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内容简介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第一篇 敏感话题
  • 第二篇 解剖等级
  • 看不见的顶层
  • 上层
  • 中上层
  • 等级地图
  • 中产阶级
  • 上层贫民
  • 中层贫民
  • 下层贫民
  • 赤贫阶层
  • 看不见的底层
  • 第三篇 以貌取人
  • 容貌
  • 微笑
  • 身高
  • 体重
  • 衣着
  • 颜色
  • 质地
  • 易读性
  • 整洁
  • 西装
  • 总统衣着
  • 政客穿着
  • 低品味标志
  • 衬衫领子
  • 饰物
  • 雨衣
  • 长裤
  • 领带
  • 帽子
  • 高级品味:古风崇拜
  • 第四篇 住房
  • 车道
  • 围墙
  • 门牌号码
  • 车库
  • 草坪
  • 家畜
  • 院内摆设
  • 花草
  • 谁的房子
  • 户外家具
  • 汽车
  • 室内陈设和装潢
  • 上流社会起居室
  • 中上层阶级起居室
  • 中产阶级起居室
  • 贫民阶层起居室
  • 电视机
  • 电视节目
  • 厨房和卫生间
  • 宠物
  • 第五篇 消费、休闲和摆设
  • 喝酒
  • 用餐
  • 食品
  • 甜食
  • 购物场所
  • 下馆子
  • 电视食品广告
  • 超级杯派对
  • 度周末
  • 旅游
  • 体育运动
  • 邮购商品
  • “收藏”
  • 可读性装饰
  • 各阶级商品目录
  • 个人化饰物
  • 第六篇 精神生活
  • 大学
  • 读物
  • 《圣经》
  • 观念
  • 第七篇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 第八篇 升与降:贫民化趋势
  • 往上爬
  • 沉沦
  • 贫民化趋势
  • 第九篇 冲破常规的另类
  • 第十篇 练习题、客厅评分表与读者来信问答
  • 中译本第1版序言 品味——社会等级的最后出路
  • 中译本第2版序言 等级、格调,新的社会话题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正的格调要向内探索

    读书的时候翻看过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对书里描绘的乡野诗意,薰衣草和美食环绕的生活种了草。之后有一次逛书店,逛到了作者写的另一本书《有关品味》。那时候还在学校里,确实非常土气,对品味没有丝毫的自信,看到书名就燃起了极大的兴趣。阅读的过程中,也在和温商的朋友交流。他提醒我说,书里写的只是一种生活,千万不要陷进去,误以为那就是全部的现实。但书里分享到的,确实让我感觉大开眼界 —— 鲟鱼鱼子酱、佩里格尔黑松露、哈瓦那雪茄、定制西装、私人飞机,无一不是那时的我没有接触过的,听起来又新奇又高档的商品。后来确实接触到了不少非常、非常有钱的人,我才了解到,确实有在乎物质价值的,确实有不懂如何花钱的,但也确实有丝毫不在意这些的,「有钱」没法作为一个标签,把人清楚地分门别类。那一阵国内流行一个词,“土豪”,一部分的意味是嘲讽一夜暴富,不懂怎么花钱的显得粗鄙的人。我也在思考,虽说人和人之间,人格并无高下之分,但似乎总有一种区隔方式,能够让大家自动把周边的人分类。我们有的时候把其中显眼的人,称为 “有气质”、“有文化”。许多年以后,偶然读到这本老书《格调》。书里作者清晰地给出了自己的观察:阶层划分的方式是财富的来源,由财富的来源和生活的状态塑造出的喜好和习惯,还有为了将阶层区隔开,用文化建立起壁垒。各种衣食住行的差异,可能最初是生活品质的追求,但在不断下沉的过程中,很可能就异化为彰显身份的外物。这一点,在前两年因为书名引起争议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里也有透彻的分享。我自己在读完以后的想法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当然也值得追求,我自己现在也在穿定制的西装,吃看起来高档的食物,但追求这些以前,我们可以先分辨,这些欲望,哪些是自己可以也愿意负担的美好,哪些只是从社会、从他人那里收到的压力。我还记得自己看过最有格调的一句话,是吴军老师多年以前,在知乎免费连载《文明之光》的时候,非常 “低调” 的一句签名:“见过世界 80% 的名画真迹。”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格调》

      1999 年《格调》一书初次在中国出版时,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甚至学术界也卷入其中,其争论焦点就是:这是中国人的真问题还是伪问题?12 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仍然没有获得一个确切的答案。一方面,恶俗仍然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蔓延,所有福塞尔在 80 年代美国观察到的社会等级符号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泛滥,攀爬上财富阶梯顶端的人们正花样百出地炫耀财富,而且形式更为极端。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社会生活的重心正在向追求公平和正义转化,人们如果连住房都买不起,还能侈谈生活格调吗?中国的改变太快,以至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长时间存留,包括社会习俗和生活品味。然而,不管生活正在变得多么艰难,只要有机会改善,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得体,生活更有情趣,更丰富充实。这种根深蒂固的倾向,任由多么强大的生活压力也无法摧毁。所以《格调》一书所揭示的道理并没有改变: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生活品质和自身形象的人,不管钱多钱少,还是渴望让自己与众不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辛辣的滑稽揭露等级这个真相,真相的残酷貌似得到了消解……

        1、这本书的叙述笔调真是太有意思了,让你感觉好像是《奇葩说》或《吐槽大会》的某个选手,用极其机智而又敏锐的洞察力,非常尖刻、挑剔的口吻来挑动你的认知。你有时觉得这是一个 “无赖”,浑身沾满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偏见,在那里指桑骂槐,好像就是在针对、讽刺他认识的某个人;有时又觉得他好像一个 “最佳损友”,用他的毒舌在无情地吐槽你,那些槽点丰富、密集,个个狠狠扎你身上,让你 “自惭形秽” 却又不得不接受这温柔的刻薄。2、之所以会让你产生这么丰富的情感、这么复杂的内心戏,因为他揭露的就是每个人的人生真相:作为群居动物,渴望得到社会认可、他人尊重是一种天然的饥饿感 —— 我们渴望向上攀登、害怕被赶超、恐惧向下跌落,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挣扎。如今是社会阶层流动相对顺畅的平民化年代,也是大众欢乐比贵族时代来得更容易、强烈的民主化时代,普通人相对轻易能获得向上爬的机会,但希冀和欲望破灭后的落差感、幻灭感也就愈发强烈,灵魂所受到的折磨和烦扰也愈发咬啮内心。3、越是下层,越是刻意、追赶,越是煞费苦心;越是上层,越是朴素、低调,越是追求不实用。下层往往是拥挤着大声喊 “看我看我!”,总是追求时兴的、惹人注意的、多余的物品,煞费苦心地提供着更多的信息量,比如衣服和领结上有很多文字和可读标识,手表上要锱铢必较地精确到秒 —— 被作者无情吐槽为 “公共汽车站负责发车的职业计时员”;而上层则是不断做减法,“去你的去你的” 搞这么复杂,尽量不显山露水,沉浸在 “今天我很慵懒、闲适” 的情趣中,读书也会尽量选择人文学科而非工科,“熏陶在一种挽歌式的情怀中”。

          1
          1
        • 查看全部28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