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

内容简介

本书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

本书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绪论 国际传播的观察基础及本书架构
  • 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观察基础
  • 一、民族国家国民文化的同质性
  • 二、全球化背景
  • 三、信息与媒介全球化
  • 四、国际社会制度化
  • 第二节 本书导读
  • 第一章 国际传播概述
  • 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内涵与外延
  • 一、国际传播的内涵
  • 二、国际传播的外延
  • 第二节 国际传播的基本特征
  • 一、政治性
  • 二、跨国性
  • 三、跨文化性
  • 四、时代性
  • 第三节 国际传播的功能
  • 一、政治功能
  • 二、经济功能
  • 三、军事功能
  • 四、文化功能
  • 第二章 国际传播研究
  • 第一节 国际传播理论
  • 一、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梳理
  • 二、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梳理
  • 三、国际传播研究的常用理论介绍
  • 四、国际传播理论的再思考
  • 第二节 国际传播研究方法
  • 一、定性与定量研究及其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 二、国际传播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
  • 第三章 国际传播的主体
  • 第一节 国际传播主体概述
  • 一、国际传播主体的界定
  • 二、国际传播主体的特征
  • 第二节 作为国际传播主体的媒介
  • 一、公信力
  • 二、国际传播战略
  • 第四章 国际传播的内容
  • 第一节 政治信息的传播
  • 一、政治信息的分类与特点
  • 二、政治信息传播的手段
  • 第二节 经济信息的传送
  • 一、跨国企业
  • 二、国际经济组织
  • 第三节 文化信息的交流
  • 一、影像制品
  • 二、书报杂志
  • 三、电子出版物
  • 第五章 国际传播的受众
  • 第一节 国际传播受众界定与角色
  • 一、国际传播受众的界定
  • 二、国际传播受众的角色
  • 第二节 国际传播受众的特点
  • 一、跨国界性
  • 二、跨文化性
  • 三、重要程度呈现层级差异性
  •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中的受众行为
  • 一、国际受众的选择性触媒行为
  • 二、国际受众的解码行为
  • 三、刻板印象对国际受众认知的影响
  • 四、国际受众吸收外来文化和讯息的特征
  • 第四节 受众对国际传播秩序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 一、受众的反馈及意义
  • 二、国际受众的反馈及其影响
  • 第六章 国际传播的效果
  • 第一节 全球新闻议程设置
  • 一、议程设置理论
  • 二、国际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 三、国际传播中议程设置的影响要素
  • 四、新媒体时代的国际议程设置
  • 第二节 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沟
  • 一、信息沟及其影响要素
  • 二、国际传播中的信息“穷国”与信息“富国”
  • 三、新媒介环境中的“数码沟”
  • 四、建构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努力
  • 第三节 国际媒介资本的结构性失衡
  • 一、媒介资本的全球扩张
  • 二、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的建构
  • 三、媒介产业资本的跨国界垄断
  • 第四节 文化的融合与多元化
  • 一、文化融合中的文化殖民
  • 二、文化多元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播
  • 第五节 国际受众的涵化
  • 一、涵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国际传播的涵化效应
  • 第七章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
  • 第一节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
  • 一、国际传播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 二、国际传播具有跨文化性
  • 三、中国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
  • 第二节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
  • 一、文化表层结构差异
  • 二、文化深层结构差异
  •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对接
  • 一、文化适应
  • 二、文化转换
  • 三、文化融合
  • 第四节 加强跨文化交流技巧:以中国媒体为例
  • 一、民族故事,世界表述
  • 二、议程设置,把握全局
  • 三、提升技巧,深层沟通
  • 第八章 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
  •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内涵与传播机理
  • 一、宣传与意识形态战争
  • 二、从意识形态扩张到沟通与交流
  • 三、新公共外交:理解与“共识达成”
  •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外延与传播图景
  • 一、外交到公共外交:政府交流与公共传播
  • 二、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国际传播的交叉图景
  • 三、对外宣传、公共外交、国际传播:传播图景的扩张
  • 四、公共外交与政府国际公关:传播图景的点与面
  • 五、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传播路径拓展
  •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局限及传播困境
  • 一、越南战争的“教训”
  • 二、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恶果
  • 三、虐俘事件:是公共外交的“滑铁卢”吗?
  • 四、中东:美国对外政策与公共外交悖论
  • 第九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媒介事件
  • 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全球化趋势
  • 一、全球化的历史与现状
  • 二、国际传播与全球化
  • 第二节 全球媒介事件及其作用
  • 一、全球媒介事件的定义
  • 二、全球媒介事件的特征
  • 三、全球媒介事件的功能
  • 四、案例分析与意义阐释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形象与全球媒介事件
  • 一、国家形象的定义
  • 二、国家形象与全球媒介事件
  • 三、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 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
  • 第十章 中国国际传播
  • 第一节 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实践
  • 一、中国国际传播的初级阶段(1949~1978年)
  • 二、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阶段(1978~2000年)
  • 三、中国国际传播的开放阶段(2000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国际传播的政策理念
  • 一、“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辨析
  • 二、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
  • 三、应对突发事件的观念变迁
  • 第三节 中国国际传播与大众传媒
  • 一、电影:艺术功能与国际影响
  • 二、电视:媒介地位及其传播现状
  • 三、互联网:民间网络与国际传播
  • 第四节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 一、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三大推动力
  • 二、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
  • 三、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学历教育
  • 四、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职业培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