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攀上陡直冰封的高山,回溯人类内心的炙热情感。

内容简介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疖子”。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可千万别爬上山去。而如今,连珠峰山脊都变得拥挤,人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山峰。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诱惑。

在这趟通往冰封高山的旅途中,每一道岩石褶皱都诉说着久远到令人晕眩的地球历史,每一个如菩萨般坐在雪地里的遇难者都延续着一份迷恋高山的情感传统。在置身山峰的感官体验与登山者的探险叙事中,麦克法伦走进大山,也无限靠近我们炙热的心灵:山只是地理学上的偶然事物,它们不故意杀人,也不刻意取悦人。我们凝望着、解读着和渴望着的山,并不是我们真正攀登的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着迷
  • 伟大的石头书
  • 追逐恐惧
  • 冰川与冰:时光之流
  • 高处:顶峰与风景
  • 走下地图
  • 崭新的天空,崭新的大地
  • 珠穆朗玛峰
  • 雪兔
  • 拓展阅读
  • 致谢
  • 地名翻译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2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造访高山世界

    造访高山世界,思索它的奇迹,不仅是事实上的登高,更是精神上的超拔。在山里,体验是无法预知的,更为直接,也更为真切。高山是震慑身心之境,城市和平原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 在山里,你是不同的自己。大山广袤而繁复,拓展了个人思维,同时又将它压缩:山让人知道自己思维广阔,难以计量,同时又深谙自己的渺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山在那边

      本书是著名行走的作家麦克法伦的代表作,讲述为何喜欢和痴迷登山。我很尊重登山的人,也理解,但和这种 “没苦硬吃” 的人,明显不是一类,人类是从游牧采集逐渐向农耕定居进化,游牧民族身上的本性还残留,因此不愿意被固定在工位上打螺丝,总想着去游猎,中国人进化到农耕民族更早些,背井离乡都属于被迫无奈,百年前传教士来中国,在乡村时,向村里的老人问从村里去 10 多里的乡镇怎么走,很惊讶老人说他一辈子没有去过。中国人想着都是在自己的领域不断深耕细作,传宗接代,不会去玩命探险,去火星,蹦极和登雪山,虽然万科老王也登山,但和欧美登山家不是一回事,属于前呼后拥的打卡,不会冒把手指头冻掉的危险,孤身前往(作者就曾双人带一把冰镐登山,冻伤手指,属于没事找虐型),至于西方徒手攀岩的更属于异类。1960 年中国登山队登珠峰,队员屈银华为登顶,脱掉沉重的登山靴(8 斤)付出冻掉脚跟和脚趾的代价,在岩缝打下钢锥和王富洲,贡布,三人完成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那是完成贺老总下达的战斗任务。中国打开国门后,大量年轻人去探索,高山海洋,极地探险,都是好事应该鼓励。但蔡澜最喜欢讲的一个故事,他在印度山里,当地妇人整天烧鸡给她吃,他问她有没有吃过鱼?她说什么是鱼?蔡澜画了一条给她看,说你没吃过鱼,真是可惜。她回答说,“我没吃过鱼,有什么可惜?” 在这个世上,没吃过的东西,没见过的风景,没有享受到的生活,都太多,不可穷尽,一直追求会让你焦虑烦恼,各种不舍,生活的本质,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欲,而是能享受当下,珍惜眼前的拥有。丁仲礼院士回答柴静:“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 山永远在哪里,每个人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元旦快乐!

        2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所谓登山,不过是借山的海拔,丈量自己灵魂的海拔。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极为浪漫的话:山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情书。罗伯特・麦克法伦的这本《念念远山》,则是人类写给山岳的一封回信。既有地质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温情,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野之间,听风吟,观云涌,感岩层之厚重,叹生命之渺穷。我虽然没有正经攀登过高山,但参加越野跑以来,也曾在贵州的山川中奔跑,在莫干山的竹林间穿行,在阿拉善的沙丘上跋涉。那些经历虽微不足道,比不上朋友们在黄龙的极限挑战,在四姑娘的冰雪奔袭,在神龙架的野人寻旅,在流沙海的山里挑战,但这些经历也让我对麦克法伦笔下的山岳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山是 “地球的皱纹”,这话极妙。每一道岩层的褶皱里,都藏着亿万年的故事;每一粒砂石的滚动,都是时间的低语。我在莫干山的石阶上滑倒时,手掌触到的那块青苔覆盖的石头,或许曾是海底的沉积岩,而我的疼痛,不过是它漫长生命中的一粒尘埃。  麦克法伦在书中提到 “深时” 的概念别具韵味。他说山岳的年龄以百万年计,而人类的生命不过弹指一挥间,这种时间的错位,让漫长者见证了光阴的流转,让普通人能窥见岁月的痕迹,命运的交融便在此刻开始。这让我想起在阿拉善沙漠比赛时,脚下的细沙随风流动,扑向双眼,钻入身躯,仿佛在提醒每一个踏上这片沙漠的人:一切坚固的东西终将消散,唯有变化永恒。那些被风吹散的脚印,与书中描述的登山者足迹一样,都是短暂生命在永恒自然中留下的微小印记。  书中对登山史的梳理也颇有趣味。19 世纪的绅士们穿着笨重的羊毛外套,带着气压计和葡萄酒攀登阿尔卑斯山,看似荒唐,实则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这让我想起自己在越野跑中的笨拙:差生文具多,背着过量的补给包,盯着手表上的心率数据,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直到某次迷途,GPS 失灵后,我才学会观察梭梭草的倒伏方向,才发现最古老的导航系统藏在基因里。麦克法伦说:“山的危险不在于陡峭,而在于揭穿文明的虚张声势。” 这话说得极是。  最令我动容的,是书中对失败的描写。麦克法伦不避讳登山者的溃败与死亡,反而将其视为山岳的一部分。他说:“山不审判成败,只提供一面照见生命本质的镜子。” 这让我想起在莫干山 30 公里处扭伤时的狼狈:瘫坐在明代驿道的石板上,汗水滴进石缝,与千百年前挑盐人的汗水融为一体。那一刻感触更为深邃:疼痛不是惩罚,而是自然赐予的礼物,让我们在脆弱中看见自己的真实模样。  合上书时,窗外的城市灯火已亮起。那些被高楼遮蔽的远山,依然在暮色中静默。麦克法伦说:“山的语言是褶皱与裂缝。” 而我们这些被山岳腌渍过的人,终将成为城市褶皱里的盐 —— 用疼痛腌入味的存在,才能尝出生命的咸与鲜。  或许我永远到不了喜马拉雅的雪线,但在城市公园的小山上,我依然可以练习与自然对话,和自己交谈。当耳机里播着 “您已打破五公里最佳记录” 时,我会故意偏离跑道,去踩一踩未清扫的落叶 —— 那些窸窣的脆响,是山神给笨拙学徒的掌声。  山岳无言,却教会我们如何倾听。山岳无情,却让我们在疼痛中找到温情。所谓登山,不过是借山的海拔,丈量自己灵魂的海拔。

          2
          评论
        • 查看全部61条书评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