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7千字
字数
2010-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1998-2008年传播学的阐释与建构进行研究。
内容简介
书中收录《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互联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社会环境
- 一
- 二
- 三
- 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
- 传播指向:从共享型传播向分享型传播转化
- 传播模式:从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转化
- 传播视角:从共性传播向个性传播转化
- 传播形态:从平面传播向立体传播转化
- 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
- 一、信息(话语)的自由与垄断
- 二、虚拟空间与现实的解构
- 三、网上政治与直接民主
- 四、技术控制与集权主义
- 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
- 一、“文化的颠覆者”——对电视的伦理追问
- 二、“形象就是商品”——对电视的学理批评
- 三、“能不能向当代世界提供更深刻的启示”——西方电视批评理论与中国电视现状的比较分析
- 影像:传播悖论
- 影像的视觉性放大
- 影像的生产性悖论
- 影像的媒介化风险
-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 一、沉默螺旋理论的最初观点
- 二、对沉默螺旋理论的质疑
- 三、从沉默的螺旋到舆论背反
- 四、媒介意见来自何方
-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 二、多维视野:不同学科阐释视觉文化
- 三、环境分析:视觉文化达观的社会动因
- 四、理论建构:视觉文化传播的新理念
- 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
- 理论回顾
- 批评
- 结论
- 元分析(Meta-Analysis)
- 结 果
- 讨 论
- 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
- 一、引子
- 二、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回顾与分析
- 三、“多维组合”分类系统及其特点
- 四、“多维码”的设计与应用
- 五、多维组合分类及其编码的意义
- 全球电信危机和产业重组的困境——一位美国学者的分析和警示
- 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理论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数据分析
- 三、讨论与结果
-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
- 一、中国传媒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点上
- 二、从“喉舌论”到提供社会信息安全保障:我国传媒体制正酝酿着重大调整
- 三、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将发生两大转型:资讯提供——构建保障社会安全的“网”;意见表达——构建活跃的公共话语平台
- 四、我国媒介经营模式正在发生的嬗变与市场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
-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 一、精神活动是人的本质
- 二、“人化自然”的壮大
- 三、我们正在进入个性化的世界
- 四、虚拟环境和虚拟人的出现
- 五、虚拟人生
- 六、人的终结与历史的终结
- 七、传播学的终结
- 八、走好通向未来的崎岖道路
- “超媒体”还是媒体吗?——答友人学术质疑
- 超媒体的定义
- 超媒体预言
- 超媒体综论
- 超媒体时代
- 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
- 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
- 一、回顾:高速发展的中国广告市场与电视广告
- 二、中国城市受众广告态度意识现状
- 三、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
- 结 语
-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
- 一、基本说明
- 二、总的概况与特点
- 三、译著主要游走线路之追寻
- 四、总结与思考
- 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 一、博客传播理论基本框架和大集市模式
- 二、博客大众传播的特性剖析:信源、过程和受众
- 三、博客传播九江地震案例分析:博客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源
- 四、盛大新浪事件案例分析:新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 五、分析和结论
- 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
- 一、作者学术影响分析
- 二、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分析
- 三、地区学术影响分析
- 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
- 一、媒介恐慌论:媒介与社会心理的研究
- 二、媒介恐怖论:媒介与社会行为的研究
- 三、解决之道:来自不同学科的对策与建议
-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
- 一、新兴媒体的诉求
- 二、公共传播的界定
- 三、公共传播的途径
- 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
- 一、国家层面的变化
- 二、社会层面的变化
- 三、个体层面的变化
- 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 一、构建传播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任重道远
-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殊途同归
- 三、对“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的重新认识
- 四、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关系
- 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
- 新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移动电话与后发展国家:合并的现代化?
- 从前工业时代到移动通信:电话发展的“大跃进”
- 手机的“现代化”作用
- 手机隐喻:手机使用的社会意义
- 手机使用:现代?后现代?
- 《超级女声》真人秀:谁的狂欢?
- 巴士大叔的故事:无所不在的眼睛?
- 电影《手机》的戏剧寓言
- 结论:手机的未来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