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阴阳互济,相生相克

    我们常说 “是药三分毒” 以及 “以毒攻毒”,这些其实源自中医的论断,揭示了药与毒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并非陌生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常识。书籍《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便是一部探讨中国古代毒药使用的文化史。作者将这些朴素的中医理念置于中国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审视,深入挖掘其文化渊源与历史变迁。书中引述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段就医经历。刘禹锡在西南为官期间患病,高热不退。求诊于当地医生后,医生开具了一剂药方,并特别提醒:“药中含毒,需待病愈即停,过量则伤身,故需谨慎调配。” 十日后,刘禹锡的症状悉数消退,不足一月便完全康复。然而,他未遵医嘱,继续服药。五天后,全身出现异常麻木感,急忙返回找医生。医生严厉责备了他,并给予解药。刘禹锡后来将此事记录在《鉴药》一文中。名医孙思邈有言:“天下万物皆可为药,无一物不可入药。” 换言之,药物与非药物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关键在于如何恰当运用,万物皆可转化为药物。实际上,传统中药种类繁多,毒药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该书将毒药的研究融入古代中国的医疗、政治及宗教文化之中,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在医疗实践及新知创造中的角色,追溯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变迁。在古代中国的医疗实践中,毒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乃至日常养生,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附子、乌头等有毒植物,经过特殊炮制后,毒性减弱,转化为治疗风湿、寒症等疾病的良药。药物研究在古代文化界并非孤例。唐朝时期,文人投身医学并非罕见。如主持编纂《新修本草》的苏敬、《外台秘要》的作者王焘等文化精英,均对医学抱有浓厚兴趣,尽管他们并非以此为业。自 9 世纪起,更多文人,尤其是仕途不顺者,致力于医学研习、医方搜集,并与友人分享医疗知识。刘禹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步入 20 世纪,随着西方生物医药学的兴起,国内医学研究者在推进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尝试将传统药学知识融入生物医学研究,以期开发新型疗法。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典范便是屠呦呦及其团队,他们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成功从常用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该药物在治疗疟疾方面展现出卓越疗效。屠呦呦因此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书还将视角拓宽至社会政治层面。历史上,毒药在政治领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汉晋时期,毒药常被用于权力斗争和统治策略中,成为权谋斗争的隐秘工具。此外,唐代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亦有大量记载显示毒药在政治斗争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历史上政治斗争阴暗面的象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刘焱的《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是一部颠覆性著作,通过聚焦 “毒” 的概念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核心地位,揭示了古代社会对药物的激进应用‌。书中系统梳理了 3-9 世纪药学的形成期,探讨了有毒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如何被转化为 “灵丹妙药”,以医治顽疾和追求长生‌。例如,作者详细解析了附子(“百药之王”)和五石散的药理作用,展现了古人对身体与药物互动的前沿认知‌。值得关注的看点包括:‌颠覆刻板印象‌:挑战中医温和无害的观念,揭示其用毒传统根植于汉代之前的经验积累,如《神农本草经》基于尝药体验定义毒性。‌医疗与政治交织‌:分析了汉末至初唐的医疗纷争,如毒药事件如何映射社会阶层冲突和政治博弈,突显 “毒” 在身体政治中的关键性‌。‌文化深度挖掘‌:从神话传说(如神农尝百草)到实用技术,论述了毒物如何塑造健康观念,强调药效受技术干预和社会背景动态影响‌。本书基于严谨史料(引用 200 余篇文献),结合医者、宗教和朝廷视角,为读者打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堪称医疗史领域的里程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毒与药概念上的区分,到与易经、宗教、政治、文化的结合,中医药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实现了自洽。但并不遵循循证医学所遵循的科学范式,是科学之树之外的体系中结出的果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毒”入手,看传统医学

          抛开剂量谈毒性不科学,但传统医学也杂糅了太多的情绪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历史观看待中医

            五石散之所以长期受欢迎,是因为它号称能使人活力四射,神明开朗。中古中国还有另一类药物,它们追求的目标更高远,即转化身体、得道升仙。这些神奇的长生不老药是通过复杂的炼丹术从有毒矿物炼制而成。本书最后一章将详细探究这类神药,尤其是丹家对 “毒” 的各种解释,以及他们如何将身体体验纳入对这些有毒物质的理解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幅图中,锥体内的任何位置都代表身体的某种状态,底部的圆心指健康的身体,偏离这一中心就是生病的状态,而合理使用毒药可以使身体恢复健康。除了让健康的身体不生病,中国传统医学追求的更高目标是使身体达到 “更健康” 的状态,为此有时还会借助有毒矿物。如图所示,锥体的截面越小,越往上,“轻健的” 身体就越不可能得病。终极目标是把身体推上锥体的顶端,即不再有生病的可能性,也就是 “不死”。从祛除疾病到改善健康,再到逃过一死,传统中药学中的毒药在此连续性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发
                评论