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5千字
字数
2019-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纪录片多元、复调,不应游离实践。本书剖析其话语转换,提出降低认同焦虑、打造自信与美丽中国的方案。
内容简介
纪录片是国家推进社会治理、塑造民族国家形象、凝聚社会力量、表达民生百态的重要影视资源。中国纪录片中的国家形象应该是“多个”而不是“一个”,是复调的而不是单调的,不能游离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本书运用历史还原、传统辩证、文本分析、审美透视等方法,分析中国纪录片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话语转换,探究其作为社会变革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的内在逻辑,考察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具体路径。同时,本书还指出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存在的误区,提出要增强跨文化叙事能力、整合影像生产能力、提升融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等,降低“认同的焦虑”,克服“交流的无奈”,打造“自信中国”与“美丽中国”。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国家形象塑造与纪录影像的职能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立场和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 第一章 从“图解中国”到“多元中国”
- 第一节 形象化的政论:站起来的民族
- 第二节 复兴的号角:走向现代化的宣示
- 第三节 生活化的场景:普通人的“精气神”
- 第四节 多元与一体:全球化中的中国形象
- 第二章 纪录片中的民族国家
- 第一节 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话语转换
-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召唤
- 第三节 “主流影像”与“民间影像”的互文
- 第四节 “宏大叙事”与“微纪录”之间的张力
- 第五节 政治经济视角下的“生产主体”
- 第三章 纪录片中的社会变迁
- 第一节 社会肌理的逐渐显影
- 第二节 社会纪实类节目的演替
- 第三节 《生活空间》和《纪录片编辑室》的再钩沉
- 第四节 行业性的互动与契机
- 第四章 纪录片中的“以文化人”
- 第一节 “乡愁”的激活与重构
- 第二节 乡愁影像中的家国认同
- 第三节 中外纪录片中的春节
- 第四节 中国民俗的跨文化交流
- 第五章 纪实美学的演替
- 第一节 以“纪实”的名义
- 第二节 选题来源与叙事视角
- 第三节 “新纪实节目”的诞生
- 第四节 美学谱系的背后
- 第六章 中外典型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美国纪录片如何制造认同
- 第二节 NHK纪录片中的日本形象
- 第三节 中外合作与中国形象的国际化
- 第四节 “申奥片”中的符号语境策略
- 结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纪录片的思与行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