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反内耗心理学》学习心得分享
“内耗” 这一概念,指的是个体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表现为自我怀疑、自我设限,甚至自我对抗。它不仅消耗个人的能量,还可能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反内耗心理学》一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克服内心的矛盾,实现自我和谐,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情绪的认知与情绪的管理。1. 情绪的认知在情绪认知部分,书中强调了成为自己情绪的主宰的重要性。这首先意味着区分 “自我之声” 与 “外界之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为了迎合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然而,正如书中所倡导的,“与其讨好他人,不如取悦自己”。这意味着在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也要坚守个人的原则和边界,学会说 “不”。此外,书中还提到接纳不完美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关键在于如何正视并接受它们。当负面情绪涌现时,不妨先停下来,反思自己为何感到不快,是什么触发了这种情绪。通过自我反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进而采取积极措施,如自我鼓励:“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好。”2. 情绪的管理在情绪管理章节,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实用策略,旨在帮助读者有效地处理负面情绪。首先,承认负面情绪的存在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面对焦虑、沮丧等情绪,我们不应逃避或压抑,而是要勇敢面对,探索其根源,并寻找解决之道。书中特别指出,成年人在社交中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减少对他人的要求、尊重彼此不同的价值观、避免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等,这些都是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其次,培养积极主动的态度对于克服内耗同样至关重要。书中引用了作家巴金的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非接受或争夺。” 这意味着,当我们以贡献和服务的心态参与活动时,不仅能够体验到更多的乐趣,还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即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挑战,但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自我限制,实现个人成长。《反内耗心理学》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结合了许多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帮助读者理解和实践如何摆脱内耗,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享受更加自由和充实的人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讨好他人不如取悦自己内耗,简而言之,就是自我为难,自我耽误,这种内在的斗争与自我敌意往往源自外界的刺激所带来的小不快、小不甘、小不爽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虽然可能短暂,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们会潜伏在胸口,逐渐强化,最终引发内耗。当我们被这些坏情绪左右时,会变得极易冲动,失去理智。在工作中,我们时常看到因情绪失控而搞砸合作的情况;在生活中,也不乏因一时冲动而与人爆发激烈争吵的例子。心理学家指出,虽然好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往往正是那一时的坏情绪,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恶果。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如果不能有效管理情绪,那么即使只有 1% 的坏情绪,也可能导致 100% 的内耗。因此,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我们不仅要保持身体健康,更要保持精神的健康与平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学会降低内耗。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内耗的危害,了解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其次,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坏情绪左右我们的行为。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要学会冷静思考,理性应对,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来降低内耗。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内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内耗就是指内在的消耗,自己为难自己,自己耽误自己。内耗不仅是自己跟自己的斗争,更包含自己对自己的敌意。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更在意 “别人的声音”。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往往更在意 “别人的声音”,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一个人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长期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压抑自己内心的需求时,他的内心就很容易滋生不满,进而产生焦虑的负面情绪。自我价值感之所以低,除了不自信外,自我认知错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其次,要坦然面对失败,积极改正不足。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讨好他人不如取悦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巴巴内尔认为,过度友善并不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性格,而是一种病态心理,他将其称为 “看管人性格紊乱”“友善病” 或者 “取悦病”。英国心理学家阿布斯说过:“如果一个人太顺从,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没有自己的声音,那他很容易受人欺负。” 因为一旦讨好的对象表现出一点儿不满,他就有可能陷入恐慌情绪。首先,我们要大胆地学会为自己说话,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其次,不要和别人攀比。最后,平等和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会说 “不”,你好、我好、大家好,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最短、最老的字 ——‘好’或‘不’—— 需要最慎重地考虑。” 卓别林大师告诉我们:“学会说‘不’吧!那样你的人生将会变得更美好。”(1)拒绝一个人要先尊重他。(2)量身定制,把握尺度。(3)拒绝的原因要讲清楚。(4)拒绝也不要忘了赞美对方的优点。他 / 她是在嫌弃我吗?担心因外在的不完美而被人嫌弃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只要我们不无端地负面评价他人,或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们就不会被人嫌弃。摆脱弱者形象,做一个 “强势” 的人,1.强势能促进自己成长 2.强势的人不会被欺负 3.强势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强势的人都具有这些优势,但要最大化地将强势作用发挥出来,还要走出强势的误区,至少不一叶障目,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内耗。1.强势不是姿态,而是心态 2.强势不是唯一的性格底色,而是一种保护色 3.强势不是手段,而是一种性格皮格马利翁效应:用积极的声音武装自己。皮格马利翁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假如你一直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就可以所向披靡、好运连连、战无不胜;假如你一直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因内耗而一事无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产生强大的能量,能让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而成为情绪的 “操盘手”。当我们习惯对自己说 “很好”“不错”“会好起来的” 这类话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与机体功能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我们便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和幸福的人生。俗话说:“人生的经历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挫折,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进而及时改正。当学会转换心态后,你就会发现那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让我们难以接受,只要多付出一点儿耐心和努力就能完成。莎士比亚在《莎士比亚文集》中写道:“千万别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 如果一个人因为别人的过失而生气,那他无疑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来自我内耗,最终受伤害的只有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启动自我补偿心理机制:同一件事情,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情有可原,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就不可饶恕。马克・吐温曾说:“紫罗兰将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被称为宽容。” 大致而言,我们身边的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先看见后相信;另一种是先相信后看见。造成高内耗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幻想出来的烦恼是造成内耗的直接原因。拥有健康情绪的诀窍很简单:断、舍、离。首先,不理智的想法要断绝;其次,浪费在小事上的纠结要舍弃;最后,那些令我们的情绪变得糟糕的人和事要远离。做到了这三点,便是智慧地生活。上天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大脑,让我们来捕捉生活中的美好,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用它来研究生活中的不如意。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就像纸老虎,并没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让情绪转个弯,你就会发现眼前一片开阔,内耗也戛然而止。我们要做的是自己爱自己,给自己更多关注。当从生活中找到成功和做得好的地方时,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人生并没有被失败和 “我不够好” 填满,那些闪光时刻代表 “我真的很好”。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接受暂时的模糊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和精进,你还没有目标,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 迷茫也并不意味着退步,也许我们能在迷茫中厚积薄发。心理学家格桑泽仁告诉我们:“迷则行醒事,明则择事而行。” 意思是说,人在迷茫的时候,就去做那些明显是对的事情;在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要从对的事情中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事情去做。迷茫者是有选择的,只要做那些明显对的事情和很简单的事情就可以。请不要忘记,一个人脚尖的朝向就是他所选定的方向,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关系到最后的结局。因此,即便是迷茫中的人,也可以先接纳自己的状态,然后尝试给自己创造机会,找一件明显对的事情去做,这样才能不因碌碌无为、毫无方向而内耗。就像前辈告诉我们的那样:“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小情绪,情绪稳定者才能全力施展各种游戏技巧,为了柳暗花明而奔跑。” 只有我们整个人是向上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我们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人生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再艰难的境地都不意味着无路可走。我们可以咬紧牙关坚持一下,往前一步可能就是柳暗花明;我们也可以调整方向,换个角度,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巴尔扎克曾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阶梯,信徒的洗礼源泉,能人的无价宝物,弱者的无底深渊。” 所以,在遇到失败或困境时,我们应该把悲伤和痛苦留在原地,杜绝 “全都完了” 的想法,把这次的失败或困境视为一个新的开始的契机,然后给自己选定一个新的方向,重新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超限效应” 告诉我们,反复用同一件事情去麻烦别人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除此之外,“超限效应” 还会使人们被负面情绪包围,产生严重的内耗。这学会感知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当被负面情绪包围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察觉 “超限效应” 的存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我们就能够避免负面情绪带来的内耗。找个合适的时间,寻个合适的人,大胆地把烦恼说出来吧!工作再忙,也要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明确了跑步方法之后,还要坚持 23 天,形成一个周期,到那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轻快了,似乎已经习惯了跑步,并且大脑也越来越清醒,精神越来越愉悦,原本纠结的事情也都豁然开朗。读莫言的作品《蛙》时,我摘抄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失眠的人,才知道睡不着是多么痛苦,也只有失眠过的人,才知道睡着了是多么幸福。” 很多时候,一个人越是自卑,就越是想要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就会不停地给自己施加压力。而这样做只会引发一个后果:失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极为有害,经常使个体产生巨大的内耗。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要一味地站在自身角色的位置上,而应当换个角色位置,也就是站在对方角色的立场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体验对方角色的期待,比如需求、遭遇和感受等。无论在什么场合中,我们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因此,无论我们是穿了什么奇装异服,还是出了什么糗事,我们都不用介怀,更不必为此而生出负面情绪。因为真的没有那么多人在意我们,更不会有人一直记得我们身上发生过什么糗事。专注做自己,莫陷入 “焦点效应” 的怪圈!担心外界评价的人需要学习如何做更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如何在他人面前维持良好的形象。装出来的优点迟早会被看穿,更何况我们并不靠他人的评价立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要表现真实的自己。请记住,在成年人的社交圈子中,强行说服别人是非常招人讨厌的事情。我的价值观不需要你认同,但你一定要尊重并且不要妄加议论;我不要求你理解和接受,但你要做到相安无事、求同存异。在人际交往中,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是非常令人反感的行为,如果三观不一致,千万不要强行说服别人。为了不做让人讨厌的人,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当遇到别人的喜好与自己不同时,我们可以看不惯,但千万不要贬低,想畅所欲言也要注意场合。我们不要想着做谁的人生导师,也不要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在社交中请尽量克制自己提意见的欲望,多尊重对方的想法才能友好交流。重视情绪的作用,掌握好以下几条沟通法则,你就会成为一个情绪有力量的人,成为 “社牛”,从而远离社交内耗。1.不轻易下结论 2.不要对别人抱有过高的期待不管眼下的情况多么顺利,我们都应该尽量降低期待值,尤其是不要对别人抱有过高的期待。不抱希望就不会失望,这是一条社交真理。。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说:“如果有人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教诲,并因此明白我们的整个存在就是有不如无,而人的最高智慧则是对这一存在的否定和抗拒,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产生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世间的一切,也不会强烈抱怨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失败。相反,他会牢记柏拉图的话:没有任何人和事值得我们过度操心。”3.在有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随圆就方在不触碰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假如遇到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完全没必要感情用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但在心理学家看来,决定命运的并不是性格,而是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性格。心理学家发现,“注意力在哪里” 才是高质量社交的关键,而在获得高质量社交方面,内向的人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较敏感,所以他们更具备同理心,对人际和谐更为看重,即 “宜人性” 比较高。社交主要是说话交流。如果我们学会带着目的去说话,就能解决其中的很多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说狠话,即便情绪上头,只要记得自己的目的就能好好说话;另一方面,把目的放在前头,情谊和面子、真相和气愤所带来的困惑就会不攻自破。会说话是指说话有目的性,根据目的说高效率的话才是高情商。而实现双赢的正当目的,或者手段正当、方法得当的美好 “心机”,只会让我们的社交能力越来越出圈。糟糕的原生家庭会让我们的内心出现 “黑洞”,造成无法估量的内耗。我们该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 “传承” 下来的相处模式可以改变吗?怎么跟经常有冲突的父母进行沟通?下面给大家七条建议。1.原生家庭不是 “痛苦之源”,而是我们了解自己行为和处事模式的重要途径。2.试着自我抚育。3.回忆原生家庭的幸福体验。4.正视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5.学会跟父母沟通。6.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7.跟原生家庭和解,建立新的亲密关系。要记住,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最重要。不因索取而内耗,付出才会收获幸福的满足感巴金说:“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争取。” 努力后的结果不符合预想,大多有两个原因:一是努力的方向不正确;二是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努力要适度,一旦发现自己对结果产生了焦虑,就马上停下来,用有趣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做到适当、恰当的努力,并用正确的努力方式让自己幸运起来。在信息爆炸时代,没有用的知识很多,正是因为经常浏览这些没有用的知识,我们才出现了知识焦虑。而要想远离知识焦虑,我们就要学会辨别,找出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真知识,哪些是扰乱我们视线、浪费我们时间的伪知识。内耗就是指内在的消耗,自己为难自己;而反内耗就是化解内心的冲突,不再让纠结、拖延、焦虑、自责等损耗自己的能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