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生动呈现一个日常“服毒”的古代世界。

内容简介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

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毒”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百药之王”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

本书还发掘了古代中国对健康以及身体与有毒药物如何互动的不同理解方式,提醒我们关注药物流动的物质性,其真正的意义与效用并非可以归结为固定的内核,而是依具体的技术干预、社会政治状况与个人身体体验而变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致谢
  • 序言
  • 第一部分 可塑的药物
  • 第一章 毒的两面性
  • “毒”的字源
  • 中国古代文献中“毒”的多重意涵
  • 《神农本草经》中的“毒”
  • 《本草经集注》中的毒药
  • 小结
  • 第二章 毒药的转化
  • 剂量的控制
  • 药物的配伍
  • 附子的加工
  • 药商与药市
  • 小结
  • 第二部分 知识、权威和实践
  • 第三章 以毒攻毒
  • 鬼神、传染和疫病
  • 蛊毒
  • 巫蛊
  • 小结
  • 第四章 药物的流通
  • 唐朝廷的医药管理
  • 唐皇室的药材征收
  • 《新修本草》的编撰
  • 地方药物知识的转变
  • 小结
  • 第五章 实践中的药物
  • 汉至唐的方书
  • 孙思邈与其方书
  • 《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验”方
  • 《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医案
  • 小结
  • 第三部分 强身与厚生
  • 第六章 诱人的刺激物
  • 五石散的社会生命
  • 石药与解散
  • 五石散之辩
  • 小结
  • 第七章 向生而死
  • 葛洪的炼丹理论
  • 陶弘景的炼丹实践
  • 唐代对丹药的驯化
  • 服丹之体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阴阳互济,相生相克

    我们常说 “是药三分毒” 以及 “以毒攻毒”,这些其实源自中医的论断,揭示了药与毒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并非陌生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常识。书籍《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便是一部探讨中国古代毒药使用的文化史。作者将这些朴素的中医理念置于中国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审视,深入挖掘其文化渊源与历史变迁。书中引述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段就医经历。刘禹锡在西南为官期间患病,高热不退。求诊于当地医生后,医生开具了一剂药方,并特别提醒:“药中含毒,需待病愈即停,过量则伤身,故需谨慎调配。” 十日后,刘禹锡的症状悉数消退,不足一月便完全康复。然而,他未遵医嘱,继续服药。五天后,全身出现异常麻木感,急忙返回找医生。医生严厉责备了他,并给予解药。刘禹锡后来将此事记录在《鉴药》一文中。名医孙思邈有言:“天下万物皆可为药,无一物不可入药。” 换言之,药物与非药物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关键在于如何恰当运用,万物皆可转化为药物。实际上,传统中药种类繁多,毒药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该书将毒药的研究融入古代中国的医疗、政治及宗教文化之中,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在医疗实践及新知创造中的角色,追溯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变迁。在古代中国的医疗实践中,毒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乃至日常养生,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附子、乌头等有毒植物,经过特殊炮制后,毒性减弱,转化为治疗风湿、寒症等疾病的良药。药物研究在古代文化界并非孤例。唐朝时期,文人投身医学并非罕见。如主持编纂《新修本草》的苏敬、《外台秘要》的作者王焘等文化精英,均对医学抱有浓厚兴趣,尽管他们并非以此为业。自 9 世纪起,更多文人,尤其是仕途不顺者,致力于医学研习、医方搜集,并与友人分享医疗知识。刘禹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步入 20 世纪,随着西方生物医药学的兴起,国内医学研究者在推进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尝试将传统药学知识融入生物医学研究,以期开发新型疗法。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典范便是屠呦呦及其团队,他们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成功从常用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该药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展现出卓越疗效。屠呦呦因此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书还将视角拓宽至社会政治层面。历史上,毒药在政治领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汉晋时期,毒药常被用于权力斗争和统治策略中,成为权谋斗争的隐秘工具。此外,唐代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亦有大量记载显示毒药在政治斗争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历史上政治斗争阴暗面的象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毒与药概念上的区分,到与易经、宗教、政治、文化的结合,中医药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实现了自洽。但并不遵循循证医学所遵循的科学范式,是科学之树之外的体系中结出的果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毒”入手,看传统医学

        抛开剂量谈毒性不科学,但传统医学也杂糅了太多的情绪价值。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光启书局

        光启书局,全称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隶属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一家致力于内容生产和融合传播的综合性出版社。光启立意“认识世界”和“理解中国”,深耕历史、城市、思想学术、人文艺术等领域。通过文化的当代表达与传播,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