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现代传播文丛”之一,以1998-2008年的新闻学为主题。

内容简介

一个学科迅速发展的十年,一个话语混沌不清的十年,一个问题日益多元的十年,面对多元与挑战,新闻学人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路径,本书与你一起探求。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介绍
  • 总序
  • 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
  • 新启蒙与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 一、新启蒙运动将马列主义哲学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提上日程
  • 二、延安《解放日报》创办初期“以新闻为本位”思想水土不服
  • 三、新启蒙对《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论证的影响
  • 四、《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为《解放日报》改版构建党报理念
  • 五、历史地评价《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 试论新世纪大众媒体结构的格局
  • 一、面对第四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最佳选择是什么
  • 二、如何认识传统媒体创设的网站
  • 三、网络媒体如何对待传统媒体
  • 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综述
  • 一、网络调查的概念
  • 二、以互联网络为手段进行调查(第一类)的方法
  • 三、测量互联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第二类)方法
  • 四、小结和展望
  • “盘活”频率资源的“金钥匙”
  • 一、成熟的现代媒介理论——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清醒的危机意识
  • 二、现代听众主体意识的觉醒——“抓住你的话语权”
  • 三、广播媒介的前瞻性战略思路——频率资源的深度开发
  • Internet:被解放的新闻价值观
  •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合
  • 二、异常性与寻常性的统合
  • 三、影响性与交响性的统合
  • 四、及时性与全时性的统合
  • 五、冲突性与冲击性的统合
  • 六、显要性与需要性的统合
  • 七、接近性与亲近性的统合
  • 八、人情性与人群性的统合
  • 《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
  • 一、研究基础及样本描述
  • 二、样本性状分析
  • 三、总体情况
  • 简论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
  • 一、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的来源
  • 三、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
  • 四、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的时代特征
  • 五、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的影响
  • 辩证取向与新闻报道
  • 一、最近20年来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粗略回顾
  • 二、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几点想法
  • 简述新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历程
  • 一、健康繁荣期(1949—1956)
  • 二、繁荣——失误期(1957—1966)
  • 三、异化变质期(1966—1976)
  • 四、恢复发展期(1977至今)
  • 电视新闻直播的现代品格
  • 挑战现实理性 构建浪漫真实——解读新新闻主义的价值观及其叙事结构
  • 新新闻:挑战理性的“存在”之果
  • 主观的新新闻:建构另类的“符号真实”
  • 新新闻:新闻的浪漫诗人,文学的现实战士
  • 质疑:新闻媒介不可或缺的品格
  • 我国新闻媒介对“质疑”品格的认知和实践过程
  • 在引导中质疑,在质疑中引导
  • 理性的质疑需要机制的约束
  • 政治文明建设:新闻信息资源的富矿——再论新闻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 舆论监督:传媒有了广泛的用武之地
  • 人权B公约:新闻法制的适应与调整
  • 信息公开:新闻传媒的新天地
  •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新闻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 社会控制与自主性——新闻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与角色冲突分析
  • 一、样本描述
  • 二、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满意度
  • 三、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自主性
  • 四、几组相关关系分析
  • 五、结论与讨论
  • 从“济天下”到“持论公正”——从史学视角考察中国新闻评论的精神传承
  • 一、“济天下”与中国文人的人生理想
  • 二、“经世致用”与中国文人的为文追求
  • 三、“文人论政”与中国文人的办报传统
  • 四、“持论公正”与中国报人的言论主张
  • 新闻的认识论哲学
  • 一、新闻报道的唯物论法则
  • 二、客观事实与新闻事实的辩证关系
  • 三、新闻真实的绝对性
  • 四、新闻真实度的价值观
  • 现象学方法与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 从范式角度审视民生新闻
  •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 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
  • 一、我国新闻学科发展的现状
  • 二、新闻学学科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 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理论探析
  • 一、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理念维度
  • 二、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规则维度
  • 三、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实践维度
  • 四、结论及问题
  • 新闻规律要遵守——兼谈党报评论
  • 一、由感知新闻特性到感悟新闻评论规律
  • 二、加强和改进党报新闻评论的若干环节
  • 论大学出版的目标与价值观
  • 一、现代企业价值观是现代出版的基本价值观
  • 二、出版精神是现代出版的核心价值观
  • 三、大学出版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出版
  • 四、大学出版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大学出版必须以服务大学、
  • 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
  • 一、从广播研究的起步到广播电视学的建立
  • 二、广播电视学的界定、对象和学科体系及其特点
  • 三、广播电视研究队伍和主要成果
  • 论中国新闻改革的优先目标——写在新闻改革30周年前夕
  • 一、政府目标:意识形态安全
  • 二、学术界目标:公共利益
  • 三、传媒业目标:商业原则
  • 四、谁来维护大众利益?
  • 五、制度创新的原则:公共利益至上
  • 理论新闻学学科体系论纲
  • 一、概念体系
  • 二、方法论体系
  • 三、价值体系
  • 四、效果评价体系
  • 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
  • 一、网络时代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笼统开启
  • 二、后新闻传播业时代开启的几种可能标志
  • 三、后新闻传播业时代可能出现一系列背反性情形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