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观伊朗历史,思考演进脉络
本书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伊朗五百年历史,但还是解释不了伊斯兰革命,我看这段历史是有另外的感慨:近期的上合峰会照片,围坐在一起的伊朗,俄罗斯,土耳其,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都是世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近代都是各种战争不断,对游牧民族同化和征服太难了,只有屯田和农垦才能固化民众,大运河等基础交通网络的建立,才能完成整合,感叹中国的幸运和伟大。看英女王葬礼,想伊朗王室的覆灭,书中也认为伊朗革命不可避免,实权君主制已经落后,但为什么呢?书里还是用西方 “德先生” 的来说教,我认为是组织结构问题,农业社会君主制,少数精英贵族管理(识字率 20% 以下),贵族加雇佣军就掌握政权了(巴列维流亡时送别不死军军官),已经不适合工业社会的全民动员,一战英国贵族的折损,常凯申黄埔系的覆灭,都表明现代社会需要底层民众的动员,霍梅尼什叶派宗教组织有其先进性,这样才能空身一人带领群众完成革命,并在随后的两伊战争中,面对美俄支持的伊拉克还能顽强抵抗,在美国长期制裁下生存。伊朗识字率是革命后逐步普及,广大民众并不愚昧,中东亚地区美式意识形态减弱有其必然性。美国的理想主义意识形态输出和两党摇摆太害人,无论是菲律宾的马科斯还是伊朗的巴列维,伊拉克的萨达姆下场一个比一个惨,看 “颜色革命” 后,落地的还是宗教模式,组织模式决定社会形态,美式模式需要完成工业化后,社会才可能形成制衡。观伊朗百年来和英美俄德等列强的各种纠葛,也展现国际政治的残酷性,中亚各国资源带来的纷争,需要大国均衡协商共同发展,而不是殖民掠夺,彰显 “一带一路” 的战略前瞻性。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8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了解当下伊朗的历史叙述书一、多维度了解伊朗。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文化、历史、宗教、地区冲突、大国博弈等多个维度了解伊朗这个国家。二、俄罗斯与英国在伊朗的博弈有其历史的特点。可以看到二战之前,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与俄罗斯、苏联的 "冷战" 博弈。这场博弈使英俄两个原本相隔 3000 多公里的国度,最后在伊朗印度的地区博弈中,两国的博弈距离仅仅相距不到 30 公里。三、伊朗也是四战之国。了解历史上,伊朗来自东部游牧民族、西部奥斯曼帝国、北部俄罗斯帝国以及南部英国殖民地的政治文化冲突与交流,更全面地了解一下伊朗。了解一下伊朗这个 "四战" 之地的文化、民族、宗教演化历史。四、从欧亚非大陆地缘政治角度,理解伊朗的战略地位。五、作者不是用简单的以时间为轴来介绍伊朗的近 500 年历史,其中有大量的宗教、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让读者对伊朗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六、从内部视角审视 1979 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作者的观点是,这一革命的诱发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3 年。因此,任何一个政治经济制度的制定都要时刻保持对其后续预期与结果的觉察,或者说制度的制定者以及制度本身有没有自我革命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七、历史是由一系列偶然事件串联起来的,这本书中也要类似的叙述。可见,对当下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一些可能简单的事情保持敏感性是必要的。八、政治是想象力的艺术。或许可以从作者的历史叙述,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再次体会这一观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