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50千字
字数
2022-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翻开本书,追溯伊朗为何会成为国际局势的风向标。
内容简介
1501年,什叶派伊朗诞生,并与信奉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彼此攻伐。18世纪后期,四分五裂的伊朗再次统一,却在几十年后成为英、俄的演兵场。1908年,伊朗首次开采出石油。不久后,伊朗的石油被运往欧洲,搅动一战战场。冷战时期,美国将伊朗视为制衡苏联的地区盟友。1979年,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取得成功,美伊从盟友变为仇敌。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为本就动荡的中东更添战火。2015年,“伊核协议”签订,但伊朗核问题并未终结,至今仍牵动着各国的神经。
宗教、地缘、石油、战争、革命,耶鲁大学伊朗裔专家讲透到底谁在左右伊朗的命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绪论
- 第一部分 什叶派帝国
- 第一章 什叶派与萨法维革命(1501—1588)
- 新轴心时代
- 从苏菲教团到救世起义
- 缔造什叶派帝国
- 与逊尼派为敌
- 伊斯玛仪的遗产
- 教法学家地位的上升
- 抵御奥斯曼帝国的霸权
- 文化全盛与继位危机
- 皇储阿巴斯·米尔扎
- 第二章 阿巴斯一世的时代与萨法维帝国的形成(1588—1666)
- 重建帝国
- 伊斯法罕:萨法维世界的中心
- 新经济
- 守望西方
- 来自欧洲的观察家
- 萨法维视野的局限
- 努克塔维派的千年复活运动
- 超越的智慧
- 传统的权力
- 第三章 萨法维王朝的覆灭与动荡的空窗期(1666—1797)
- 萨法维王朝的解体
- 边陲势力再起
- 气候、破产与入侵
- 解放者纳迪尔·沙赫
- 从穆甘平原到印度斯坦
- 帝国的崩溃
- 卡里姆·汗·赞德摄政
- 设拉子的社会生活
- 重新迈向波斯湾
- 恺加的崛起
- 德黑兰的王座
- 重建帝国
- 对黑暗世纪的反思
- 第二部分 “戍卫领地”的重塑
- 第四章 恺加时代的形成(1797—1852)
- 重振帝国声威
- 王室后裔与继承危机
- 欢迎英国人
- 俄国的威胁及欧洲的竞争对手
- 乌苏勒学派穆智台希德的时代
- 战败并签订《土库曼恰伊条约》
- 格里博耶多夫事件与战败余波
- 流行病与旧经济的衰落
- 寻找什叶派不一样的声音
- 巴布教起义与复活信条
- 救世社团的起义
- 第五章 纳赛尔·丁·沙赫与维持脆弱的平衡(1848—1896)
- 阿米尔·卡比尔时代
- 改革的障碍
- 老瓶新酒,蠢蠢欲动
- 半心半意的补救
- 陷入混乱的经济
- 莫希尔·道莱时代
- 代表臣民的皇家旅行
- 路透的骗局
- 重塑首都
- 叙述欧洲:真实与想象
- 波斯帝国银行
- 烟草抗议与宗教势力的崛起
- 第六章 立宪革命:一条通往多元的现代化之路(1905—1911)
- 抗议者的新声
- 经济衰退和商人的不满
- 不满的早期迹象
- 从正义院到国民议会
- 制定宪法
- 议会VS君主
- 政变与议会的解散
- 小专制主义与内战时期
- 恢复宪法
- 民主进程中的阻碍
- 舒斯特插曲
- 最后通牒与军事占领
- 异见人士与绝望者的诗歌
- 对世俗现代性的沉思
- 立宪革命的遗产
- 第三部分 重振伊朗
-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礼萨·汗的崛起(1914—1925)
- 在胡齐斯坦发现石油
- 国防委员会
- 抵抗南波斯步枪队
- 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冲击
- 《英波协定》
- 米尔扎·库切克·汗与森林运动
- 饥饿、流行病与经济崩溃
- 礼萨·汗上校的崛起
- 军事政变与控制首都
- 身为总司令的礼萨·汗
- 高压政治与建立共和的呼声
- 英柏瑞事件与宗教狂热
- 寻求合法性
- 收复胡齐斯坦
- 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八章 礼萨·汗与巴列维王朝的建立(1925—1941)
- 巴列维王朝的支柱
- 铁路与现代基础设施
- 城市拆迁与建设
- 经济与工业
- 公共教育与专业阶层的产生
- 重塑文化认同
- 从伊斯兰经学院到现代学术
- 撕毁一份古老的契约
- 规范着装、揭掉面纱与教士的困境
- 礼萨·汗统治的末日
- 未知的前路
- 第九章 混乱的民主、石油国有化以及破灭的希望
- 旧病复发
- 图德党的出现
- 阿塞拜疆危机
- 卡瓦姆追求的“善意”
- 争取石油国有化
- 权力争夺和错失良机
- 摩萨台和抗议政治
- 石油危机和政治改革
- 革命的酝酿
- 最终博弈
- 1953年8月的政变
- 摩萨台的遗产和神话
- 第十章 白色革命和它的反对者(1953—1963)
- 作为美国盟国的伊朗
- 反巴哈伊教运动
- 王权的巩固
- 土地改革和变革中的农村
- 阿米尼动荡不安的任期
- 白色革命
- 霍梅尼和1963年6月骚乱
- 对抗巴列维国王
- 新诗歌和新焦虑
- 第十一章 发展、混乱和不满(1963—1977)
- 高速发展的经济
- 新的技术官僚精英
- 外交政策和地区政治
- 面对阿拉伯世界的诋毁者
- 复兴党统治下的伊拉克以及波斯湾的安全问题
- 美国形象的演变
- 统治工具:萨瓦克和复兴党
- 通货膨胀和价格控制
- 城市游击队和武力抗争的诱惑
- 第十二章 官方文化和抗议文化
- 雅利安人之光
- 政府的资助和文化的复兴
- 故事之城
- 新的艺术动向
- 大众文化及其偶像
- 伊朗流行电影以及失而复得的荣耀
- 塔克蒂,人民的英雄
- 西方的瘟疫和对真相的探索
- 沙里亚蒂的革命伊斯兰主义
- 文化领域的混乱
- 第四部分 众说纷纭的革命和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
- 第十三章 伊斯兰革命的形成(1977—1979)
- 最初的火花
- 为“稳定之岛”落泪
- 走向革命
- 黑色星期五及其后续
- 寻找一位可行的首相人选
- 巴赫蒂亚尔的艰难探索
- 巴列维王朝的垮台
- 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吗
- 第十四章 教法学家监护制度及其支持者
- 伊斯兰国家的监护者
- 革命毛拉的形成
- 伊玛目的巴扎追随者
- 伊斯兰温和派的消亡
- 被剥夺者的伊玛目
- 第十五章 巩固伊斯兰共和国(1979—1984)
- 粉碎巴列维偶像
- 构建伊斯兰宪法
- 经济问题的解决
- 巴尼萨德尔的考验
- 清洗伊斯兰反对派
- 镇压世俗异见分子
- 伊斯兰文化革命
- 确立完全的统治权
- 第十六章 面对敌人:人质危机、两伊战争及其后果
- 驱逐大撒旦
- 来自伊拉克复兴党的再次威胁
- 神圣防御
- 战争文化
- 从卡尔巴拉到圣城
- 美国与战争的走向
- 对国内反对派的报复
- 作为“他者”的巴哈伊教
- 与大撒旦的交易
- 废黜指定继承人
- 一个时代的终结
- 第十七章 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 一场人口统计革命
- 霍梅尼去世后的伊朗社会
- 转变中的社会
- 监管性别角色
- 来自异见者的声音和观点
- 绿色运动
- 后记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