他紧接着说至少在单相思中对举止的解读像是等待着审判,我想了想觉得好像无法反驳,于是愤愤不平地给他也记上一分。
                我就这样用我的爱情观审视着德波顿的哲学,每当我们意见不一的时候,就绞尽脑汁想一个能够狡辩的例子,而不得不承认他说得有道理的时候,我又想在他的下一个观点上搬回一局。
                不知不觉中,我听他讲完了他和克洛艾相恋倒分开的整个过程,在他觉得迷茫时我也迷茫,在他觉得烦恼时我也烦恼,在他麻木地和克洛艾分开时,我觉得我也分手了。
                “当你陷在爱河里的时候,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经感受到的和做过的每一件事。” 看到克洛艾在信中写这样的话,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和他一样感受到了那种真实的语气和讲话的神态,而且内心要比阿兰・德波顿本人更加痛苦。
                到了他准备自杀的时候,我差点跳起来大骂,又想骂他本人,又想骂克洛艾。幸好这个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人在医药方面不太精明,不认识什么三唑仑五唑仑。接着,泡腾片在嘴里泡腾的场景又差点给我笑出鼻涕泡。
                当时我觉得我赢了这一局,因为我知道失恋的痛苦终究会过去的。但等我回过头来统计比分的时候才发现只顾着读下去,早就忘记谁赢得更多了。
                于是我厚颜无耻地单方面宣布,在爱情这件事的认识上,我和阿兰同志打了个平手,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了对爱情这件事的看法交流。
                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是写得很严谨的,虽然看上去这种写作方式让他有些 “直男”,但不妨碍我称赞他的如花妙笔:我觉得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满分佳作,但我给他九分,因为他不相信爱情有宿命。
                话说回来,不相信爱情是不是命中注定并不太紧要,就像我虽然坚信这一点,但仍然能够接受德波顿的其他哲学观点。他讲他的道理,我信我的命中注定,就像是爱情一样,虽然缺乏理性,但不可避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我们往往把爱情想象成命运的安排,这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恐惧不确定的未来 2. 在爱情的初期,恋人用微妙的语言彼此试探,这种看似笨拙的沟通,其实是在向对方传达善意,表示接纳;在爱情中,成熟的恋人懂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用踏实的努力让伴侣安心,而不成熟的恋人可能会在突然降临的幸福面前怯场,导致关系的破裂;好在时间总会治愈情伤,让人们再次踏上爱情的旅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我们往往把爱情想象成命运的安排,这本质上是因为我们恐惧不确定的未来 2. 在爱情的初期,恋人用微妙的语言彼此试探,这种看似笨拙的沟通,其实是在向对方传达善意,表示接纳;在爱情中,成熟的恋人懂得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用踏实的努力让伴侣安心,而不成熟的恋人可能会在突然降临的幸福面前怯场,导致关系的破裂;好在时间总会治愈情伤,让人们再次踏上爱情的旅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五星好评

                      这是至今为止,这本书是我接触过对亲密关系最客观理性的心理活动过程解刨的书爱是必然,“爱人” 是偶然,这个必然的偶然 “爱人” 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随机而来,也会随时而去,面对幸福甜蜜应当享受当下,感受当下。不要让为了把这份幸福甜蜜如何延伸至未来的焦虑而影响当下全心全意的感受,得不偿失!!有活在当下的勇气,才能抵御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焦虑,恐惧与担忧理性,教会人自知,你对他人,他人对你的种种就如一面镜子,不同的人照出不同的一面,自我就通过这些不同面的镜子铸造而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错,值得一看

                        从男性的视角思考爱情,尤其超越那一章,给人很奇妙的思考角度有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有创造力和充满思想的一本书,可以帮你梳理自身更真实的感受,开放的思想也会让你受益匪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