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up or not, 未来的国家竞争,会是看不见的人才专家战

    什么是专家,作者给出了自己观点: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才把他们称为专家。


    书中前面提到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具体内容有 9 条──在医学院中,立志成为医生的学生们要依照这一誓言宣誓。
    1. 请允许我行医,我要终生奉行人道主义。
    2. 向恩师表达尊敬与感谢之意。
    3. 在行医过程中严守良心与尊严。
    4. 以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为第一位。
    5. 严格为患者保守秘密。
    6. 保持医学界的名誉与宝贵的传统。
    7. 把同事视为兄弟;不因患者的人种、宗教、国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8. 从受孕之始,即把人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之物来尊重。
    9. 无论承受怎样的压力,在运用自己的知识时也不会违背人道主义。
    我们去医院看病,可能会对普通医师,专家号,老专家号有些基本的概念。 那么换到自己的领域是不是也可以平行过来呢?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阿里或百度的技术人才梯队有著名的 P8P9, T3T6 等概念, 虽然不敢说序列大的一定优于前面的所有人,但就集合来说,这样的方式是几乎所有大规模公司要去采取的。 专家则是站在人才梯队顶端的存在。
    那么这本书里,作者大前研一站在企业咨询专家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想成为专家,要具备哪些能力:
    * 先审视自己的现状 思考与领域专家的不足之处 ;
    * 提升自己的几大能力: 先见能力, 构思能力,讨论能力, 适应矛盾的能力
    我不一一展开, 只谈一段自己很有感觉的描述:
    - 何为专家 -
    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地将顾客放在第一位,具有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才把他们称为专家。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地将顾客放在第一位,具有永不衰竭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才把他们称为专家。
    这样定义是否过于严格?我并不这么认为。我甚至认为这些条件尚且不够。本书所要阐述的是活跃于社会上的专家所应具备的能力。
    - 试图追逐权力,却无法驾驭权力的人,会反被权力驾驭 -
    追求权力容易,要想保持权力则非常困难。很多人一直吵嚷着要得到授权,而一旦得到了权力,便开始一味地埋头于工作。
    授权的确至关重要,但是有一点希望大家扪心自问:你是否做好了接受权力的准备?你能否以新的权力为武器,解决顾客的问题,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你是否有为此而学习掌握必要的能力和技能的欲望?在不得不借助他人(如比自己年龄小的人或是与自己关系不太好的人)的力量时,你能否放得下自尊心?
    追求权力容易,要想保持权力则非常困难。很多人一直吵嚷着要得到授权,而一旦得到了权力,便开始一味地埋头于工作。目的仅仅在于自我满足,这与专业主义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至少也应该利用得到的权力为顾客服务。
    - 不进则退 Up or not-
    这一纪律称作 “up or out”,也就是 “得不到晋升与发展的人,请你离开”。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管理的能力、使客户改变意向的能力等方面,麦肯锡针对不同员工的水平而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员工进入公司工作的时间定级,在所定级别的范围内,如果能力毫无提升,则劝其离开。每年有 20% 的人离开公司。同期进入公司的 100 人中,4 年后只能剩下 20 人。这已成为惯例,因为麦肯锡知道这是不会给客户带来麻烦的唯一办法。

    这本书也不长, 大概一个半天就可以通读下来。 同时我还建议读者关联阅读大前研一的其他作品。

    金勇 08-31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人皆可专家

      每日一书:《专业主义》。本书阐述了专家的四种能力: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能力和适应矛盾的能力。大前研一在对专家的定义中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因为专业技术成为专家,而是因为 “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 把顾客作为出发点而成为专家,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为专家!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才把他们称为专家。如果把必须为顾客做的工作设定为 100,下属能够达到的水平设定为 X 的话,懂得 “100-X = 自己的工作” 的人才是真正的管理者。当 X=100 时,管理者便可以把工作全部交给下属,到高层任职或是离开,因为公司里已经没有非自己做不可的工作了。今后的时代所需要的先见能力,是能够看清超脱于眼前事物的能力。任何人都能预见到的事业是不会再有什么发展的。要想获得在新的竞争领域中取胜的能力与工具,不能依靠现有的战略论和过去的成功经验,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在不断认识前人未曾涉足的世界,并磨炼自己的资质上。有些组织在改变战略以及把预见到的东西转变成构思的过程中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这样的组织,即使是历经磨难的大企业,也无法生存下去。在互联网世界中,有一个概念叫作 “零摩擦”(friction free),意思是人和钱会一下子流向摩擦较少的地方。如果消除了法规的摩擦,今后利用信用卡进行的结算服务摩擦将会减小,这种服务将随处可见。只有对组织的遗传基因进行重组,才能培养出开拓新竞争领域的构思能力,为此必须对投资做出大胆的决策。不过我们事先应该理解,这种投资不一定会得到回报。概括地说,我认为现在的核心事业应该占投资的 1/3,基础的研发占 1/3,其余的 1/3 留给能够按照新大陆的规则而构思的人才,换言之,这样的人才能够以 “过去时” 谈论过去的成功体验并分析现状,具备不拘一格的才能。经过长时间的 “监禁” 之后,大家身心疲惫,每个人都想赶快结束会议,于是与会者终于开始客观地讨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讨论达到创新的目的。埃斯纳说:“真正精彩的点子出现在最后半个小时之内。” 迪士尼的独创性便是这种会议的产物。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首先建立假说,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验证。然而,不少人把假说误当作目标和结论。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怎么会有那么愚蠢的事?” 但大部分组织对起初建立的假说都不去进行验证,因此也就不会做出修正。他们会说 “边干边思考”,而实际上是不去思考,一味地蛮干。反驳的目的并不在于击倒对方,而是为了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论证型的反驳”,指的是驳倒支撑对方主张的论据;另一种是 “主张型的反驳”,指的是提出与对方主张相反的主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专家群体的主义宣言#每天解读一本书

        一句话总结 “已经过时的超前观念,却是值得学习的案例”。


        这本书适合有较强思考能力的人阅读,相较于作者更早期的作品,本书从器至道,内容上是对 “专家” 群体的重新定义,就像古代贵族会写几本书证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独特性,还提出几条道德准则类似的标准,彰显自身的 “高尚”。
        这本书中就充斥着这样的内容,比如定义专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还有就是要坚守纪律,仔细品一品,简直是一模一样的逻辑。
        正当我准备大肆批判一番,打个两星评价的时候,突然发现本书出版于 2006 年,那种感觉就像看着一座金字塔建成,然后意识到它是倒着的,看着书中作者的诸多看法超前了至少 3 年,让人不由得惊叹,不过仍然不能掩饰本书 “观点” 太多的缺点。
        一、我的领悟
        这本书让我有两点领悟,“道” 的价值和局限以及读书的意义。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感觉很多观点都是老生常谈,没有多少意义,直到我发现本书的出版日期,在大受震撼以后又开始反思起我究竟做到多少,大道看起来都很简单,实际上反直觉的是 “它们都容易理解,难以践行”,就像谈到门户网站要中立,作者提到谷歌对广告的谨慎,好像这很容易,但看一看百度,它的做法不一定对,却是最简单的那个,放到个人身上,不要熬夜很好理解,实际上却也很难做到,如果我们把 “知识” 仅仅当作观念,它实际上就被限制住了,只有它变成具体的行动和结果才有价值。
        而回到读书本身,如果阅读仅仅是一种获取观念,那么它就只能平添噪音,而我自己很多时候因为沉迷 “读”,没有足够的思考,缺乏对观念和事实的思考,放弃了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作者的思考逻辑,前者就是娱乐,是接受信息,后者才是阅读,把书中的内容化作我们逻辑的基础,引导我们未来做出正确的行动。
        二、专家是什么
        作为一本充斥着观念的书,这本书五章的内容全部可以归结为作者从自身经验和认识推导出的主张,当然只有最开始对专家重新的定义可能比较符合 “推导” 这个过程,其中提到专业二字的出发点并不是专而是业,业即是结果,能够产出结果才有价值,无论专业、行业都是如此,而专家的起点就是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专业技能只是实现目的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实现的路径是否走在大道上。
        在第一章中,他着重讨论了专家被社会的 “曲解”,特别以 “希波克拉底誓言” 为标杆,画出了一副新时代专家的形象,在拥有专业技能以外,必须以顾客为第一,不断进步,而且有着严格的纪律。
        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 “阶级” 化,特别是很多道德层面的要求,如果作为个人内心的标准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变成对行业的要求,本质就是作者的希冀,而在我看来,对比与希望世界是什么样,看到世界是什么样更有价值,因此意识到作者观念的反面会让我们更深的理解现实中的专家有什么局限。
        三、专家要有什么
        后面几章提出了先见、构思、讨论和适应矛盾四个能力,主要的内容都是对作者观念的阐释,作者提出了很多如何获得这些能力的要点,然后举了不少例子,证明其正确,这之中很多例子都是对历史的回顾,可以用来丰富我们判断的模型,更有价值的是他对于未来的判断,无论是未来商业的三个关键点,还是客户全球化的趋势,他都很找到了很具体的点,而且指出了未来预测落地的重要因素,虽然这些实际上并不能证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却能帮我们去理解作者判断的逻辑。
        比如他在 2006 年就在讨论付款流程太长会导致转化率下降,也提到电子商务 (今天实际上可以看作所有信息产业) 的 3 个关键,门户、物流和结算,其中对门户和结算的讨论分别对应了获客和电子支付产业,在那个时期他就已经抓住了今天热议的东西。
        而这背后是什么?和一般人理解不同的是,这一切不是单纯的逻辑推导,是对现实的观察和反直觉思考,这是我们往往都最缺乏的能力,我们很容易对现实习以为常,认为现实理所应当,由此会出现个人的 “大企业病”,随着经验的增加,应对新的情况的能力反而在下降,对固有逻辑的依赖不断增强,对风险的回避,导致在舒服的道路上越走越掉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大前研一说,被称为 “专家” 的这个社会阶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真正拥有实力的人们组成的。《专业主义》这本书强调的是成为专家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大前研一并没有在书中直白地告诉你如何成为专家。因为他认为真正的专家首先要理解专家的基本条件,然后再去思考如何成为专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企业家的自我革命,是 “上帝之手”,是企业职业化的第一推动力。做企业如同跑马拉松,每一个优秀运动员都是赢在对自己极限的突破。作者强调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现在的书太多了,真的是看不过来。如果你今年下决心只读一本书,建议选这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从哲学的视角理解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

              我认为,要很好地阅读大前研一的这本《专业主义》,首先得重新认识一下专业的 “业” 是什么。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业是某种成就或结果,比如建功立业,比如成家立业,比如事业有成。但是,如果停留在这个思维的基础之上,就无法 Get 到大前研一这本《专业主义》的精妙之处。大前研一在给出 “专家的定义” 的开篇,就一一否定了这种对于 “专家” 的通俗理解,进而引出希波克拉底誓言,来讲述他心目中的 “专家”。专家的词源本是 “profess”,意思是 “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作者认为,这一誓言对我们理解什么是 “专家” 至关重要。这样的开篇,这样的古老誓言,将我的思绪带到另一个古老的国度,一种关于 “业” 的深邃的叙说中,那就是印度宗教观中的 “业”。“业(Karma)” 是印度文化中产生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哲学、道德和宗教概念。从 “业”(Karma)这个词的意思看来,意味着职责、行动、行为、工作、努力或过去行为的结果;所有人类的行为结果必然会产生的相应的惯性力量,它不仅会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作业者,而且还时刻会对作业者产生相应的作用力;业瑜伽士怀着对上主的爱而工作,并把工作当做职责来履行,不渴望工作的果报,不执著行动的结果,只求取悦创造者。这种宗教观中的 “业”,与作者提到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所隐含的对于 “业” 的虔诚,是如此的相似,都带有某种神圣性,似乎都要得到神性的启示才能达臻完美境界;并且都将工作、职业视同为一种取悦神、取悦上帝的手段,而非获得个人感官的享乐。其次,根据印度宗教观的逻辑看来,业,这种行动的结果积累起来,可以形成强大的作用力,它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成功,也可能会成为我们认识这个多变的复杂的新时代的巨大障碍,甚至越是成功,越是难以跳出过去成功的思维定式,形成 “业之障”。如果将 “业之障” 转换到现代语境中来,它代表什么呢?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开始积累各种各样的业,包括我们的所思、所言、所行,并且呈一种不可逆的持续增加的状态。同时,我们会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等方式将这些不断增加的信息整顿成某种秩序。作为一个企业家,就是通过企业这个工具来整顿这些信息,从而形成某种秩序的结构。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总是自发的从非平衡趋向平衡,从有序趋向无序,世界自发地不断退化,走向混乱。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这个狗年的时代,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入,不断地打破旧的秩序,迫切地需要我们建构新的秩序,以此来对抗不可违逆的熵增。克里斯坦森深刻地洞悉到,在这个时代里不断涌现的创新,也都呈现出某种非连续性,并且呈现出对旧范式的巨大破坏性,他将其定义为 “破坏式创新”。大前研一同样深刻地感受到,这块新大陆不仅眼睛看不见、手触不到,而且更加复杂的是,着眼点不同的多种经济混合在一起并相互发生作用,导致那些旧大陆的经典理论,只不过沦为织就新经济这块巨大壁毯的一条纬线而已。尽管对旧大陆一无所知同样很难获得成功,但是,对航向新大陆的新能力的呼唤则更为迫切。面对日本教育界后知后觉的现状,他甚至毫不客气地批评:“被誉为经营学指南和商业经典著作的大部分读物,都是基于对旧时代格局的认识来论述 21 世纪经济的,不少人对此并没有异议。这是日本式教育的 “公害”。日本的教育不是指导人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思考事物的道理,而是让人们一味地记忆事情的结果,并通过这种教育制度,不断地培养人们服从的性格,因此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对任何事情都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 “没有办法” 的人。” 我们又何尝不是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那么,我们回头来看,大前研一呼唤的是什么样的专家呢?他在书里写到: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才把他们称为专家。理性行动是什么?就是严格遵循科学逻辑的行动,思考有逻辑、讨论有逻辑、行动有逻辑。关于思考的逻辑:产生疑问,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语言,追根问底,用自己的头脑寻找答案。具体方法就是建立假说,策划必要而彻底的验证步骤,以证明假说的正确性。对于那些未经验证的假说,我们必须通过最基本的实验做出验证。关于讨论的逻辑:首先,讨论不等于谈判。讨论与谈判都是一种交流,但谈判是为了协调利害关系,而讨论是为了寻找最佳答案。其次,要有规则与纪律。在缺乏规则与纪律的情况下讨论问题,如果有人发言咄咄逼人,其他人便会静观发展态势,或是重复自己的观点,于是会议最终流于形式。最后,要有共同语言。逻辑是全球唯一的通用语。在讨论中,有的人发言符合逻辑,有的人发言不符合逻辑,这样的讨论是无法奏响和谐的乐章的。然而,如果大家的意见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发生碰撞,起初可能只会出现最基本的几个音符,但最终定会发展为一首完整的乐曲。关于行动的逻辑:即使具有先见性,在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尚未得到满足,或是无法严密地证实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可能性,也只能是以白日梦而告终。以顾客为第一位是什么?就是波希克拉底誓言,就是将职业视同为神圣的职责,以取悦神的信仰的高度,弃绝对行动带来的个人享乐层面的结果的执着,而始终如一地以客户为第一位,使自己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是什么?作者认为,是否具有好奇心的巨大推力,是区分非凡与平凡的决定性因素。一流的专家,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勇于探索新事物,乐享新变化,对新事物反复消化并不断积累经验,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提供给别人。严格遵守纪律是指永远恪守 “以顾客为第一位” 的信条,并靠着理性而行动。此之谓专家,此之谓专业主义。我想大前研一的 “专家” 定义和专业主义精神,正是建构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思想基石之上,而他在书中一再重复的看不见的新大陆、自我否定、反驳的义务等等,都无不指向破除 “业之障” 这一主题。所以,这是一本旨在打破藩篱的著作,而更多的关于建构专业主义的秘密,还需读者在此思想的指引下,从积极的行动中去探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业主义,职场需要的职业化

                《专业主义》是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他还有一本著作为《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曾任麦肯锡日本分公司董事长,兼任许多跨国公司的管理顾问。1994 年 7 月离开麦肯锡,现任创业者商学院校长和一新塾校长。1996 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 “全球五位管理大师” 之一,“日本战略之父”。 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先见能力、构思能力、讨论的能力以及适应矛盾的能力。专业主义一书正是以这四个角度警示人们重新思考专业的内涵与效用,培养并吸纳专业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本书匡正了世人对 “专业” 的误解,管理者可按图索骥,寻觅真正的一流人才;对于个人来说,该书着眼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修炼,为职业人士指明了一条修身之道。 " 专业” 我的理解就是职业化,作为职场人士,需要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大前研一通过四种能力来要求我们具备这种职业化的素质和思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論證中有很多教訓式的語言,整本書都在教訓別人,箴言也有,其他書裡面也有,不見得有什麼獨特之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专业主义

                    第一次听说这个理念:专业主义。


                    本书的作者被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管理学教授誉为亚洲最值得西方学习的一个管理学家。(虽然可能过誉了,但是足以看出本书作者的管理经验的丰富)
                    并非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做到了专业主义。专业主义体现在技术,管理,战略,眼光等各个方面。
                    你需要对未来 5 年的技术保持敏感,能够保持好奇心,能够对权威保持质疑,能够对工作全身心投入。
                    你需要在工作现场用心去感受一些行业趋势和需求的变化。幸运的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相信看完本书后,你会精神为之一振,感受到一种对于 “专业” 的新的定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很喜欢这本书,推荐大家认真研读:1、这本书精炼概括,抽象,从整体内容上来讲,说的是未来人才的重要性,未来人才的特点。2、书中用专家这个词语定义未来人才,并做了详细解释。3、印象比较深的是书中对日本商业现状的描述,商业案例分析,经济现状的描述,未来商业局势分析。4、书中理论很有深度,也因此会比较抽象,又高度精炼,案例没有那么详尽,有相关的知识积累的人读起来会更舒服 5、另外,我觉得翻译的应该不是很精准,这是所有翻译书籍共同的特点,但这本书比较抽象,所以这个特点应该更加突出,翻译过程中作者原意损耗应该很大,所以遗憾不懂日语,无法读原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