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1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一段史

    我读小学那会,四年级有地理课,五年级有历史课。这两门课我都非常喜欢,有趣,开眼界。在那个我最远去到三十里外的市中,看过最热闹的是动物园年代,这两门课把我带向远方,带向远古,让看不见的看见,让无法看见的能有所感受。历史留下的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的文字,背后大多都是血雨腥风。这本书就是一个轻描淡写的人生所经历的浓墨重彩的血雨腥风。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宫斗剧

      中国传统历史从太史公定式后都是大人物立传,气魄宏大,脉络清晰,西方近代非虚构纪实作品,偏重以小见大,从小人物的细节反映大历史,马亲王的作品是其中佼佼者(知识界不认为写的是历史)。本书作者专业史学家,北魏历史原本就很小众,是个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汉化的小王朝,作者本书通过一个老宫女的一生,主要展示北魏皇位继承的血腥残酷,只写其然,没写出所以然,继承问题历来是王朝的核心问题,人类历史上一切礼仪,祭祀,道德规范都是为了社会的平稳有序的继承,儒家文化也才被认可了千年,北魏起家于现蒙古地区的北方政权,为政权稳定遗留的 “子贵母死” 等习俗,不是今天的道德标准能理解的。本书作为历史书没跳出人物宫斗的框框,没写出相互杀戮的不得已,非虚构类写作作者不敢如太史公写出戏剧场景,不够精彩。

        2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颠覆传统史学的另类传记

        在贾行家老师的推荐下,细细品读。或许因为自己同样是一个普通人,格外能引发自己的共鸣。用平凡人的角度复述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历史人物一生。成就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就像罗新书中所言,历史和故事不同:故事有主人公,有开始,有结束,历史没有。故事是江河,有源头有终端。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平凡人的一生,如此动人

          🌸 一个有情怀的作者想要把那些淹没在历史中,小人物的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出来的,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故事。🌸 一个宫女的一生看过太多权力的纠葛,也领略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生在帝王家的无奈。让那些本应该享受童年的孩子,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辛酸与痛苦。🌸 妻离子散小王子的母亲或是早早被杀或是为了权力,互相的倾轧。所谓的生命和尊严,变得一钱不值因为只有达到权力的顶峰才是所有人心之所愿。🌸 在一个生命无法保障的宫中一个小小的宫女,见到了有些人痛苦而漫长的余生,也有些人在权力顶峰,却到头来一场空的假象。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术性很强,可读性有待讨论

            历史专业的人肯定觉得这书写得很有水平,读起来也很轻松,但对于非历史专业的人来说,读起来真的很费力。先不说引用的那些原文典故、墓志碑文,就连那些名字都很陌生,几乎没有认识的,好像是读另一个国家的历史。北魏时代人物实在是普及度不够。个人才疏学浅,真实表达读书感受。说实在的需要很大耐心和很多时间才能体会其中乐趣,同时也会收获甚多。我个人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因为陌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也是自己知识的短板,好好阅读本书肯定会有所提升,希望以后有时间慢慢品读。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漫长的余生》,当之无愧的年度好书

              这本书非常值得读,从一位宫女的视角,展示了惊心动魄的北魏宫廷斗争,和在其中裹挟着的各式各样的人。权力的游戏,关系的扭曲,利益的取舍,血腥的杀戮,选择的无奈,人性的幽微,都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口气读完,掩卷长思,不由令人感慨万千。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领自己的余生

                何为 "漫长的余生"?这本书的女主角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宫中保姆、大尚宫王钟儿,即以后成为比丘尼的慈庆。王钟儿 / 慈庆本是南朝人,出自低级士族家庭,在三十岁的时候,因为战乱被俘,充入北魏宫廷,成为一名宫人。她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自由,正常的生命轨迹骤然休止,剩下的便是暗黑无边的余生。恐怕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自此她在北魏的宫廷又生活了 56 年。这真是漫长的余生。🔸魂兮永逝,名举风旋在书中对历史的梳爬中,王钟儿 / 慈庆类似于一个坐标点,串联起与她有关的那些人和事 —— 太后、皇帝、王公、权臣、官宦、僧尼,宫廷内外、王朝两都,甚至长江南北。也像一个旁观者。就像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王钟儿 / 慈庆也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她是悬瓠城的少妇,是内宫中的宫女,后来又是瑶光寺的老尼。她们都是远离舞台中心的普通人,曾经驻足过这个舞台的一角,观望过中心世界,见证了人事流变,也给这个世界贡献出微薄之力。又像一个水印。正史叙述宏大的时代脉络之后,就是无数个这样的 "水印" 组成的背景。【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有荣华者,必有愁悴【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度。】我们先不用知道歌中所唱的 "可怜咸阳王" 是谁,就算不了解这一段历史,也能感觉到,这是关于一段兴衰的感慨。这段歌谣出现在本书中,背景是宣武帝时期,咸阳王元禧事败,王府的歌乐宫人作为抄没财产,被重新分配,进入伎人的买卖市场。在漂泊流离之际,他们有感于咸阳王府的昔日,编了这么一首歌。联想到《红楼梦》中甄士隐解注《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有人认为,《红楼梦》不能认作是作者的自传,但应该有很多素材取材于作者家庭曾经所处的贵族阶层,或者来自当时仍为贵族的亲族朋友。身处在这样的阶层和环境中,源自于家族的经历,小说的作者对 "朝为荣华,夕而憔悴,福不盈眦,祸溢于世。" 就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中国的历史太漫长,有太多可供借鉴和总结的经验。"旧时王谢堂前燕" 这种从未间断的反思,在我们的基因中培养出一种自省的惯性和自觉。🔸万境归空,不舍有情读这本书让我联系到最熟悉的一本小说 ——《红楼梦》。因为它们都引人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终极命题。为什么会有兴衰更替,会有变化? 为什么会有高开低走,或者反之? 如何面对表里相歧,真亦假、假亦真的辩证?等等。【大家会一直问下去,问到最根源的问题 —— 怎么会有变化?变化的意义何在?变化是有方向,或者是有目的的吗?】(《〈资本论〉的读法:资本及其创造的现代世界》杨照)《红楼梦》开篇就讲到小说的一个主旨 ——"万境归空"。中国人创新的勇敢,或者说抛弃过去的决绝,表现的非常明显。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的确,四千年的辉煌,勇于置诸脑后,认作一场大梦,下决心从头来过,改换一个新天地。这就是 "万境归空" 和 "不舍有情" 的辩证。在这个意义上来看,《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个人自传、豪门恩怨、宫廷秘辛、宣扬因果等等。而是一本自省之书、成长之书,这些自省会促使我们不断地回看来时的路,低头看脚下的路,以及前望未来的路,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自省是把变化看作常态,是耐心和韧性,不仅仅有 "万境归空",更有 "不舍有情"。这种自省,可以帮助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家、一段时代,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真正的成长。🔸🔸小说和历史何其相似。小说用故事的手法,反映出历史的规律,还有个体生命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总结。历史和故事到底不同。【故事有主人公,有开始,有结束,历史没有。故事是江河,有源头有终端。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书中在结尾时讲到 ——【历史的这一幕虽尚未结束,下一幕却已经开启。或者说,历史的中心舞台即将转移到别的地方,一大批我们一直未曾留意的人物即将分领他们各自的角色。】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帮助我们建立一点 "上帝的视角"。让我们意识到,在如今生活的舞台上,历史就要或者已经发生重大的转折了。我们将如何认领自己的角色?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北魏政权倾轧史和杀戮史

                  这是一部北魏皇朝黑暗历史大赏,比宫斗更夸张的黑暗,全是杀戮杀戮杀戮,看的人胆战心惊,佐证了政治是肮脏的观点。全书就是一本政权倾轧史和杀戮史。皇帝老子杀太子,太后杀皇帝、姐姐杀妹妹、哥哥杀弟弟、权臣杀外戚,外戚杀权臣…… 没有温情脉脉,只有你死我活,谁也不得善终,谁也别想笑到最后。你方唱罢我登场,下场时刻就是死亡来临之时。多么黑暗,多么扭曲,多么残暴。而王钟儿这样的小人物因为不在权力场中心,反而长寿。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娓娓道来的北魏宫廷史

                    《漫长的余生》我买了纸质书,又下了电子版。这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的有关中国历史题材的书籍。作者以详实的史料和考古发掘成果,以一个人的墓志为线索,串联起前后长达几十年的北魏宫廷史。一个人物接着一个人物,一个历史事件接着一个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毫无枯燥之感。我用三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意犹未尽,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纵然是历史读物,也像小说一样,在逐渐营造起的故事情节高峰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和继续探索的兴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漫长的余生,轮回的交替

                      整个故事用一个被掳的宫女的一生作为线索,实际讲的是北魏的政治斗争历史。其实这本书不是那么好读,主要是人物实在太多了,要理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做铺垫的。古代中国的这段历史,让人们看到,权力的交接永远是最危险的时候,这其中皇室、宗室、外戚、宦官、权臣,都是在其中角逐权力的参赛选手。每每在皇帝驾崩的时刻,权力就赢来了真空,这个时候,一轮大的洗牌不可避免。有时候,拥有荣华富贵,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往往当事人深陷其中,最终还是为其所累。书中引用了班固的一句话:“朝为荣华,夕而憔悴,福不盈眦,祸溢于世。” 平淡而简单的生活,也许才是人生的真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子贵母死 ”制度下的宫斗大戏

                        在贾行家老师和马亲王的推荐之下,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是一本讲北魏的历史书,本书的亮点在与它以一个北魏宫女作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宫女王钟儿在北魏宫中的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来还原北魏的同期历史。如果让我用四个字来概括本书的内容的话,我首先想到的便是 “子贵母死”。所谓 “子贵母死”,是指当某位皇子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时,其生母要被处死,从小交由皇后抚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太子的母亲将来干涉朝政,这一残忍的制度在北魏初期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个制度也成了后宫、外戚争夺权利的利器。比如冯太后等人为了家族利益,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 “子贵母死” 这个制度来保证冯氏家族多年屹立不倒,而且后来还出现了冯氏家族的内斗。整本书读下来,简直就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宫斗大戏,精彩程度不输甄嬛传😄。这本书最难得的地方在于不仅故事精彩,可读性强,在史实考证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有书籍,有出土的碑文,当你觉得是在读历史小说时,作者会用详实的史料告诉你他给你讲的都是真事儿,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读完了北魏几十年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了她,遥远的历史才显得真切。

                          普罗大众置于历史长河中,可能就会被凝练为一串串不起眼的冰冷数字。以往历史学家往往侧重对历史人物 “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之间的英雄叙述,却较少的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叙述历史,致使历史缺少了温度,只能成为遥远的 “历史”。而正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构成,让历史得以成为历史。正如本书作者罗新所说:“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而这本书就是以一个普通宫女的一生来回望历史。一位历经四朝、看遍大半个北魏(时间)的耄耋老尼,在她的眼里历史是怎样的?在她长达八十六年的人生里,她看见了自己身逢乱世在战争中家破人亡沦为宫女的无奈,“子贵母死” 制度的残酷,围绕权力中心斗争的血腥…… 而她自己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作为一个普通人(宫女),她身边的亲人、同事,有的惨遭杀害,有的侥幸存活而终老有的被贬…… 对于发生在她身边的事,她几乎无法改变,只有出家为尼。她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每个离去的人都好像带走了她一部分生命。我想,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是否想起曾经的悬瓠城,想起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 看她 “模糊” 的一生,不禁感慨。不知有多少人的一生像她一样 “漫长” 而 “传奇”。更不知又有多少无名的普通人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漫长的余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感受到了遥远历史带给我们的 “温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不是你看上去那么冰冷和平坦的!

                            历史就要发生重大转折了,可是,没有谁可以意识得到。这时的洛阳,上自太后皇帝王公大人,下至兵卒商贩奴婢僧尼,人人都还在旧有的生活世界里。历史和故事不同:故事有主人公,有开始,有结束,历史没有。故事是江河,有源头有终端。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对于本书讲述的王钟儿 / 慈庆来说,她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她个人的生命有清晰的开始与结束。神龟二年之后,她还有五年的余生。这五年里,洛阳宫换了另一番景象,胡太后被软禁在北宫,小皇帝被控制在中宫,一条永巷隔开了母子,也隔开了权力。这也许给了慈庆某些机会看望小皇帝。同时,她熟悉的人,和她一起分享过奚官奴人生的人,也都一个一个离开了。比如曾一起在高照容宫中服务的宫内司杨氏,于正光二年去世,那时慈庆八十三岁。这样的人走得越多,慈庆的生命萎缩得越严重,仿佛每一个逝者都会带走她的一部分生命。我们不知道到最后,正光五年的四五月间,当她躺在昭仪寺等待迁神的那个最后时刻,她是否会回想起汝水环抱的悬瓠城,以及那些许多年许多年前的人和事。对于我们的故事来说,时间到此就该休止了。尽管历史还会继续。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杜法真墓志的一句铭辞,来献给本书提到过的所有人 —— 魂兮永逝,名举风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倾财以结客,历史的车轮又缓缓向前

                              每日一书:《漫长的余生》。本书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魂兮永逝,名举风旋。这一年的五月七日(524 年 6 月 23 日),八十六岁的老尼慈庆在洛阳昭仪寺去世了,用佛教徒的说法,就是 “迁神” 了。她虽早已出家,却一直住在宫里,直到这年四月三日(524 年 5 月 21 日)“忽遘时疹,出居外寺”,可能感染了某种季节性流行病,按规矩要迁出皇宫,所以搬到宫外的昭仪寺。慈庆生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她出家的时间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或二十一年(496 或 497),出家之前是北魏皇宫里的一名宫女,俗家姓名是王钟儿。在成为平城皇宫的一个宫女之前,王钟儿生长于南朝刘宋的中下层官僚家庭,嫁给同样社会等级的夫家,后因南北战争,被掳掠到北方,沦为卑贱的、命如蝼蚁的奚官奴婢,送入平城宫做宫女。那一年王钟儿三十岁,对她来说,人生发生了惊天巨变,正常的生命轨迹骤然休止,剩下的便是暗黑无边的余生。可是谁想得到,她在北魏皇宫竟生活了长达五十六年。这真是漫长的余生。弘农杨氏更是汉晋第一流高门,当然杨兴宗家是不是攀附就难说了,和王钟儿家自称太原王氏一样。杨兴宗的官职 “豫州主簿行南顿太守”,应该是他生前最后的职位,即他以豫州主簿的身份临时代理了豫州所领的南顿郡太守的职务。王钟儿的父亲官至郡太守,她的丈夫(年轻时)为州主簿,可见两家为同一阶层,算得上门当户对,大概都属晋宋社会中的 “次门”,也就是 “低等士族”。刘宋的皇位继承极为险恶,皇太子继位没一个能得善终。特别是前三个皇太子:开国皇帝刘裕的长子刘义符,因品行恶劣被几个辅政大臣联手废杀,代之以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即宋文帝;宋文帝的长子刘劭弑父自立,宋文帝第三子刘骏起兵灭刘劭以自立,是为孝武帝;孝武帝的长子就是前面说的这个异常凶暴的刘子业。刘子勋身边的官员也都有点迷惑于这个皇三子神话,干脆起兵反叛。甚至在刘子业被刺、刘彧即位之后,刘子勋旗下文武仍不忘初心,矢志自立朝廷,于宋明帝泰始二年正月乙未(466 年 2 月 7 日)在寻阳称帝,年号义嘉。一国二帝,真正的灾难于是乎降临,此即所谓义嘉之乱。《晋书・羊祜传》记晋武帝希望病中的羊祜出来指挥伐吴之役,羊祜说:“取吴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 意思是征讨孙吴在军事上没有什么难度,真正困难的是军事胜利之后的政治应对。蔡兴宗借羊祜的话表达他更长远的忧虑,那就是战场胜利未必能直接转化为政治成就。《宋书・沈攸之传》说:“攸之等引退,为虏所乘,又值寒雪,士众堕指十二三。” 这一战确定了宋魏两国的新边界,从此宋军只有缘淮拒守,淮北的徐州、兖州、青州、冀州四个战略上极为重要的大州,加上豫州所属淮西汝颍流域诸郡,一齐尽入北魏。故《宋书・明帝纪》总结道:“薛安都要引索虏,张永、沈攸之大败,于是遂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地。”《南史・褚彦回传》说他 “寻又叛”,大概是找了个借口,就把他杀掉了。在另一边,常珍奇的少子常沙弥应该是在灌水被俘的,因幼小得以免死,被送到平城刑为阉人,此后应该就在平城宫里服务了。后面会说到,北魏宦官中,和常沙弥一样因家庭罹罪或战争中被掳掠的占了绝大多数。被常珍奇裹挟到灌水的三县民人尽数被俘,侥幸活下来的都会送到北方,成为官奴婢。罪人家庭女性 “没奚官” 时,常见母女同行,特别是母亲带着幼年女儿入宫,王僧男就是如此。据墓志,僧男祖父王觥、父亲王那分任安定太守和上洛太守,显然是安定的地方豪家,墓志所谓 “地华泾陇,望带豪胄”。王那 “以雄侠罔法”,招致杀身之祸,“唯男与母,伶丁荼蓼,独入宫焉,时年有六”。王僧男生于文成帝兴光元年(454),可知王那陷法在太安五年(459)。六岁的王僧男跟着母亲进入奚官,开始了她长达六十二年的宫女生涯。当冯太后控制了孝文帝的抚养和教育时,献文帝对此是无可奈何的,但他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特别抬举孝文帝的外祖父李惠,使他官高位显。冯太后感受到了献文帝散发出的越来越大的威胁。到李䜣家族宅舍受到攻击,献文帝决心一查到底,大有不惜摊牌之势。这时冯太后意识到平衡已经打破,于是抢先下手,“密行鸩毒”。冯太后以残暴手段诛戮李䜣,显然是为李敷兄弟报仇。不过她同样对付思皇后李氏的家人,则不能视为小心眼或心胸狭窄,而要看到,她这么做是为了抹掉孝文帝生母家庭的一切痕迹,让他只知有冯氏,不知有李氏。正是这个成就,使我们的主人公王钟儿在平城宫的故事得以继续,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命运竟然会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关联。家门兴旺固然靠多子,多女同样重要。很可能是在冯太后的亲自安排下,冯熙子女的婚姻把冯氏家族编织进了北魏权贵社会的网络。当然最重要的是与皇室联姻,男尚公主,女为后妃。我们这里只关注冯熙那些成为后妃的女儿 —— 说起来难以置信,他竟然有多达四个女儿嫁入孝文帝的后宫。当慈庆开启陌生的比丘尼生涯时,诸事顺遂的皇后大冯正在享受她的高光时刻。不过大冯一定想不到,她的高光时刻不会如她所愿的那样延续很久,事实上前后合起来还不到一年。不赞成孝文帝迁都和改制的人一定很多,只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除了消极抵抗别无他法,少数胆敢走极端者如穆泰、陆叡等也几乎注定会失败。研究表明,基督教能够成为在西方具有支配地位的世界性宗教,女性发挥了极为重要却被历史忽略的作用。新宗教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会提供对抗已有建制的思想资源和组织力量,女性对此是敏感的,也是积极采取行动的。于烈面色严峻,厉声回答:“向者亦不道王非是天子儿、叔,若是诏,应遣官人所由,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 无论《于烈传》这段话是否可靠(显然在美化于烈的同时丑化元禧,更是为宣武帝的后续行为铺垫合理性),于烈与元禧之间一定出了大矛盾。执政与禁军统帅闹崩,当然是极大的问题。据《魏书・彭城王传》,元勰被逼饮毒酒而死,在十八日深夜,十九日清晨 “以褥裹尸,舆从屏门而出,载尸归第”,对元勰家人说他是喝酒喝死的。身份制与等级制社会对出身与流动限度是非常敏感的,出身寒贱者只宜在一个限阈内流动,如果因某种机缘突破了制度设定的流动极限,进入由特定身份等级社会所专属的那个阶层,他就成为通常不受欢迎的特例。杨奥妃回到京兆王府,与元愉相聚,“旧爱更甚”,不久为元愉生了次子元宝辉。元愉共有四子一女,全都是杨奥妃所生,可见元愉专情之至。永平元年(508)八月元愉在冀州谋反称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代的命运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没有她们,历史是不完整的” 北大教授罗新叙事杰作 倾听被主流历史系统屏蔽的声音 以宫女之眼看权力斗争的惊心动魄 在宏大的历史图景中书写个人命运。眼光向下,是如今历史写作的一大趋势。罗新《漫长的余生》中选取的王钟儿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中的小人物。这位北魏掖廷的宫女,在世间度过了八十六个春秋,但她的生平几乎就湮没在了历史尘埃之中,只留下那方随她一起安卧地下的墓志。罗新却几近穷尽了所有相关的史料文献,使王钟儿的墓志不仅成为了打开她生命故事的一扇门,更由此开启了诸多像她一样被湮没、被掩埋的小人物的门:那些与她生命相连、相交、相同的小人物的故事,也借由她的经历,一一走上台前。而这或许正是为小人物书写生命史的更深含义所在:他们无力改变这个时代,但时代的一切却重重地覆压在了他们的身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通过深挖各种墓志铭去探求一名宫女王钟儿的一生,以小见大,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对于了解北朝宫廷历史有一个非常好的切口。全书真正讲王钟儿的部分估计只有 20%,大部分内容是在讲诉一些相关人物,加上南北朝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婚姻制度,所以有时候容易混淆人物关系,需要自己理一理。本书最大的特点莫过于有着多块墓志铭作为史实参考,而且能够关联在一起,可见下了一番功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脱离正常的生活轨迹而变为余生,因悲苦无助而漫长

                                    慈庆 / 王钟儿,八十六年的人生,因一篇墓志,为后人所知。王钟儿,出身南朝刘宋的中下层官僚家庭,三十岁时因南北战争被掳掠到北方,沦为命如蝼蚁的奚官奴婢,送入平城宫做宫女,正常的生活轨迹骤然休止,剩下的是难捱的五十六年余生。上天让她活得长久,似乎就是教她对那段残酷的历史做个见证。她五十六岁时因宫斗连累,被迫出家。这反而给了她稍许自由,从修行生活中找到自主和解脱。对照王鼎钧先生对 “精彩人生” 的定义 - 有对照,有危机,有冲突,慈庆 / 王钟儿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但这种历尽生死祸福,命运全不由己,犹如漂浮在溪流中的落叶一样的人生,又有谁愿意去经历呢?结合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关山夺路》,更能深切体会到普通人在战乱时的悲苦无助。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都有历史洪流的光

                                      历史和故事不同:故事有主人公,有开始,有结束,历史没有。故事是江河,有源头有终端。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和故事不同:故事有主人公,有开始,有结束,历史没有。故事是江河,有源头有终端。历史是海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对于本书讲述的王钟儿 / 慈庆来说,她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她个人的生命有清晰的开始与结束。神龟二年之后,她还有五年的余生。这五年里,洛阳宫换了另一番景象,胡太后被软禁在北宫,小皇帝被控制在中宫,一条永巷隔开了母子,也隔开了权力。这也许给了慈庆某些机会看望小皇帝。同时,她熟悉的人,和她一起分享过奚官奴人生的人,也都一个一个离开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魂兮永逝,名举风旋

                                          一部出乎意料之外、相当精彩好看的个人叙述史。以慈庆的墓志史料为核心,利用其身分关系为宣武帝、孝明帝两代皇帝保姆,以之置入北魏中期变幻残酷的宫廷政治中,非常精巧的切入点。最后以张彝案和高欢的登场做为结尾,整就是一个非常上头的故事。其中虽然很多内容和慈庆本人关系不是太大,更象是支线,例如高肇的那一章,但这些节外生枝,却将当下北魏的此时此刻,塑造得更丰满、更有现实感。居中辅以一些墓志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总能将故事从喧嚣的宫廷高层动荡中,适时地拉回到空寂的个人心灵。最后以高欢即将的雄起和慈庆淡漠的余生两相对照做结束,这种大与小、公与私、集团与个人的两级化对比所造成的张力感,真是能让像我这种吃瓜看客,看的既过瘾又纠心。这罗新教授真不是盖的,这种在书中随处引用,有理有据的考核及注疏,玩的是炉火纯青。搞得我又想要去买本纸质书来涂鸦一下了 (胖子也要支持一下胖子)。当年轻上学读书时,学魏晋南北朝史的时候,常常纳闷于北魏人为何一言不合就搞出家,信佛信得发疯。看完这本书以后,觉得就在北魏这种社会环境中,人只要能多上几个台阶、能多活个几年、多见几年世面后,就会对世情产生强大的虚无感,加之逃生 (出家) 通道顺畅,不信佛才真是怪事。

                                            1
                                            1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